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你才華的時刻到了!
一場激動人心的
LOGO設計徵集活動,
強勢來襲!
為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賈家街道城北社區發展治理工作中,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高品質和諧宜居社區,樹立城北社區對外文化宣傳形象標識,展示社區文化特色,擴大城北社區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賈家街道城北社區現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城北社區LOGO」,將城北社區的獨有文化歷史進行宣傳。
主辦單位
中共成都東部新區賈家街道城北社區委員會
成都東部新區賈家街道城北社區居民委員會
活動主題
賈家街道城北社區logo徵集大賽
承辦單位
簡陽市社區公益志願者協會
徵集時間
2020年6月16日24:00—7月15日24:00
徵集要求
一、設計風格要求:
作品應構思精巧、簡潔流暢、穩重大氣、寓意深刻,有較強的個性特徵;借鑑現代設計手法創作,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能適用於多種媒體轉載,宣傳媒介使用,便於製作紀念品。
二、設計元素要求:
作品可融合含有「賈家街道城北社區」意義的中英文縮寫、城北社區歷史文化、今日城北等主題元素;可以進行圖形、圖文(字母)等組合。
三、設計理念要求:
作品著力體現城北社區「商貿、和諧、幸福」的文化主題,融入城北社區獨有的文化印記。有較強的包容性,要符合時代氣息,富有藝術感染力和視覺衝擊力。適合在名片、公函、信箋、宣傳品、紀念品、網絡媒體、自媒體推廣等多種載體和環境中製作應用。
投稿說明
一、交稿方式
二、投稿需知
1、應徵作品一律採用A4紙規格豎式構圖,電子文檔採用jpg格式,需要同時提供彩色、黑白各一份。
2、投稿時請附創意說明書,作者姓名、作者簡介、通訊地址及聯繫方式等信息,以Word方式一併提交至郵箱。
3、本次徵集不收取任何費用,作者自行承擔創作費用及應徵投稿的其他費用。所有來稿一律不予退還,請參選者務必保留解析度至少為300dpi(AI、PSD、CDR等)的原始文件,以備查證。投稿作品如遇雷同,以活動組織方先期收到者為準。
作品評選及獎項設置
本次徵集大賽設: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名;優秀獎5名;由賈家街道領導,賈家街道城北社區的居民、社區兩委和專家進行評選;後期進行公布和展示,並予以相應獎勵。
獎項設置:
一等獎(1名):獎金人民幣1000元+榮譽證書+個人/單位報導
二等獎(1名):獎金人民幣600元+榮譽證書
三等獎(1名):獎金人民幣200元+榮譽證書
優秀獎(5名):獎金人民幣100元+榮譽證書
相關說明
1、參選者必須保證參選作品未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有關規定,為其首創作品,設計方案均未公開發表,未以任何方式為公眾所知,未抄襲或模仿他人創意,設計的LOGO尚未被註冊商標。參選作品如發生侵犯任何第三人的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名譽權、姓名權和其他合法權利等行為及由此產生的一切法律糾紛、法律責任和不良影響,均由參選者自行承擔。
2、應徵作品必須是應徵者按照本啟事要求獨立完成的原創作品,此前從未以任何形式公開發表過。賈家街道城北社區獨家擁有該終選作品的智慧財產權(包括但不限於著作權、使用權、申請註冊商標權和發布權等),賈家街道城北社區有權根據需要對終選作品不完善之處作任何形式的修改,而無須徵得終選作品參選者的同意。
3、終選作品和入圍作品一經採用,其所有權、修改權、使用權均歸成都東部新區賈家街道城北社區所有,設計者不得在其他地方使用。
其他事宜
參選自然人提交參選作品後,即視為接受本方案內條件約束,本次LOGO徵集最終解釋權歸賈家街道城北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簡陽市社區公益志願者協會共同所有。
同時簡陽市社區公益志願者協會是非營利性公益性組織,歡迎全社會愛心公益人士無償投遞設計作品。
如有相關問題請聯繫工作人員。
還等什麼!快來參與吧!
附:賈家街道城北社區簡介
賈家街道城北社區成立於2004年11月,地處賈家街道城鎮北面,東起老成渝公路和石三路交叉處、西到老君、五指三岔路口,北與久隆社區相接,南與商貿街社區相連,覆蓋七條路(中心西路、建設路、健康路、前進路、環城北路、銀豐路、復興路)三街(商貿街、魚市街、新華街)四巷(煙市巷、黃嶺巷、學堂巷、筢筢巷),駐轄區單位21個(其中駐鎮單位9個,鎮屬單位5個,股份制企業及規模企業7個)。社區下轄12個居民小組,總戶數4681戶,總人口11126人,戶籍老年人1500餘人,5個黨支部。社區兩委成員7人,其中有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1名、副書記2名、副主任1名、委員3名。社區設有4個機構:社區黨委、社區居委會、社區居民議事會、社區居務民主監督委員會。
轄區原四大單位一供銷社、糧站、標件廠、商業公司是國有和集體單位的主要代表,和「老街」居民一起組成了鼎力支持賈家幾十年興盛與發展的主要力量。現轄區內有1所高中、1所九義校、1所中心小學、3所幼兒園,截止2018年底城北社區註冊志願者1200餘人,活躍志願者達300餘人。
城北社區歷年榮譽
賈家中學
賈家老街
關帝廟橋上見老農牽牛過河
老賈家,關帝廟橋和農機站瓦房
魚市街夜景
城北社區兩委人員
陳國永 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
謝 進 社區黨委副書記
謝仁恩 社區黨委副書記
劉浚吉 社區居委副主任
楊春燕 社區居委委員、文書
陳曉東 社區居委委員
楊利華 社區居委委員
城北社區文化資料(參考)
城北社區文化資料以志願者實地走訪部分社區兩委成員、原四大單位老職工、社區名人、社區代表人物,通過訪談、尋找老照片的方式了解一些社區基本情況。
城 北 記 憶
商 貿 文 化
1、供銷合作社
簡介:賈家鎮供銷合作社成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在國家的扶持下,按照自願、互利、民主、服務的原則,以農民為主體組織起來的合作經濟組織。它主要擔負著農副產品收購、加工和推銷,農村生產和生活資料供應,廢棄物資回收利用,以及農村飲食、服務、旅遊等各項任務。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靠統購統銷包攬了農民的買與賣,「金字招牌」無人不曉,直到市場經濟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供銷社才漸漸淡出了百姓視線,好像「消失了」。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供銷合作社佔有重要地位,它是農村流通的主渠道,是城鄉經濟聯繫的紐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展著重要作用。為探索供銷社的歷史,志願者專門邀請了曾在供銷社任職的鐘叔叔,以他的視角回顧供銷社的發展歷史、經營內容、歷史情感。訪談內容:據鍾叔叔的回憶,賈家供銷社大概是50年代成立,坐落在現在的城北社區,他們小時候都會去供銷社的院子裡面玩耍,但是在2000年初的時候倒閉了。1979年鍾叔叔退役回鄉,被分配到供銷社工作,成為了當時令人羨慕的「供銷人」。
賈家供銷社包羅萬象,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是供銷社的鼎盛時期,當時的賈家場80%的房子都屬於供銷社所有,「房多、人多、商品多、資產多」是它當時最為形象的寫照。賈家供銷社做為賈家其它分社的總部,需要分配物資到賈家所屬的各個分社,比如高明、海螺、壇罐等,各地來往的人群、車輛造就了當時賈家場的繁榮;當時供銷社主要以生資店(種子、農藥、肥料等)、日雜店(日用百貨、針紡織品、副食品等)、工業品店(工業設備、儀表、工具等)為主。居民們有需要就用票和錢去供銷社購買。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商品經濟逐漸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各類型的票證不再適合居民需求,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供銷社已經不復存在了,但賈家供銷社的輝煌還留存於城北,像社區辦公室、會議室、日間照料中心,都屬供銷社的遺存,曾經的小樹苗也已成長為大樹,庇護著現在的人們。
談到城北社區關於設計社區logo意見徵集的工作的時候,鍾叔叔笑著說道:「漂亮的、獨特的,能夠體現城北社區的歷史文化。」
2.賈家糧站
簡介:糧食站從建國至2000年以前,曾為國家的糧食收購、儲備和銷售工作,做過很多特殊的貢獻。糧站是鄉當地最為重要的機構之一,存放著關乎國計民生的收儲糧、返銷糧、救濟糧。它遍布於全國各地,幾乎每個鄉鎮都有糧站,它往往位於鄉村的邊緣,交通便利,融貫商農。在計劃經濟年代裡,糧站在糧油的調配和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訪談內容:烈日炎炎之下,鄧叔叔來到城北社區會議室,對於糧站的興盛和衰弱,鄧叔叔回憶往事,感慨良多。從50年代開始,由中央發出了決議,建起了糧站,民以食為天,從饑荒年代走過來人群才能真真切切的體驗到糧站的重要。在80年代的時候,賈家糧站屬於鼎盛時期,在當時,賈家供銷社和糧站是賈家頗具有影響力的兩家國營單位,而糧站的糧食來源是到每個村去收糧,鄧叔叔言簡意賅的說著以往糧站的運作管理:待收、待出、轉運。但在2000年左右體制改革,糧站解體,賈家糧站轉換成守儲公司和經營公司,不再是國家統一規定,而是面向市場,個體經營者自開門店,做起了生意,大街小巷個體糧油店如雨後春筍。再紅火的企業也有衰敗的時候,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歷經了的風風雨雨,滄桑變化,有過輝煌,也有過落魄,如今完成了歷史使命,終將謝幕。
在訪談的最後,談到城北社區設計社區logo意見徵集的工作的時候,鄧叔叔表達:「既然代表著我們城北社區,我希望標緻設計能夠把多種元素,比如以前的供銷社和糧站都會有標緻,可以把多種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一個獨特的標緻。」
糧票展示供銷社部分
3、標件廠
訪談內容:今天我們採訪到了賈家標件廠的老書記——鍾玉盛老先生,老先生精神抖擻,在與我們講述標件廠歷史時,娓娓道來的樣子,顯得很是懷念。老書記回憶道,標件廠是1954年成立的,主要生產標準緊固件。像鐵器社、農具廠等都是標件廠的前身。1975年標件廠被列入省計劃,定點生產標準緊固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標件廠最輝煌、效益最好的時候,那時候的年產值最高能達到八、九千萬,是當時簡陽市兩個大型企業之一。2000年的時候標件廠改制,變為私有制後至今,仍然在產生效益,但現在的年產值僅有兩、三千萬,效益大不如前了。採訪結束前我們還詢問了老書記關於對賈家城北社區的建議以及城北社區logo的想法,老書記說:「希望城北社區這邊的環境能夠有所改善,標誌要氣派、時尚,又富含中華特色。」
4、商業公司
簡介:賈家商業公司成立於1982年5月18日,是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是為適應市場經濟需求而成立的。訪談內容:陳阿姨和鄢叔叔回憶著賈家商業公司,在初期的時候名字叫做賈家綜合合作商店,歸屬於供銷社管理。直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賈家的發展逐漸繁榮起來,賈家綜合商店便正式更名為賈家商業公司,因而有了更加完善的企業制度,經營範圍,並且從以前的物資提供向生活服務進軍,涵蓋了理髮、餐飲、麵館、茶館、旅館、藥店等。但隨著後期的體制改革和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賈家商業公司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退出了歷史舞臺。據了解,賈家商業公司的門面還存在城北,只是租給了一家教育機構,如今已經重新裝修。離開社區辦公室,一分鐘的路程,模糊不清的「賈家商業公司」六個字便映入眼帘,掛牌上斑駁的歷史痕跡見證了商業公司的歷史榮光,歷史需要了它,但現實又拋棄了它,但社區的居民都會記得它的光輝時刻。
在訪談的結束後,談到城北社區關於設計社區logo意見徵集的工作的時候,陳阿姨和鄢叔叔的表示:城北社區的工作我們都支持,在標緻的設計上都喜歡顏色亮一點的,代表我們社區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
人 文 社 會
1、城北社區退職老書記——張俊良
訪談內容:張俊良是城北社區居民委員會已退職的黨組織書記,現在負責城北社區老年協會的組織管理工作,為城北社區的黨建工作、社區文化工作、群眾管理工作等都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帶領城北社區的居民,先後成立了腰鼓隊、舞蹈隊、合唱團、秧歌隊、健身隊等文體隊伍,張書記常說:「城北社區在努力打造成一個『理想社區』,在這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兒童都能找到幸福感」。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是張書記最自豪的事情,他鼓勵現在的年輕人「積極的向黨靠攏,加入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張書記回憶起在社區工作時處理過的很多事情,比如鄰裡糾紛、貧困幫扶,並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給予高度的讚揚。張書記是陝西人,4歲跟隨家人到城北社區,他對這裡有著深深的感情,談到賈家的變化,他有著很大的感慨,他說:「最初來到賈家,以原賈家政府和城北社區為中心,只修建了一條老街,街道兩旁都是黃土坡、破舊的房屋還有雜草叢生的空地,常住人口只有幾千人,隨著時代的改革和發展,現在的賈家有著二十多條街道,高樓林立、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環境優美,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常住人口達到6萬以上,更被規劃為成都東部新區。」
談到城北社區居委會關於設計社區logo意見徵集的工作,張書記表示:「社區logo一定要醒目,體現出居民的鄰裡和諧、歷史的厚重、曾經的商貿發展。」
2、中國傳統文化「餘家拳」傳承人——餘治斌
訪談內容:提起「餘家拳」,餘師傅自豪的向我們介紹道:「餘家拳創立於宋代,按地域歸在峨眉派,融入了佛門禪功世襲相傳。上世紀初,餘家拳19代掌門餘發齋和20代掌門餘鼎山將餘家拳名揚巴蜀,一時間餘家拳在川內風靡,習練人數一度多達上萬人」。餘師傅10歲練拳,至今已有57年,現為「餘家拳」第21代掌門人,57年來獲得過各項榮譽證書,2009年,餘師傅還成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餘家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餘師傅自參加工作後,為了家庭的生計,練拳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習練餘家拳最重要的是由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因為其中的艱辛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餘師傅說,「我從10歲開始練習餘家拳,最基本的身法我就練習兩三年,很多餘家弟子都因為受不了練功的辛苦而中途放棄,除了練功過程艱辛、規矩頗多外,維持生計也成了不少餘家弟子放棄習拳的原因。到2007年,在簡陽還能尋訪到的餘家拳傳人僅不到10人。」談到這裡,餘師傅不禁淚溼眼眶,他表示,作為簡陽人,他有責任發揚本土文化,作為簡陽的武術人,他更有責任傳承和發展餘家拳。2010年8月5日,簡陽餘家拳研究會成立,「我們正在著力收集各地的餘家拳譜,希望通過整合資源,挖掘其中的精髓,重新編創出完整、統一的餘家拳現代教法,在賈家街道和城北社區內普及」餘師傅認為,要將餘家拳更好的傳承下去,需要更多青年人的支持和加入,路還非常長遠和艱難,下一步將聯繫城北社區在賈家學校選拔一些資質較好的學生,加入到傳承餘家拳的任務中來。
餘師傅特別強調「武德,及人德」,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德藝兼備的人來傳承下去。在訪談的結尾,談到城北社區設計logo意見徵集的工作,餘師傅表示:「社區的logo可以設計為紅色,因為紅色最能代表中國。
餘治斌師傅
榮譽證書
「餘家拳」拜師貼
「餘家拳」拳譜
3、318國上的見證者——朱兒飯店老闆
朱兒飯店是賈家鎮城北社區開一家20年的老飯館,見證了賈家20年的歷史變遷,朱兒飯店坐落在318國道的邊上,20年來服務來來往往的人群不計其數,據老闆的描述,不僅是賈家街道的居民、周圍的務工人員、來來往往的客商、貨車司機,還有周邊學校的學生,都是店裡的常客,「20年前,我突然從原來的商業公司下崗,為了全家人的生計,依靠原來在商業公司裡面做廚師的經驗開了這家餐館,最初只是想著我們下崗了自己需要尋找一條出路,沒想過會持續經營20年。」老闆回憶起往昔,不禁感慨道:「剛開業的時候,318國道旁只有我們一家店,周圍的居民少,但是318國道橫穿城北社區,是一條主幹道,來往的司機、全國各地的客商都從這裡經過,我們主要服務於他們,當年318還是磚渣路的時候,道路條件差,路基下沉嚴重,一旦遇到雨季,道路受到車輛碾壓就會中斷受阻,最長的時候賭得有10公裡長。他們全都是往來的客商和運送國家戰略物資的貨車,朱兒飯店也是依靠他們才存在了這麼多年。」一晃20年過去了,318國道也從以前路爛坑多變成了如今的四通八達、快速平整,朱兒飯店也在這條道路旁見證了城北的交通巨變和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
「現在的318國道是賈家的城鄉發展路、脫貧致富路、生態文明路、幸福小康路。國家發展建設得越好,朱兒飯館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啦,再過兩年我就準備退休了,讓我的兒子來接我的班,把這家店傳承下去,繼續為往來奔波的人們提供一份溫暖,這也是我這個粗人報效國家的一種方式吧。」朱老闆洋溢著笑容的說道。
在訪談的結尾,談到賈家街道城北社區關於徵集社區logo的工作,朱老闆表示:「我不懂什麼設計,只希望這個標誌能夠體現出城北社區居民的實在,因為從我自己的事情上我看到了很多,作為一個下崗職工,用自己的雙手、能力、聰明才智來實現自己的小康夢想,在整個城北有很多跟我一樣的人都是如此,「自強不息」是我們這一群人的共同精神!」
4、關帝廟大院
關帝廟地處原賈家鎮上街解放巷(原區糧站職工宿舍),建於清代,建築面積2400平方,為區境內最大的寺廟。關帝廟系三重殿,上殿供關帝像,關帝像左邊是土地、城隍,右邊是雞腳神、無常爺。下殿供劉備、張飛、趙雲、魯班、燃燈菩薩、送子娘娘等。第三重為戲臺,正對上殿。1952年,因修建三大灣公路,戲臺拆除,戲臺壩子改做柴市壩;同年又拆修為學校,塑像被毀。1958年,又被改建為區糧站職工宿舍至今。」——《賈家區志》
2019年,城北社區黨委以黨建引領社區變化為出發點,經過黨員、居民認真討論,以關帝廟大院內居民、自組織為主體,社區黨委做指導,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為方向,在成都市老舊院落改造的基礎上對關帝廟大院進行了微更新。
今 日 城 北
近年來城鄉巨變,賈家街道城北社區也正以嶄新的姿態展現著它的魅力。社區以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為基礎,法治為根本,德治為支撐構建「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城鄉基層治理機制,讓居民增強參與意識,提高法治意識,改善鄰裡關係。
經過16年的發展,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之下,通過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的共同努力,讓城北社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街四巷,樓房林立,道路旁的各式各樣的樹木,隨風搖動。臨街商鋪、路邊小販,人來人往,應有盡有,給人以購物的方便。
(紅軍不怕遠徵難)
細微之處,盡顯真情。從社區總體發展到院落改造,再到民生日常,「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理念是社區兩委的真實寫照,深入居民院落,了解民情,從點滴做起。居民的生活環境變好了,休閒方式多了,小朋友們玩耍的地方多了。
居民安逸,鄰裡和諧。孩子們在新畫的牆繪旁快樂的玩耍,探索者美好事物的真實度;工廠裡人們認真工作,學校裡老師、學生各盡職責,拼搏著青春,揮灑著汗水。
人人都有對美好的期待,或是滿足於生活富足、或是樂於清閒幽靜、又或是嚮往一家平安。
沉澱著光輝的歷史記憶的城北社區,自帶著一種厚重的力量,曾經的城北有四大單位和老街居民們共同努力,相互支撐,閃耀了一個時代;但是今日的城北社區,得益於各級領導持續不斷的做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指導,居民努力拼搏、奮發向上,使今日的城北變得充滿活力並富有朝氣,讓居民獲得如家般的安全感、認同感和幸福感,感覺到社區的變化帶來的歸屬感。
LOGO的徵集是讓居民更有自豪感和集體認知度,形象而貼切的社區LOGO是居民向外介紹自己家鄉的第一張名片,也是城北探索未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社區的新起點。
特別感謝
供 圖(排名不分先後):馮術文、王友福
審 核:謝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