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白鹿原」的熱播讓陝西的扯麵在全國名噪一時,著實的火了一把,說起這陝西麵食,那可真是百家爭鳴,各有千秋。在眾多的陝西麵食中臊子麵可謂獨樹一幟,那一碗湯清油亮帶著豬肉臊子濃香總是能讓人垂涎三尺。在陝西,再好吃的宴席如果不吃上一碗麵,那總是讓人心裡覺得不「瓷實」,陝西人對麵食的熱愛可見一斑。如果說寶雞的臊子麵能給西府人代言,那麼在鄠邑新區的餘下小鎮則隱藏著一種帶有強烈關中風味的臊子麵食過之後無不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餘下又名「御下」相傳後晉主李克用下馬留戀此地,故稱「御下」即皇帝在此下馬之意,後演變為餘下,以餘下鎮為圓心東至秦渡,西到蔣村北臨古都鹹陽,這一帶的臊子麵最為正宗。逢年過節或是紅白喜事,席間不論是南北大菜或是山珍海味都難敵那一碗秦風濃鬱的肉臊子麵,這一碗才是關中人的最愛,甚至有的地方講究在新媳婦過門之前,能不能做一碗正宗的臊子麵作為評判巧媳婦的標準。
這個臊子麵味道好不好主要「耍」的是臊子,戶縣人把燉肉叫做「攬臊子」。是把市場上買來的新鮮肋條肉,肥瘦分開,切成一釐米見方的小粒,經過「三清」即肥油清、肥瘦清,和最後出鍋前的油清稱為「三清」。經過這個「歷練」後再加入蔥、姜,大料和有著戶縣特色的大王香醋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戶縣臊子,出鍋時肉香四溢,酸香可口。做完這個肉臊子才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真正的壓軸大戲則是在面上下功夫,面要大機子壓得鹼面,才能適得其法,在以前農村講究的是硬柴鍋才能激發出臊子麵的本味香,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家戶戶或是電磁灶或燃氣灶在口感上稍遜硬柴大鍋,但不影響其滋味。湯要老母雞湯小火慢燉,一鍋湯色濃鬱的老母雞湯是臊子麵的靈魂,鍋中配上黃花、木耳和用油煎過的老豆腐,大火燒開加入陳醋,醬油和肉臊子,出鍋前在湯中撒上一層碧綠的韭菜段,一鍋酸香可口的臊子湯隆重登場。再說這個下面,水滾後把面下入鍋中,在開,加入涼水「蜻蜓點水」水兩滾後,迅速撈出放至涼水盆。為什麼要這個步驟,那是因為如果開水鍋撈麵後,面會形成一坨麵疙瘩,過涼水後才能更加勁道。「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像條線,吃到嘴裡光又綿」這是對戶縣臊子麵最客觀的評價。
從常人到明星,天南地北的戶縣娃無不被這一碗麵所徵服,「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調一碗燃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餘下臊子麵正如賈平凹先生所寫,吃出快樂,咥出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