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有件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一家人坐飛機,因為「靜區」被趕下飛機,影響了自己的旅程和心情,現在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乘飛機出行,特別是需要去國外旅行和研學的家庭,尤其要注意。
事情大致的經過是這樣的,傅先生一家三口7月19號從吉隆坡返回上海,在按號入座後,被空乘要求坐到後邊座位,傅先生不同意 ,在轉移位置的過程中發生了爭吵,飛機以安全為由,將一家三口趕下飛機。傅先生回國後開始投訴,要求退票,賠償1000元經濟損失。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一家三口有個9歲的孩子,他們在機場買票的時候,並沒有被告知,孩子不能買這個區位的票,就是豪華艙後面前幾排,正是傅先生一家三口坐的區位。
從一家三口的經歷來看,空乘也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也可能他們認為乘客都知道或已經知道,所以溝通過程並沒有告知,傅先生以為我購票入座,有理當然聲高,所以造成後面的以安全為由被趕下飛機。
這件事給我們普通家庭又有什麼啟示呢?這正是鹿媽,想要告訴大家的。
1、關於靜區有啥講究?
關於「靜區」,有不同解釋,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認為飛機為了乘客安全,在安全門(逃生門)附近的座位設置靜區,嚴禁老人和孩子乘坐,因為關鍵時刻,需要成年人協助打開那個門。、
另一種說法,為了區分不同乘客的不同要求,因為小孩子比較鬧,部分乘客要求安靜,所以在飛機上特別設置安靜區域,禁止12歲以下兒童乘坐。傅先生所遇到的是第2種。由於信息溝通和認知問題,雙方存在信息差,出現了誤解,各執一端。
有的網友認為:既然靜區禁止坐小孩,買票時都需要身份證,為什麼賣票時不做甄別,提前做好功課呢?上了飛機再調就是浪費雙方時間精力,所以這點可能也做得欠妥。
2、關於規則和規則認知的信息差
俗話說入鄉隨俗,到什麼地方按照什麼地方的規則做事,這的確是一條為人處世的智慧。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有規則意識,但總有自己第1次或不知道的規則,一定要善意聽取。
3、當跟自己想像得不一樣時,不要反感上火,這樣很容易把事情弄得更糟,也就是情緒自我控制。
很多人不注意這一點,往往會得理不饒人,其實很多情況下,誤會衝突往往就在這個時候產生,去外面旅遊,當地的風俗文化跟我們會有很大不同,欣賞包容接受,可以提高我們的視野和格局,先別急著講理。
4、每年暑假都是旅遊、研學的高潮,孩子出外旅行,學習了解當地的文化和規則,別人是怎麼學習怎麼做事的,提高孩子的視野和格局,不能走馬觀花,和當地人深入交流相處,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低姿態也許更好,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寧靜致遠。
帶孩子坐飛機,出外研學,一定要知道一些常識,了解規則才能更自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