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精短文學》作家專欄 :
作者:陳建國
初夏時節,專程乘車赴山東汶上縣,遊覽著名佛教聖地寶相寺。
從車站出來,映入眼帘的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古建築,形狀仿佛北京的天壇。
汶上,現被譽為中國佛都,寶相寺聞名遐邇。至寺廟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巨大石坊山門,氣勢恢宏,穿石坊而過,花草樹木,古亭假山,水流潺潺,地面潔淨如洗。
沿石階而下,幾十米外,有一東西走向的護寺河,拱橋,景觀石,錯落有致,俯身看,水質清澈,有遊客在此洗滌水果。
從正中橋面過去,可見雄偉廟宇,正中「大相國寺」四個燙金大字。
東側,為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認定的國家級旅遊景區石刻。
寶相寺位於汶上縣城西北,原名昭空寺,始建於北魏,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
佛教在汶上的傳播始於南北朝,興盛於唐宋,境內有文字記載的大小寺院40多處,其中建於北魏的寶相寺規模最大,在歷史上極富盛名。
北宋鹹平五年宋真宗封禪泰山時曾在此駐蹕,御賜昭空寺為寶相寺,寺院大部分建築毀於1946年戰火,唯存八角13層樓閣式太子靈蹤塔一座,高41.36米。
1994年3月15日,在修葺塔體時,於塔宮內發現窖藏了800餘年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等佛教聖物141件,經專家鑑定,大部分為國家一級文物。
佛教聖物的現世,轟動全世界。其中佛牙舍利最為盛名。
據宋史記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等六代皇帝,都供養過佛牙,且宋神宗有佛牙贊語,西方有聖釋伽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勝果,庶期饒益富黎民。
1994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重建寶相寺,2010年,寶相寺順利通過國家4a級景區驗收。
現寶相寺景區規劃佔地1240畝,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鐘樓,鼓樓,文殊殿,普賢殿,供奉殿,碑廊,太子靈蹤塔及在建的寶相宮等。
其中,佛教珍寶館內陳列了汶上從遠古至民國時期汶上境內發現的歷代文物和靈蹤塔塔宮內發現的石匣,舍利,金棺,銀摑,釋迦牟尼珠,捧真身菩薩,水月觀音,七寶淨水瓶,水晶淨瓶等聖物,碑廊中有汶上歷代著名碑刻。
太子靈蹤塔為閣式磚塔,底層東,西,南,各一券門佛龕,原有佛像,塔精工細作,古樸典雅,造型優美而雄偉,頂置黃琉璃圓葫蘆塔剎,金光閃閃,故有黃金塔的美稱。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前後寶相寺太子靈蹤塔文化節人山人海,佛教信徒,遊客雲集,靜觀佛光顯現。
目前以寶相寺為核心的中都佛苑旅遊區正在擴建,主要景點有苦海,須彌山,寶相寺,地宮,太子靈蹤塔,寶相宮,禪修院,禮佛廣場,禮佛大道。
擴建後的景區將成為融聖物展示朝拜,宗教修學體驗,旅遊觀光休閒,佛教建築博覽等為一體的佛教文化主題公園及山東省著名的佛教文化體驗地。
我獨自一個人,緩緩踱步,細心欣賞,感悟,對新建的興趣不大,對那些鏽跡斑斑,滿是創傷舊痕的物件倒是興趣濃厚,因為,那些才是歷史的見證。
雖然無聲,卻通過那表面看起來的殘缺,瑕疵,聯想到戰亂紛飛血雨腥風的歲月,滄桑變幻的往事。
寶相寺,實在是一處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旅遊景區。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