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胡群 科技一直是金融業最強的推動力之一。金融科技是最偉大貢獻之一在於拉動金融與用戶之間距離,使得金融服務觸手可及,尤其是C端金融領域,無論存貸匯還是投融資,或者消費金融,僅通過一部智能終端即可實現。
當P2P偃旗息鼓之時,金融科技機構的創業潮將湧向何方?
「金融科技蓬勃興起,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金融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在《金融電子化》雜誌12月刊上署名文章中稱,金融科技發展重塑金融市場格局,通過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深刻影響市場參與主體、業務形態與交易效率。
然而,相對於C端的金融科技已處於全球領先水平,B端的金融科技才剛剛開始。
「金融科技服務目前還處在藍海期,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機遇;在這個大環境下,傳統金融持牌機構紛紛主動擁抱變化,擁抱金融科技。」百乘金科CRO、魔方百乘負責人張忠衛表示,這是一個廣闊但分散的市場,以消費類市場為例,這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億級別的用戶有消費金融服務需求,因此百乘金科2018年初成立了金融科技平臺——魔方百乘,致力於B2B2C的業務模式,通過科技連接機構與機構,機構與用戶,觸達終端,助力銀行等持牌機構業務健康、迅速、智能的發展,進而實現普惠金融的目的。
不僅百乘金科將業務重點聚焦在提升B端金融科技能力方面,如螞蟻金服、京東數科等網際網路金融巨頭,以及融360、第四範式、平安壹帳通、同盾科技等機構都在掘金B端金融科技領域。
為何要轉型B端?
「作為金融科技領域公認的領軍企業,螞蟻金服對自身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希望通過開放技術能力打造平臺生態。」螞蟻金服財富事業群常務副總裁祖國明曾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已和部分銀行探討如何圍繞用戶,將阿里系的消費場景與銀行卡持卡人打通。
作為螞蟻金服旗下官方理財平臺,螞蟻財富提供餘額寶、基金、定期、黃金等產品,超過4000隻基金在售,同時,螞蟻財富號也已向68家基金公司開放。
「過去的20年網際網路的2C創業黃金的時期,把之前容易做的事情都做掉了,但是在中國今天2B的科技市場公司其實都是不夠強的。」在氪信科技創始人、CEO朱明傑看來,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市場,未來也必然是最大的金融市場,伴隨移動網際網路為中國帶來的發展機遇,中國的金融業態,尤其是在技術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絕不遜於國際,甚至在有些人工智慧金融應用領域已遙遙領先。
1月2日,京東數字科技旗下京東金融聯合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發布了兩張京東小金卡。這是繼2017年京東數字科技推出國內首張小金卡之後,再次與銀行攜手開展小金卡合作,並將京東小金卡產品進行升級。此前中信銀行與京東金融聯合發行240萬張京東小白信用卡和小白青春借記卡。
京東數字科技副總裁、財富管理事業部總經理周宇航表示,「秉承與合作夥伴共建、共生的理念,京東小金卡進行了迭代升級,向銀行開放無極限。這與浦發銀行倡導的『開放銀行』理念不謀而合。與此前白條從『自營』到將資產端開放給銀行,到本次京東小金卡的升級,京東數字科技始終堅持將經過市場驗證的創新業務和產品,逐步向金融機構開放,共享業務規模提升的收益。未來京東金融將繼續扮演好數字科技平臺的角色,以京東小金卡為載體,開放更多的服務項目,為雙方客戶提供更高效的服務。」 「銀行連接眾多C端、B端、G端用戶,廣泛通過開放平臺對各行各業賦能,金融科技公司在構建生態時擁有更多選項,促進場景創新。」浦發銀行零售業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和京東金融合作的小金卡不是一張簡單的聯名卡,而是融合卡,既融合了消費和理財的服務流程,又融合了銀行和網際網路的優勢基因,通過API技術的落地應用,帶給雙方客戶更為流暢的服務體驗。這張小金卡凝聚著雙方聯合做好零售客戶經營的匠心和誠意,希望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打造成銀行與網際網路在場景化合作上一塊金字招牌。」
金融壹帳通目前已實現與5家國有大型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和數千家大中小銀行,以及保險、投資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全覆蓋。而同盾科技已與中國銀聯、建設銀行、廣發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中國人保等超過300家銀行和超過60家保險機構都在各不同業務層面開展合作。
「大多數零售業務(投資除外)至少暫時以及得到充分發掘,金融科技企業開始轉戰對公業務。」麥肯錫的數據顯示,追蹤1000多家金融初創企業,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是為大型企業提供支付解決方案。零售銀行和金融科技企業之間的廣泛的合作和收購進一步印證,在零售業務上的圈地之爭已經結束,現在陣地已轉移至對公業務。
金融如水,科技加速了金融的流速,水一旦加速流動生態則會更加活躍和完善,當前我國金融生態遠勝往昔,在衣食住行各種場景不斷融入金融科技生態,不論是銀行、保險、基金、證券還是說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積極探索創新,融入更大的生態,從而為用戶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
水雖無常勢,也不能肆意橫流,無論江河海洋,都要在規定的範圍內流淌,否則就成為洪水,不但不能為人類所用,反而成為危害。故而,金融必須在監管系統下運行。
「由於資本的逐利性,科技公司紛紛涉足金融領域,從信息中介變身資金中介,給金融準入管理、市場秩序規範、金融風險防控帶來新挑戰。」範一飛在《金融電子化》雜誌12月刊上署名文章中表示。
監管的態度
「網際網路金融或金融科技應該接受更為嚴格的監管」12月8日,兼任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2018第二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論壇上表示,任何金融活動都不能脫離監管體系,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不能以技術之名掩蓋金融活動的本質。設立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必須依法接受準入管理,準入管理的主體、日常監管的主體和從業機構展業空間範圍應該保持一致。要有責任明確的監管主體和清晰的日常監管規則,並堅持監管規則的公平性,防止監管套利,不論對金融機構、網際網路企業還是金融科技企業,應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落實穿透式監管,只要做相同的業務,監管的政策取向、業務規則和標準應該大體一致,不應對不同市場主體的監管標準寬嚴不一,引起監管套利。 「行業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進一步整合,對那些試圖主導市場的大型科技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麥肯錫認為,未來有兩大關鍵詞因素將推動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首先,大型生態系統參與者會堅持把科技作為金融服務產品發展的關鍵推動力,並提供「金融科技即服務」產品,推動國內眾多中小金融機構的數位化發展。私企,政府監管的加強會逐漸把規模較小、不合規或競爭力較弱的企業淘汰出局。
「金融科技業務是一塊非常新的業務版塊,更偏向於科技化的服務,這是一個必經的優化資源的過程;魔方百乘一直致力於大數據、科技和風控輸出,本著完全合規的方式助力機構對接資產,同時我們也主動擁抱監管,會按照監管的要求開展合規建設。」張忠衛認為,金融科技服務目前還處在藍海期,但這絕對是一條正確的跑道,在這個全民普惠,金融服務不斷下沉的時代,需要更多的機構通過金融科技的手段觸達一線用戶的需求,進而優化整個金融市場結構,提升國民生活質量。雖然現在為金融提供科技服務的機構並未被納入金融監管體系之中,未來監管機構將可能對業務進行指導。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金融科技研究課題組在銀保監會工作論文發布《我國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思考》一文中指出,當前金融科技迅速發展,新的金融業態不斷湧現,很多業態並未納入《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對科技公司的監管不到位,存在監管空白和風險隱患。
範一飛認為,作為新興業態,金融科技是多個領域跨界融合的產物,不僅具備金融業固有屬性,還蘊含信息產業獨有特徵,因此傳統金融管理部門要與時俱進,轉變工作思路和手段。在行業監管方面,針對金融科技風險特點和創新活力,要樹立明確的監管紅線,依託監管科技手段促進行業合規經營,借鑑監管沙箱思路探索彈性監管框架,以柔性手段在監管中服務金融科技良性發展。
著名管理大師、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曾說過,「如果組織內部的變化速度慢於外部變化的速度,那麼失敗就在眼前。」
在市場和監管都發生變化之時,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機構將業務重心放在了B端服務上。
「市場環境處於傳統金融業務端網際網路化的風口,資產端百花齊放;站在這樣的浪潮下,需要大量的資源和科技能力才能觸達終端客戶;魔方百乘用有溫度的科技之手去幫助金融機構和資產機構搭建起橋梁,解決了兩端之間接入周期長、風控難、流量少等問題,真正能促進金融普惠大環境下的生態發展。」張忠衛認為,為B端金融機構服務,需要提供風險管理、技術服務、帳務核心、結構化金融等體系的一站式金融解決方案,把全端流量高效橋接給銀行、保險、信託等持牌金融機構的同時,賦與機構數據校驗、風控建模、結構化的能力,從而實現兩端的高速運轉。
「隨著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越來越密切的合作,必然構建起新的生態圈。」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未來競爭將不再是單一機構之間的競爭,而是生態系統間的競爭,那些勇於創新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機構有望獲勝,而畏懼失敗且在創新領域中裹足不前的機構則可能提前出局。相比C端較為分散的市場,B端市場將更為集中,這可能只是少數玩家的戰場,大部分機構將無緣踏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