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生態:用大數據「體檢導航」 繪製美麗中國「綠色地圖」

2020-12-14 人民網

生態文明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平衡,是一個以小見大、滴水穿石的漸進特徵。環境、資源、生態、社會經濟活動藉助大數據廣泛的、系統的、實時的、細微的數據採樣,在未來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將實現精確性監測、分析、決策分析。在模式上,大數據應用和已有知識推理體系、已有的科學經驗應用體系有較多不同,它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到底還未知什麼,非常契合可持續和生態文明問題的特徵。

大數據對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修復有著什麼作用和意義?

大數據「導航」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不僅僅是在退化的環境中種草、栽樹,讓其變綠。」蒙草的科研人員望著眼前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的數字說,現在的生態修復是一個更加智能、科學的行業。他在大數據平臺的控制界面輕輕一點,東經116°、北緯44°的錫林浩特市每年的平均氣溫、植被覆蓋度、土壤信息、大風天數、日照天數,通過衛星數據,能夠倒推30年前的生態狀況。「生態修復也在不斷升級,大數據平臺就像是生態系統的『檢測閥』和『導航器』,不僅能找到地方生態退化的原因,也能找到適合當地的生態修複方案。」

蒙草草博館內的蒙草大數據指揮中心

蒙草生態大數據平臺收集各生態類型區的土壤、水資源、氣候、植被等方面本底數據,將數據結合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3S技術等前沿科技結合實地檢測後分析生態演變軌跡。大數據平臺也通過對各地基礎生態數據及各類資源的科學管理,精準「導航」,為草原、荒漠、礦山、廢棄地等各類生態修復的難點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

鄉土種質資源「配製」生態藥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更影響著這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成就一方生態系統。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北處的呼和塔拉草原曾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由於自然和人為影響導致沙石遍地。2012年蒙草生態開始用大數據建模修復這片被「遺忘」的草原,修復專家們首先從生態大數據平臺中調取該地區的生態數據資料。追溯該地區30年間水、土、氣、草、畜等30多個維度的生態指標變化。

通過分析生態演變規律因地制宜地選取適合該地生長的鄉土植物,從2000畝的實驗推廣到近2萬畝的系統修復。經過三年時間,被遺忘的草原重新勃發生機。修復後的呼和塔拉草原上綠草如茵,植物從播種時的20餘種恢復到50多種。2017年,這裡作為內蒙古成立70周年大慶的主會址迎接八方賓朋,堪稱「山水林田湖草」樣板生態區。

蒙草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截圖

「大數據平臺的價值在於可以指導生態修復實踐,讓生態修復更加科學化、智能化,」蒙草的科研人員說,「蒙草的大數據平臺中儲存了類似基礎信息多達幾十萬份,目前收錄到各地鄉土植物種質資源2.7萬餘種,其中保存到種質資源庫中的鄉土植物種質資源近2000中,土壤樣本40多萬份」。基於龐大的信息數據,結合蒙草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儲備以及不同地域的生態修復標準,大數據可以因地制宜的配製生態修復的「精準藥方」。

未雨綢繆「繪製」美麗中國生態地圖

生態產業就是需要多一些未雨綢繆,少一點亡羊補牢。蒙草生態大數據不僅僅是簡單的數據疊加,而是基於數據採集、分析、應用積累後的智慧集成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運算、建模,不僅能夠指導生態修復實踐,更能細分、延伸出生態+農業、生態+牧業、生態+林業等,為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互聯互通。

蒙草團隊在西藏地區進行種質資源數據採集

以內蒙古自治區全域草原生態大數據為樣板,蒙草已在西藏、陝西、青海等省份開展大數據平臺搭建服務,可為每一個省份、盟市、旗縣甚至鄉村、企事業單位搭建定製化專屬大數據,繪製美麗中國的生態地圖。(立庚)

(註: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責編:劉澤、張雪冬)

相關焦點

  • 讓草原重現「天蒼蒼野茫茫」 六年來蒙草的「生態答卷」
    2014年1月28日,習近平來到內蒙古蒙草公司,要求探索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綠化之路,為建設美麗草原、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新貢獻。如今六年過去,蒙草人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蒙草種業科技  創新平臺、技術、手段,為修復生態注入科技動力  實現綠色發展,關鍵要有平臺、技術、手段。幾年來,蒙草將產品作為核心競爭力,結合物聯網、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踐倡導「草種業+大數據」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 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綠色實踐新篇章 開啟生態大數據智慧管理模式
    11月17日,由蒙草生命共同體大數據公司(以下簡稱「大數據公司」)牽頭、聯合蒙草集團組成的聯合體中標的《烏審旗毛烏素沙漠生態治理智慧生態空間暨旅遊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正式開工。
  • 蒙草生態大數據創新「雲」分享 智慧管理「山水林田湖草」
    中國網財經4月8日訊 4月7日,蒙草生態通過直播,雲上舉辦生態大數據產品分享會,對外發布7款創新生態大數據產品特色農產品成為各地產業亮點,怎樣從生態本底開始建立完整追溯體系……蒙草生態大數據系列產品都給出了針對性強的解決方案。
  • 蒙草生態讓敕勒川草原再現《敕勒歌》美景
    敕勒川草原就是《敕勒歌》中所描繪的草原腹地,這裡曾經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但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8年前,這裡還是土地撂荒、沙石遍地、幾乎寸草不生、春秋風起漫天黃沙之地。從2012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啟動大青山前坡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第一步就是修復敕勒川草原。這一艱巨任務交給了蒙草生態。
  • 活動不僅是導航那麼簡單高德地圖布局大數據生態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高德地圖是手機終端的導航利器。而在汽車行業,很多車型都配備了基於高德地圖數據的車載導航系統,比如剛剛上市的全新奧迪A4L等等。導航只是我們最能夠感知高德的最基礎層面,高德地圖的數據生態觸角正在向聯網車輛乃至智慧城市伸展。
  • 打好生態修復攻堅戰,蒙草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獻上綠色之禮
    春季,是北方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的開工季。蒙草認真恪守對顧客、對供應商、對資本市場的承諾,重視工程質量、嚴把產品品質,為了夏秋的綠意昂然與繁花似錦,為了向內蒙古自治區70周年大慶獻上一份綠色之禮。蒙草的生態修復工程涉及山體修復、草原修復、礦山治理、沙漠及荒漠邊緣生態治理、城鎮村屯道路綠化以及河道治理等,各類型工程橫跨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內蒙古自治區,多數為生態修復中難啃的「硬骨頭」。
  • 大數據如何駕馭地圖導航APP?
    在所有人看來,蘋果與谷歌的抗衡,正式成為移動互聯 網在基於地圖大數據和基於位置的服務爭鋒的開端。    業界人士分析,微軟、谷歌、百度、騰訊等科技巨頭的地圖業務生存,主要發展思路有兩種:一是立足於位置雲服務,提供地圖平臺開放 API允許更多APP開發者進來。
  • 山西太原「 生態綠地圖」繪製活動(綜合類)
    編者按由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的「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典型案例徵集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現將已徵集到的部分案例予以登載,希望這些案例能為各地進一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提供參考借鑑。山西省太原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聯合太原市萌芽環保協會舉辦的城市「 生態綠地圖」繪製活動,旨在幫助公眾認識和描繪本地區的人文和生態環境,同時加深人們對地圖的認識,激發對製作綠地圖的熱情。
  • 古代中國把地圖繪製在哪裡?
    在沒有紙張,也沒有簡牘的時代,古代中國的地圖繪製在哪裡呢? 答案,是鼎上。 《漢書·郊祀志》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後,用九州進貢的金屬,鑄造了九隻大鼎,把九州有代表性的各種奇異之物、山川河流的地形分布鐫刻在其上。
  • 高德地圖方言導航大數據:14個省市都愛用東北話導航
    近日,高德地圖公布了方言導航的使用偏好趣味大數據,通過研究東北話、廣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湖南話等方言導航的使用情況,發現了一些有趣現象。數據顯示,北方人偏愛東北話導航,而南方人喜歡廣東話導航。不過,從各省方言導航使用量來看,東北話成為最熱門方言導航,在我國14省市中的使用量均位於第一,即便在海南省東北話方言導航也是使用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廣東話。
  • 用R繪製最完整中國地圖
    我們前邊用三篇推文介紹了用R對世界地圖搭配數據的繪製,分別是:用ggplot2包繪製主要地區和城市的疫情格局:用tmap包繪製國家/地區水平的整體情況:如何用R繪製新冠病毒世界格局(二)(附完整代碼)。探討局部地區疫情發展情況的繪製以及繪製時間序列動態圖:用R繪製局部地區疫情分布圖+時間序列動態圖。
  • 如何使用JMP繪製地圖實現數據可視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地圖的概念也不斷地拓展和變化。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85666.htm越來越多的分析人士把包含目標數據的地圖看作是數據可視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喜歡將具有地域特徵的數據或者數據分析結果形象化地表現在地圖上,使人們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數據規律和趨勢。
  • 設計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空間,蒙草生態三項目榮獲第十屆艾景獎
    近日,第十屆艾景獎國際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大賽公布獲獎名單,蒙草生態團隊的《敕勒川生態谷沿線生態提升工程》和《新巴爾虎右旗阿鎮(鎮區)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雙雙獲獎,分別榮獲年度十佳景觀設計與年度優秀景觀設計,蒙草生命共同體大數據公司的《新巴爾虎右旗牧區現代化建設規劃》榮獲年度優秀景觀設計。
  • 百度地圖攜手北京交通委、生態環境局共推碳普惠 鼓勵市民綠色出行
    ——第6屆世界大城市交通發展論壇」上,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攜手百度地圖,共同發起「MaaS出行 綠動全城」主題行動,將推出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措施,開展「綠動計劃」,用戶通過綠色出行積累的碳減排量,可以在百度地圖上兌換多種禮品,鼓勵用戶積極參與綠色出行,促進北京交通效率提升和環境改善。
  • 聯合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出推動綠色商業的自然與改良棲息地全球地圖...
    聯合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出推動綠色商業的自然與改良棲息地全球地圖 | 綠會國際部生物多樣性超級年速遞 2020-08-06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間準確導航」,高德地圖為何越來越「準」?
    在出行密度不斷增大、車流量急劇增多的當下,用戶對於出行的需求感知在不斷提高,最直觀的要求便是對於時間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對導航精度的容錯閾值也是不斷降低。考慮至此,高德地圖在如何確保準確上,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準確,為高德地圖的標籤。此前上線的「未來行程規劃」(ETD)功能,便充分詮釋了對於準確的理解應用。
  • 高德地圖公布方言導航使用偏好趣味大數據
    近日,高德地圖公布了方言導航的使用偏好趣味大數據,通過研究東北話、廣東話、河南話、四川話、湖南話等方言導航的使用情況,發現了一些有趣現象。數據顯示,北方人偏愛東北話導航,而南方人喜歡廣東話導航。不過,從各省方言導航使用量來看,東北話成為最熱門方言導航,在我國14省市中的使用量均位於第一,即便在海南省東北話方言導航也是使用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廣東話。
  • 導航軟體地圖是怎麼繪出來的?
    平常我們使用導航有兩種情景:一種是使用PC或者智能設備上的地圖軟體來導航;另一種是使用更專業的車載導航或者手持GPS。不管怎樣,這兩種導航方式都需要事先繪製好一張地圖。那麼問題來了:導航的地圖究竟是怎麼來的?
  • 中國古代先民是怎麼繪製地圖的?
    山海經古中國地圖 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地圖是在戰國時期繪製的,於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天茂海灘秦墓出土。 製圖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繪製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製出來即可。
  • 科普|在中國古代,是怎麼繪製地圖的?
    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地圖是在戰國時期繪製的,它們於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天茂海灘秦墓出土,共有7幅地圖,但7幅地圖主要是秦國的山區河流。目前存世的最早的全國地圖主要是《禹跡圖》和《華夷圖》。其實在古代,繪製地圖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以地理狀況為區分作圖,這是古代繪製地圖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種形式。製圖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繪製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對於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號表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製出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