東方仙俠聖地:山東歷史系大學生探尋老家蓬萊仙境風韻
張小堯
蓬萊是我家鄉,也是千古仙俠神話的聖地。古有徐福替秦始皇尋仙問藥,今有蓬萊仙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更有電視劇和遊戲中充滿著對蓬萊仙境的想像。而作為歷史系學生的蓬萊人,對正經八本的念叨一下俺們蓬萊的故事和仙氣。
1.仙山篇:世人的蓬萊印象
世人之於蓬萊,大概多如《史記·孔子世家》所言:「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仙山。求丹問藥、海上仙境更是為其裹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跟隨古人的足跡,一起慢鏡頭回放能讓方士貴胄終其一生尋找的蓬萊到底為何等模樣。
有關蓬萊的記載最早見於先秦成書的《山海經》:「蓬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並言蓬萊是和瀛洲、方丈齊名的三大仙山之一。
但最一開始關於蓬萊的傳說並沒有太多人深究,直到戰國時期很多諸侯王相信永生傳說,並方士尋找不老秘方而逐漸出名。
1.1蓬萊是一片海草,隨風飄要
或言為秦皇嬴政時期,因為秦始皇相信長生不老的傳說,追逐永久的權力,命方士尋找海上仙山以求長生不老之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一片奇異之光,便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麼,方士回答:「那便是仙島。」
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島叫什麼名。方士一時無法應答,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
「蓬萊」者,「蓬草蒿萊」也。
據說,蓬萊這個仙山名就是這樣來的。也有說仙山之所以用蓬萊為名,是因為想要尋找仙山,故東巡至蓬萊,說他望神山不遇,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
1.2正解:蓬萊山有山無仙則名
相比較來說,《山海經》的記載和漢武帝的傳說更為真實。
《山海經》曾在書中提到蓬萊山,漢武帝之前並沒有典籍把蓬萊作為一個地點來記錄。
根據清代《蓬萊縣誌》記載,蓬萊舊城鼓樓(戚繼光故裡西側)的前身,為古城東門,名「望仙樓」,為漢武帝登臨望海處。
在我看來,蓬萊名字來源是漢武帝的原因更為簡單。
《山海經》中提到的蓬萊只是一個抽象的地點,是一個誰都沒有見過的仙山,秦始皇所見之蓬萊,沒有實證。
2.1八仙過海篇:蓬萊很熱鬧,蓬萊仙山神仙大戰海裡東海龍王
說起蓬萊,就不得不說起八仙過海的傳說。
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後,一眾神仙來到東海邊,只見波浪洶湧,呂洞賓建議各以一物置於海面,憑藉自己的能力過海。
1鐵拐李將他裝有靈丹妙藥的寶葫蘆放在海上,乘葫蘆過海;2閒散悠憩的漢鍾離將自己的芭蕉扇拿出,芭蕉扇瞬間變大,漢鍾離便坐扇飄搖而去;3何仙姑立於荷花中;4張果老倒騎毛驢;5韓湘子站在紫金簫之上;6喜歡穿一隻鞋的藍採荷站在花籃上便也就過了海;7呂洞賓將寶劍放在水面上,像電視劇裡有通天本領的神仙一樣,御劍而去;8曹國舅則是將玉板放在水面之上,便成了一個能夠載人的水排。
當八仙到了東海之時,驚動了東海龍王,龍王惱怒至極,派遣蝦兵蟹將將藍採荷抓起來,八仙在據理力爭無果後與蝦兵蟹將展開瘋狂戰鬥,斬殺東海龍王兩個龍子。
東海龍王因痛失愛子,大發雷霆,急忙請來南海龍王、北海龍王、西海龍王,四海龍王引來三江四海五湖之水發驚天巨浪,驚濤駭浪向八仙鋪天蓋地而來。
千鈞一髮之際,曹國舅手執玉板擋住了滔天的水浪,最終在觀音菩薩的勸說下,雙方最終和解。
當然,與瀛洲、方丈不同,不僅僅有「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海中央」的蓬萊仙山,現實的蓬萊也是存在的。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神仙世界裡也有矛盾,也有權力範圍,八仙極可能是陸地山上的神仙,越界到了海上,自然越權了。因此,爭鬥自然不可避免。
2.2海上絲綢之路:蓬萊繁榮,八仙過海實際是去海上做買賣,傳播文化
關於蓬萊山,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海上興起歷代帝王求仙和尋覓「三山」、「三島」活動。
根據東晉王嘉所撰寫的《拾遺記》,齊威王是第一個入海求仙的人。辛棄疾的《滿江紅》是對追尋蓬萊之人最好的評價,「問不知,何處著君侯,蓬萊島。」「莫信蓬萊風浪隔,垂天自有扶搖力」不難看出蓬萊是人們追尋長生不老的必經之地。
西漢時期,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漢武帝曾兩次派遣使者到達西域開闢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但卻少有人知曉在這個時候的漢王朝已經與日本、朝鮮產生聯繫,並且建立了以蓬萊為起點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
這條航路是由蓬萊啟程,經廟島群島,穿過渤海海峽,後經旅順老鐵山、鴨綠江口、朝鮮西南海岸,由對馬海峽到達衝之島、大島、北九州。
日本朝貢,也大致沿著這條路線,從登州登陸後,前往漢帝國首都。並且,這條海路早於與西方建立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整體觀的一個體現。
2.3八仙過海去打仗:蓬萊很忙,中國徵討朝鮮和日本的前沿軍事基地
蓬萊作為黃渤海的分界線,與日本、朝鮮距離較近,且由於位於渤海灣處,風浪小,是最早的海上軍事重鎮之一。
西漢以來,登州古港就成為海上軍事用兵的始發港。
史料載,元封二年,漢武帝發動了對朝鮮的討伐戰爭,海路並進,陸路由荀彘率軍從遼東進擊,海軍則出蓬萊,渡渤海,取道王險城。
三國兩晉時期,這裡擔負著重要的軍事運輸任務。特別是曹魏時期,這裡是海上對外用兵基地。
隋唐兩代,發動對高麗的戰爭十餘次,多是水陸並進,藉助登州港造船、運兵、運糧,使這裡成為中國北部的重要水師基地。
北宋時期,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併土地政策和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階級矛盾和不同民·族間的矛盾的加劇,這裡的軍事地位和作用進一步突出。
「刀魚寨」的構築,是我國早期軍港的雛形,對北宋海上的軍事活動有著重要意義。
明代,這裡的海防建設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尤其是洪武九年,在刀魚寨的基礎上新建了水城,駐守水城和巡防登州海域的水師,盛時達6營。
此時的水城又被稱為「備倭城」,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抗倭更是為蓬萊畫上點睛之筆,這裡是中國古代軍港建設的光輝範例。
地瓜說:蓬萊,一座被文化遮蔽的中國外交之城
蓬萊仙山是修煉成仙聖地,蓬萊則是人間仙境。人們常說江海的寬廣,可以滌俗慮,洗肺腸,在這裡你才會深信不疑。
著名的蓬萊籍作家楊朔在他的散文名篇《海市》中有這樣一段話: 「你倚在閣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洗得乾乾淨淨。」
蓬萊仙山神話傳說,反映出蓬萊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發源地,是一種文化聖地,在歷史上擁有重要的文化地位。
同時,也映照出蓬萊在中國古代經濟、軍事、外交上有著重要作用,是商貿良港,也是軍事徵討、守衛疆土的前沿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