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城是位於渤海之濱的一座古城,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出山海關後,沿著遼東灣一路向北,便會首先到達興城。
興城最早始於商代時期的孤竹國,是冀東遼西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取名「寧遠」,清代重修。
興城古城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市老城區中心,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另外三座分別是西安古城、荊州古城(今江陵縣城)和山西平遙古城。興城古城是唯一一座方形衛城,城牆設有東南西北四門。
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興城是明朝寧錦防線上最堅固的一座城。它居於山海關和錦州之間,使山海關有了可靠的屏障,錦州有了堅強的後盾。明朝的軍隊與女真族的後金軍在這裡進行了多次激烈的戰鬥。明天啟六年(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十萬大軍輕取遼西諸城,但進攻京城必先攻下寧遠。當時寧遠守將袁崇煥率領不足二萬的守軍與後金軍展開激戰,用紅夷大炮重創後金軍,努爾哈赤身負重傷,引兵而退,於同年八月死去。這就是載入史冊的「寧遠大捷」。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清太宗皇太極為報父仇,親率大軍進逼寧遠,袁崇煥指揮有方,後金軍再次大敗而逃,史稱「寧錦大捷」。清太宗久攻寧遠不下,於崇禎二年(1629年)繞道大安口,越過長城,進逼北京,並用反間計使袁崇煥蒙冤而死。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兵又兩次攻打寧遠,金國鳳率眾死守,後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團練寧遠人馬,至此後,除寧遠城下,明山海關外的要地盡失,寧遠城成為明朝在遼東的最後屏障。
古城內古蹟眾多,景點密布,除城牆、鐘鼓樓外,還有興城文廟、城隍廟、薊遼督師府、周家老宅、興城博物館等。至今,城牆尚有當年守軍擊敗努爾哈赤後金軍利器的紅夷大炮炮臺,城樓上眾多的袁字旗向後人訴說著明朝大將袁崇煥率守軍用猛烈的炮火把八旗官兵打得血肉橫飛、屍積如山的壯烈故事。
薊遼督師府是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的軍事指揮機關。明天啟年間,督師袁崇煥在寧遠衛衙署的基礎上進行維修增建,形成了遼東軍事指揮機關——督師薊遼府,俗稱督師府。袁崇煥遇難後,明朝廷共任命了11位薊遼的總督,他們有的曾在此辦公,明朝最後一員守將吳三桂就駐紮在這裡。
興城鐘鼓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景泰五年,崇禎十五年拆除,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鐘鼓樓為重簷歇山卷棚頂圍廊式樓閣,樓內有一面直徑達2.25米的大鼓,是亞洲第一大軍鼓。站在鐘鼓樓上可以眺望興城,遠處的首山婀娜多姿,整個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