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堯丹 特約評論員
一篇名為《我潛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個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引發熱議。熱議的原因是作者暗訪「名媛群」,揭開了「名媛」的真面目:只花85元,和另外5個人拼一份奢華酒店雙人精緻下午茶;只需125元拼單,可以到奢華酒店拍照發個朋友圈加定位,配文「經濟獨立就是爽」。上至豪華跑車,下至奢華品牌絲襪,都可以拼得到。
名媛拼單的真實性存疑,但是「名媛包裝、培訓」現象真實存在,只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讓它展示得更加充分。
畸形的社會現象背後必然有深刻的社會原因。
名媛的核心是什麼?用福樓拜的話來說,就是「真正的貴族不在他生來就是貴族,而是在他直到去世仍保持著貴族的風採和尊嚴」。
拼單名媛想通過自身努力過上優越生活,出發點並沒有錯。但是,通過包裝她們真的變成名媛了嗎?沒有吧,頂多只是「精緻窮」玩家,甚至在包裝的假象下忘記自我。
拼單名媛拼奢華酒店、租豪華跑車等種種行為都是在追求身份認同,一種與自己現處身份階層不符的身份認同。
客觀階層地位與階層認同在很多情況下是不一致的,當一群人有著類似的生活,他們就形成了階層認同。所以也不難理解拼單名媛們要絞盡腦汁,將自己偽裝成「上流」。
皮埃爾·布迪厄在《資本的形式》中提出了一個概念——文化資本:通過教育洗禮,歷練而成的個人優勢,與生活品位相關。建設文化資本主要為美國精英階層們鞏固地位。
文化資本,這個概念聽起來很虛,但是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體現在個人身上的文化資本,這與從小身處的環境、文化教育背景、所表現出的儀態息息相關,比如在大學期間獲取的知識能完成有價值的工作,那就是個人的文化資本。
還有客體化的文化資本,如書籍、藝術品、唱片等,這些物件都有文化資本價值。制度化的文化資本如文憑、證書、商標等,都是被廣泛認可的文化資本價值,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大眾熱愛考證,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在積累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是一種區隔性的資本,具有標誌等級的功能。換一句話來說,越有文化資本的人,他們的主觀階層認同度就越高。
那怎麼獲得文化資本?這與物質資本有著緊密的聯繫,物質資本可以支持人們對文化資本的追求,文化資本也可以轉化為物質資本。
拼單名媛就是希望用符號化的「上流」文化資本來掩蓋自己本來的貧窮,追求「上流」的身份認同,可惜她們的物質資本實在難以支持她們追求真正的文化資本,這讓她們的偽裝時常露出馬腳。
名媛可以流水線生產,但是她們最後獲得了什麼?可能只是「拼」衣服包包酒店的這個過程帶來的優越感和愉悅感。
在這場名為「名媛」的拙劣集體表演中,拼單群只是提供了所謂符號化的「文化資本」,社交平臺提供了展現的舞臺,但最後有多少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