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聖學 通訊員 張東偉報導
包公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忠孝、愛民、公明、清廉」的光輝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間,讚美和歌頌包公的作品廣為流傳,評書《三俠五義》、戲劇《鍘美案》《陳州放糧》等作品已成為中國文藝界的經典曲目,包公的事跡一直為百姓廣為傳誦,歷久彌新。包拯的一生得到了歷代很高的評價,但其在歷史上的盛名多是從開封府傳揚開的。
記者的少年時代到青壯年是在開封度過的。清官包公的故事如雷貫耳,各種包公的圖書、小說、電影幾乎沒有拉過,但是苦於開封沒有一處紀念包公的建築。2003年,有關單位按照北宋《營造法式》,在包公東湖北岸的開封府原址上建設的開封府景區開始運營。那古色古香的建築,庭院深深的房舍,曲徑通幽的迴廊,層層疊疊的屋瓦,像一部飽含歲月塵埃的巨著,沉澱著厚重的文化遺存,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人前來探訪。記者雖然在九十年代初舉家遷鄭,也多次回到開封,頂禮膜拜這位受人尊敬的老人。
開封府,又稱南衙,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被譽為天下首府。今年端午節期間,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瞻仰」清官」包公。
走進開封府大門,順樓梯登上城牆,只見城樓東面有一日晷,用於向全城百姓報時間。城牆的拐角處有一涼亭,上掛「撫琴」大匾,下設石凳石桌,供人飲酒賦詩。另外還有報時鼓、記時漏壺、聽更鬥、白龍高表等。進入儀門,就見一塊戒石立在院中央,南面書「公生明」三個大字,北面則書:「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記者步入大堂,氣氛頓感莊嚴肅穆。堂中央上懸「正大光明」匾額,左配「清正廉明」,右配「勤政為民」。匾額下的屏風上,洶湧澎湃的海水拍打著礁石,浪花四濺,氣勢磅礴。開封府董事長段朝現告訴記者,這警示官員要清似海水。屏風前擺放著三尺公案和一把宋式椅子,上面放著文房四寶、驚堂木、斷案牌、發令牌、開封府大印和籤筒。籤筒內有紅黑籤各數支,黑籤捕人,紅籤動刑。
大堂內東西牆上,分別是宋真宗御製文臣七條和武臣七條。屏風的背面,是宋仁宗在慶曆四年頒布的「戒百官舉行真宗文武七條詔。正廳的東西挾屋,是包拯嚴懲奸吏、嚴審權貴、治理惠濟河等故事雕塑場景。架閣庫是開封府的檔案室,它是專門保存本府文書、帳冊的機構。大堂後直通議事廳,是開封府對重大事情議事的地方。在大堂西側,是演武場,場南端有一座英武樓,那時官員檢閱將佐兵卒武藝的檢閱臺,場北有「亦文亦武」照壁。他說,當年嶽飛槍挑小梁王可能就發生在這裡。
穿過大堂正廳,記者來到了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首先進入齊民堂,據文獻記載,齊民,就是平民的意思。北宋開封府的齊民堂,取「以民為本」之意。穿過齊民堂,這個小院的主建築就是梅花堂。兩邊分別為東配殿、西配殿。此院朝北開了一個小門,以便喊冤的人直接進入開封府訴訟,包拯就在此院升堂斷案。留下了「包公倒坐南衙」佳話。
記者來到開封府的西北角,這裡有一道家建築「天慶觀」。段朝現說,北宋時,道教被尊為國教,全國各州府縣都要修天慶觀,供奉三清帝君。作為天下首府,開封府兼有總領全國道、佛教的事務,所以在府內就建了一座天慶觀。在開封府的東北角,有全府的最高建築清心樓。據段朝現介紹,這裡原是觀察整個京城火情的瞭望臺,為避風雨,且要美觀,就建成了樓閣式。清心樓通高32米,飛簷重重,俊俏挺拔,富麗華貴。清心樓的名字來自包公的言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記者登上頂層,開封古城風貌一覽無遺,這裡還可觀看樂舞演出。記者沿廻廊來到開封府東南角的明鏡湖,看到湖畔建有一座弦月山、範公閣,這是供遊人小憩的地方。
千年時光似過眼雲煙,然而千年歷史卻厚重的印在我們心裡。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堅守文化,創新發展。據了解,開封府運營10餘年以來,每天一大早,開封府門前便擠滿了遊客。在一片威嚴、肅穆的鼓樂聲中,身著宋式服裝的武士和衙役手持開道鑼、摔著響鞭、擎著旌旗列隊而出,隆重熱烈、頗為壯觀。
開封府副總經理修振明告訴記者,每天9時準時表演的「開衙儀式」是專家經歷史考證而又演義化的一個迎賓儀式,是開封府從開園之初一直保留的經典節目之一。短短十幾分鐘的節目給現場廣大觀眾呈現了一個豐滿真實、清廉愛民的包公形象。一波三折的劇情,將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
他說,作為包公文化主題景區,遊客除了能夠看到大批珍貴史料和陳列展外,還能看到「包公斷案」「榜前捉婿」「演武迎賓」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尤其是在每年清明文化節期間,遊客還可以親眼目睹「北宋開封府清明頒新火大典」,真切體會「遊開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的昭昭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