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欄玉柱今猶在,只是朱顏改——李煜
縱觀古今王朝更迭、時代變換如過眼雲煙,有來有去有始有終。面對一個王朝大廈將傾的事實少有人能夠憑藉一己之力予以挽留,一如上述李煜面對國破家亡的事實也只能聊作詩詞鬱郁輕嘆。
當一個國家破滅之時,前朝統治者毫無疑問會遭到清算,少有王朝能夠任由前任久留於人世成為心腹之患。不過凡事皆有例外,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便得以被寬恕。此外另有唯一國家被滅,國王還依舊健在的國家,至今都在復國。
一、錫金王國
曾經在印度與中國的夾縫之間存在著這樣一個小國家,稱為「錫金王朝」,也就是現如今屬於印度的一個內陸邦。錫金王國向上能夠追溯到的歷史並不悠久,然後從他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的今日便可窺見,那一份短暫的歷史註定是血淚斑駁的。
1642年蓬楚格登上錫金王位,定都甘託克,將全國土地劃分為若干個縣級別的行政區,奉佛教為國教,施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統治,建立了錫金王朝。此後錫金王朝得以在這片土地紮根生存,綿延數代。
直到1700年一場錫金王朝與尼泊爾之間的戰爭爆發,尼泊爾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不費吹灰之力的碾壓了錫金王朝,將其首都甘託克攻佔,使得當代錫金國王不得不踏上了亡命之途,背井離鄉的逃離到了與之接壤的西藏境內。
逃難的錫金國王落腳在熱日宗春丕河谷地區,作為宗主的達賴喇嘛因為曾經雙方交好的緣故以及對錫金國王遭遇的同情,便將春丕河谷地區賜給他使用。
由此處便能夠窺見春丕河谷地區早在彼時便已是中國之領土,現如今印度政府圍繞這一地區大做文章,一度與中國軍隊發生摩擦,以中印友誼為代價大搞破壞,顯然是無理取鬧的行徑。
然而侵略錫金王朝的尼泊爾並未善罷甘休,反而在踐踏錫金之後長驅直入,入侵西藏地區,佔領了整個後藏並洗劫其中包括班禪喇嘛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
彼時的中國正處於清政府時期,西藏乃是我國固有之邊境,當他國鐵蹄踐踏而來,時年尚且處於乾隆時期國力尚存的清政府自然不會善罷甘休。
「既不強取他國之寸土,亦不無故輕讓我寸土於人。」「夫開邊黷武,朕所不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虧尺寸。」乾隆關於國家領土意識方面素有原則,他國之土地不取分毫,但自有土地亦絕不容縮小一寸。
因此,當班禪喇嘛求援的信息抵達之後,乾隆拍案而起,憤然揮兵出徵。乾隆「十全武功」之中囊括著為了加強國家的統一,清政府乾隆時期十次派兵平定邊疆叛亂。其中兩度出兵西藏便是由此而來。
先後兩度用兵出徵西藏,最終以1791年海蘭察與福康安率領清軍將尼泊爾廓爾喀人全部逐出西藏作為告終。不過此事並未就此告一段落,「以彼之道還治彼身」乃是中國古今素有之規矩,清政府大軍一度越境追擊至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城郊。
海蘭察
抵達首都跟前,廓爾喀軍隊退無可退之下索性破釜沉舟竟然擊敗了清政府大軍的先鋒隊伍,然而他們亦是自知此後更有大軍將至,所以主動向清政府提出了歸降。從此成為了清政府的藩屬國家。
當清政府的軍隊將尼泊爾廓爾喀軍隊擊退,錫金國王自然是滿心歡喜,準備趁此良機收復大好河山。然而卻在此時,協助錫金對抗尼泊爾的不丹軍隊突然倒戈,與錫金軍隊橫刀相向。
剛剛被尼泊爾打的支離破碎的錫金軍隊自然難敵,以至於大片領土被就此割據。淪落到了不丹的手中。此後的錫金王國,實質上已經與現如今的印度錫金邦面積大小差之不多。
不過聊勝於無,好在國家的生存空間雖然有所縮減卻也依舊存在,錫金王朝終於恢復了舊有統治,得以在夾縫之中生存安定下來。不過這一狀況並沒能夠持續太久時間,寧靜與和平終歸短暫。
近代時期,印度曾一度掌握在英國人的手中被侵略統治,此外英國侵略的鐵蹄並不會就此終結,反而以印度為根基不斷開闢領土向外擴張,西藏便曾一度慘遭英國肆虐。而身處於夾縫當中的彈丸小國錫金王朝自然也不能夠倖免。
1835年英國人通過割據大吉嶺和蘭吉德河以南地區,開啟了侵略錫金王朝的歷程。並於1861年迫使錫金籤訂條約,將錫金劃歸入英國的統治當中,此後又在1887年強佔錫金並派駐專員等,由此錫金王朝無可避免的淪入英國統治之中。
徹底佔據錫金之後,英國一如彼時入侵錫金的尼泊爾的廓爾喀人一般,將目光落在了西藏這片沃土之上。僅隔一年便出兵攻打西藏,佔據隆吐山、亞東等險要關隘。
然而此時的清政府早已無往日的輝煌,且英國軍隊亦並非彼時的廓爾喀。清廷不做任何抵抗的選擇了妥協,與英國之間籤訂了相關協議,其中包括轉交「保護」錫金的權利給英國,同時雙方劃定邊界等。
然而時間輾轉來到了1918年,英國突然放棄了對錫金的把控。錫金得以回到最初由錫金王朝統治的局數之中。且彼時錫金王朝的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在錫金境內開展了諸多有利於國家、人民的舉措。如廢除各種無償勞役、土地改革等。
二、亡國國王:納姆伽爾
二戰之後,英國的勢力迅速衰退,印度由英國的統治走向了獨立,然而卻延續著彼時英國迫使錫金人屈服的相應條約。
1963年錫金的第12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伽爾登基繼承王位,此前他輾轉於錫金國內各大寺廟學習,成為了這個政教合一國家的宗教領袖。原本繼承王位的兄長死於空難,因此導致王權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然而僅僅在位五年時間後的他提出了「錫金化」的要求,也就是脫離印度控制完成真正獨立,徹底激發了錫金王族與印度政府之間的矛盾。
1973年,印度軍隊開赴錫金王朝首都甘託克,宣稱接管錫金政府一切權利,先後將錫金的國防、外交、內政、經濟等一系列權利掌握在自身的手中。
面對印度軍隊的強權威逼,錫金國王納姆伽爾雖然憤恨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大權旁落後親眼目睹著整個國家被印度巧取豪奪,淪入不復之地。
淪為印度控制之下的議會通過了印度人所制定的錫金憲法,其中包括今後錫金的政治領袖以及議會議長等人選皆由印度政府派駐。並且將錫金作為印度的一個「聯繫邦」。
這一過程當中依舊身為國王的納姆伽爾雖然已經人微言輕,但是註定不會甘心並從旁阻撓著事態發展,由此便成為了印度人眼中吞併錫金的障礙,畢竟印度想要將錫金同化位邦,國王的存在註定是要覆滅的。
因此,在完全掌控了錫金的國家權力之後,印度方面準備將作為王權象徵的納姆伽爾廢除,徹底完成錫金從國到邦的轉化。
此前印度方面或許還要考慮因此而激發的民憤,但是當印度已經完全掌握國家主權之後,便肆無忌憚的開始了第一步。
將屬於納姆伽爾直接領導的宮廷衛隊解散,軟禁了納姆伽爾,同年四月份,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王權徹底廢除。通過由印度掌控的錫金議會令錫金正式成為印度的一個邦。此外其中的過程亦包括「全民投票」,但是大勢所趨之下,為印度所掌控的錫金又能如何?
早在英國統治時期曾鼓勵尼泊爾人大幅度移居錫金南部,以至於「全民投票」之時全國有著將近四分之三的尼泊爾人,錫金王權對於他們而言毫無意義與關聯,而加入印度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因此錫金民眾97.5%同意加入印度。
不過唯一值得慶幸的便是錫金王朝雖然徹底覆滅,但是納姆伽爾卻是保住了性命,沒有受到迫害,成為了唯一國家滅亡而依舊存活於世的國王。此後的納姆伽爾如他的先祖一般踏上了流亡之路,抵達了美國紐約。
他的先祖曾經依賴於中國清政府出兵西藏而完成了「復國」,而他亦是選擇了尋求外援來成為復國助力,但是相對於錫金王朝復闢所能夠給援助方帶來的利益,反而與印度方面直接衝突的代價顯然要更為沉重。
尤其是納姆伽爾所提出請求的美國方面,面對弊大於利的「生意」又怎麼甘願身涉其中?因此納姆伽爾直到1982年因癌症死於美國紐約,都沒有尋求到能夠幫助他完成復國大業的援軍,雖然他已經死去,但他的遺志卻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不過,錫金王朝註定已經成為歷史產物,想要再度重現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執念終歸只是執念,在歷史進程當中逆流而上是沒有任何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