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越來越多中國旅客選擇春季來日本賞花順便去箱根看富士山泡溫泉變成了必行之地。大家都去當然價格也變貴不說,去到鄉村也還是人,人,人... 其實東京人去的溫泉勝地還有箱根旁邊的「伊豆」 ,優點在於旅館選擇多,價位相對便宜,特產海鮮種類豐富,高原有美術館海邊可衝浪,遊泳神社和帶有日本特色的街道也不少,總之什麼都有!缺點就是很大!不是自駕去的親們可能會有點痛苦所以事先一定要做好功課,把旅館周邊能吃能玩的都把握好。
上周和老公剛剛去了伊豆,體驗了兩家溫泉旅館覺得還是無法和之前獨行去的這家Arcana相比所以就把5年前第一次獨自旅行時寫的博文抓出來再一次和大家分享~現在覺得那時真是很能寫…隨隨便便就是六千字放心!我也擔心大家看不下去所以已經縮短了
從東京站出發新幹線僅需1小時就能到達被譽為「清靜安寧溫泉聖地」的靜岡県伊豆。雖然12歲獨自出國留學,不過獨自旅行還是第一次,帶著滿滿期待探險的興奮,我來到了日本多家雜誌媒體推薦,有著名廚師坐鎮的日式法餐,現代感建築設計的溫泉旅館Arcana。
一路上,腦袋裡充斥著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去溫泉旅館的回憶,想起旅館門口的小竹林、藹謙恭的歐巴桑,榻榻米房內散發的木香味,還有當時與陌生人赤裸泡溫泉的羞怯與緊張這些回憶與期待,在我看到Arcana大廳震驚後而蒸發。大廳簡潔的不能在簡潔的設計讓我感到驚詫!淺灰的石子、實木的牆面,她就像一個天然去雕飾的女子靜靜地等待你到來。這時大可不必有被怠慢的感覺,你的一舉一動都被隱蔽地「監控」走過大廳會有人馬上相迎,不需要任何提示和check in,貼心的服務員就會讓你品嘗到事先準備好的熱茶和點心,真正體味到「賓至如歸」的體驗。
進房後讓我最震撼是一整面落地玻璃窗外的風景🏞房間本身已有30多平米,但這種設計讓房間顯得更加寬敞通透,足不出戶也可獨賞半山風景與河流細聲。
室外溫泉位於露天陽臺,旁邊貼心的置備有躺椅,滿眼是蒼翠欲滴的樹木,聽到的是潺潺流水。
每間房內都有獨立溫泉是Arcana一大亮點即使泡溫泉對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的我也還是覺得共用澡堂規矩多,時刻需要注意是否打擾到別人,房內獨立溫泉完全避免這些問題。
一個人安靜的享受溫泉也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樂聲與鳥聲相伴,享受獨處的時間
這個圖是從網上截下來的,不是本人哦!覺得和當時的氣氛很像,讓大家感受一下。這裡不同於傳統溫泉旅店鋪床的榻榻米房,整體現代化的設計與看到的木屋外觀差異很大,可謂是隱藏的驚喜。
察覺到房內許多精巧而有意思的細節。發現唯獨沒有電視剛開始有點不可理解,過了一回覺得言外之意就是放鬆雙眼,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感受當下眼前的一幕。為了靜下愛看電視的我我先欣賞了不同曲風的CD,本身就是個感性的人,這次更加「放肆」的讓情感跟隨旋律變化,時喜、時悲、時靜逸、時慷慨激昂。慢下來感受細膩的情感體驗,感到珍貴。
驚喜還有桌上準備好的彩色畫筆與畫紙,旁邊的小卡片上寫著「生活在繁華都市,不知道您多久沒用畫筆描繪您的感受,再重溫兒時的這種記錄方式,嘗試畫出你的感受,你身邊的風景,把它當做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如何?」用心的提醒被都市生活麻木的客人別喪失了童真、丟掉了童趣…
桌上的涼茶,冰箱裡的礦泉水橘子汁都是產自當地~隨!便!喝!
冰箱裡的礦泉水和橘汁都是當地新鮮食材製成。尤其是橘汁,甜香的果汁和豐富的果肉,天然又健康。很巧的是經理畢業的大學就在我家旁邊,真的是能聽得到上下課鈴聲那麼近的距離。
到了晚上期待已久的著名廚師設計的日式法餐終於要上演了🍴。因為要一道道上菜,晚餐分為晚上6點、7點、8點三個時段選擇用餐,不用匆匆忙忙趕「飯點」。
餐廳一排吧檯設計是為了客人能更好觀看百歲大樹,主題完全打破傳統日式局限空間,讓你盡情品嘗大自然。據服務員介紹針對不同季節,有不同效果與主題。
最為豐盛的晚餐前盤沙拉就是上過很多雜誌和媒體推薦的有50多種,這裡有個小TIPS分享給各位:吃這道菜的時候千萬不要攪拌,因為不同的沙拉醬是點在不同的蔬菜上的,為了享受不同的味覺刺激,請分開食用。所有蔬菜均是伊豆當地採摘的新鮮蔬菜。
這道菜隱藏著一個又一個驚喜。吃完沙拉後可以聞一下旁邊瓷盤盛放的泥土和樹葉,親身體味大自然的味道。
黑魚子醬菜花慕斯,蝦凍,木炭烤龍蝦肉;鰻魚鵝肝沙拉,讓我至今回味無窮。
第一頓晚餐名叫「伊豆大地」無法用語言形容長話短說形容就是比我在法國品嘗過的米其林法餐還要好吃…必須一提是上面第六道用和牛做的牛扒,很厚,肥瘦相間,五分熟,極嫩,配著紅酒醬汁,真有千金不換的感覺。餐酒也是侍酒師根據客人的喜好搭配,一道菜一種酒。飯後甜點本用草莓、冰激凌製成的甜點,加入自製的醇厚酸奶恰好起到了解膩的作用。
滿足於美食後的我迫不及待想屋內的獨立溫泉。普通的溫泉燈光太過明亮耀眼,在這裡溫泉燈光太過明亮耀眼,在自己屋內可以隨心而定。我索性關上燈,望著寧靜的月亮,聽著潺潺流水,又一次讓我感受到獨處的樂趣。
一早在潺潺的流水聲和清脆的鳥叫聲中醒來
身體還未完全甦醒,進入溫泉,酥麻的感覺讓身心完全放鬆非常舒服。不同段泡溫泉滋味別有一番不同,睡前泡,有助於睡眠,解壓。早起泡,幫助器官甦醒。這時敷面膜吸收效果也會加倍。
這個類似於檸檬糖的東西其實是肥皂,與我們市面所見不同。這裡的肥皂切成薄薄一小片,是用純植物自製,可以直接排到河裡而不汙染環境。
不同的溫泉,水中所含的礦物質也不一樣,這裡有著很明細的解說,大家可以參考。礦物質的功效千差萬別,個人最大的體會是泡完溫泉後,皮膚感覺特別滋潤,不需要任何潤膚乳液。
泡完溫泉,甦醒身體後,我的一天就從法式早餐開始。不光是看起來豐富,菜量真心令人咂舌。早餐內包含七道頭盤菜,飯店後花園種的蔬菜做沙拉,自家碳烤爐烤出的麵包,用時兩星期製成的火腿,濃厚的奶油海鮮湯。 雖然我不鋪張浪費,但面對如此豐盛的早餐,不得不甘拜下風。
吃過早餐,興致勃勃的準備出發,卻發現窗外下起了大雨。酒店經理西村非常熱心,看到為難的我,說隨她車行逛逛。好感動
Arcana位於中伊豆,離海邊不近,又在下雨,我們決定去探索一下位於下町的伊豆古街Perry Road。1854年,美國提督Perry來航,《日美和親條約》和《日俄和親條約》在此締結,留下了很多關於這段歷史的名勝古蹟,寺廟,博物館,公園等等。這裡的建築從外觀上看是日式傳統建築,但其實卻隱藏了許多西式店鋪在裡面,一進去可能是義大利咖啡店,很有新意。當然,在這裡也可以買到很多日式工藝品,諸如蠟染布料等。
這種灰藍底色,用白色簡單的幾何形體做窗格的模式是當地最傳統的建築風格,給人感覺素雅,寧靜,從明治年間流傳至今。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種風格的建築已經並不很多見了,在伊豆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築的確讓人高興。
想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最快的方式就是去當地博物館。博物館是我的最愛,伊豆歷史博物館裡記載了許多保衛日本島嶼的英雄們。最讓我獲益匪淺的是發現第一個來日本的外國人並不是去的東京而選擇的伊豆。
由於天公不作美,我只參觀了一個古街。因為去處太多寫不下,之後還會單獨寫一篇我所做的關於伊豆好去處的「功課」給大家,大家靜候啊!
回到酒店準備享受我的晚餐。放大後就是這樣一道非常精緻的菜,是不是看著就非常有食慾。
進食中間有薄荷泡沫,非常貼心的起到了解膩作用。雖然外層麵包不能食用可是搭配烤出來的鮑魚口感剛剛好,這樣別致做法還是第一次領略。在吃這道菜時,旁邊還會放只活的鮑魚,不停的伸展著,深有體會這些菜有多麼新鮮。伯爵紅茶冰淇凌甜點、泡沫陳皮、薄荷焦糖、花生醬布丁加在一起看似簡單的甜點其實帶有西方文化與學問。
看這花茶旁邊的時鐘很有新意,目的是提醒不同時間品茶會得到的不同口感。很佩服日本人的細膩,總是有新的驚喜。吃完10道菜的我最後真想趴著回去還記得小時候隨父母來溫泉旅館,最期待的就是大大小小滿盤子的食物,量要多到你吃不下為止,這種習俗是為了讓客人帶著極強的滿足感離去,所以不必為你小小的浪費而太過愧疚~
臨回程前的早餐,細心的服務員知道我的昨晚吃太多了準備了比較簡單的早餐。奶油蘑菇飯,番茄湯,沙拉都是廚師長特意為昨夜飽食後直接昏睡的我準備的。貼心的服務員還發現了我是個咖啡中毒者,所以特意備了一保溫壺的咖啡,感動!
臨走前不要忘記將房間內Arcana自製天然物品帶回去做紀念品和朋友們分享。
我喜歡廚師長自製的番茄醬和調味品,用當地山上的新鮮蔬菜做出來醬汁,味道濃厚,無法想像沒加糖,全是慢慢蔬菜自然的甜味。
在轉站的三島站,可以買到很多當地特產。不能錯過的當屬芥末。如果你以為芥末只是調味品,那你就錯了。芥末產品種類很多:零食,泡飯,鹹菜。新鮮現磨膏狀芥末是本人最愛,大力推薦。
本人因為時間關係沒能和先生一起來,反而變成排毒靜心遊。大力推薦想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想體驗不一樣日式美食,想度蜜月,想探索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你。即使不懂日文,這裡友好熱情的人們也會給你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對我自己而言,一直生活在嘈雜忙碌的都市,不知不覺中會被大量的信息洗腦,沒有時間停下審視自己,有時會盲目的追隨一些並不重要的事物。所以能讓我「靜」下來的旅行變得尤其重要。
我發現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環境,不同心境,會有不同感想。換一個地方和方式想想以前,現在和之後的自己。有些人問我「為什麼你那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我也迷茫過一直到我認識到人生是需要靜於鬧,高於地,等待於蹦跑,失誤於成功的balance。當然如果我每天都堵在都市,泡在夜店,有空就自拍是感受不到這些的。我沒有信仰也不會打坐,我的辦法很簡單!那本能改變人生的書,去個寧靜的地方把它看完,比任何人給你的意見都寶貴,比拼命的忘記和責怪煩事都有效,所有答案都在心裡,你只需要不停的挖掘它
本人是在這裡找到的酒店http://zanadu.cn/ 親們可能聽說過這個網站,它「只」收集帶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酒店。不想住到哪裡都一樣連鎖酒店的朋友,在這裡能幫你節省不少找酒店的時間哦
Yukiko
環遊世界的時尚旅行家
Instagram:Mrs_yukiko
微博:@Yukiko眼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