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助建志願者 董義德
截至目前,廣州市已累計完成加裝電梯規劃審批共8209臺,已建成投入使用共5716臺。全市的審批電梯總數和建成電梯總數居全國首位。
2019年底,市規劃資源局組織編制了《廣州市老舊小區住宅加裝電梯指引圖集》,共73頁,200張主要圖片,近1.5萬字,被百姓稱為「電梯一本通」。
廣州各區政務中心設立電梯業務受理專窗,最快可實現5個工作日內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從籌建到驗收耗時不到4個月。
電梯助建志願者 董義德
「我們的團隊很不一樣,大家對助力加裝電梯很有熱情,夕陽紅也能為街坊奉獻餘熱。」
位於荔灣區周門街118號的玻璃屋,是荔灣區彩虹街自2017年成立的舊樓加裝電梯工作服務站。今年74歲的退休黨員董義德是玻璃屋志願者之一,他代表服務站志願者們,向記者講述了這三年來玻璃屋為人們助建「幸福梯」的故事。
拆局:裝梯補償降為一封利是
2017年5月,彩虹街推進舊樓加裝電梯工作服務站(俗稱「玻璃屋」)成立,以一群退休長者、黨員為主,有著成功裝梯經驗的熱心人聚在一起,不收報酬、志願為推進舊樓加裝電梯進行政策諮詢、矛盾協調。
董義德、梁偉佳、梁偉元、陳柱楠等老黨員成為玻璃屋志願服務的領頭人。在董義德眼中,他們做的就是「拆局釋疑」四個字。拆局面向的是彩虹街轄區內到玻璃屋進行調解的加裝電梯事主,釋疑則面向來自全市的諮詢者。
高層業主和低層業主的矛盾向來是橫在裝梯路上的第一道關卡,拆局,尤其指人的局。「加梯似山,協調如水,水到渠成。」一場場協調會都考驗著志願者們的協調功夫,合法合規、有理有據、合情合理、鄰裡和諧是他們的原則。「有低層業主一開始不作聲,到電梯動工或裝好驗收時,才開始要價。」董義德介紹,協商中,高層業主多會給予低層業主一定補償,補償的多少,往往是矛盾的焦點。在9月上旬,周門街某樓產生了這樣的矛盾,在玻璃屋,30個小時內,3場協調會連續召開,最後裝梯補償從5萬元降到一封利是。據悉,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周門某街,也是經過玻璃屋以及街道的協調,低層6戶業主把補償從10萬元降到了2萬元以下。
釋疑:法律法規是他們的利器
站在衝突中間,董叔有時被業主點名道姓罵「兩面三刀」。董叔認為有些妥協是必要的,也自我安慰,「可不是『兩面三刀』嘛,『兩面』,一面是同意業主,一面是異議業主,『三刀』就是物權法、7號文、1號文,這可是釋疑的利器。」
董叔所說的7號文即今年6月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最新印發的《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辦法》,1號文即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廣州市公安消防局在2016年9月聯合印發的《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技術規程》。面對每年平均1000宗的諮詢案例,不熟知法律規章、流程制度,便無法提供有用的釋疑。
董叔告訴記者,玻璃屋志願者平均年齡在70歲,卻是一個有活力、肯學習的團隊。他們退休前是建築工程師、房管局公務員……為加裝電梯儲備好了業務知識和經驗,而且每周三還要在玻璃屋進行案例討論、信息交流,讓每個人成為真正的電梯助建「智多星」。
裝梯:已有145棟樓完成批前公示
在玻璃屋裡掛著70多面錦旗,每一面錦旗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董叔說,玻璃屋10名志願者有6名是黨員,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是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該自覺去做的事情。
一直以來,玻璃屋每周一到周五安排兩名志願者值班,從上午9時到12時,下午3時到5時,碰上周末開協調會,志願者們也都積極到場。除了提供義務諮詢,玻璃屋不少志願者還是所在樓宇的電梯事務社區治理員。今年疫情期間,他們也參與到電梯清潔、消毒中。復工復產後,玻璃屋把會議桌加長到1.5米,供大家在安全間隔的前提下召開協調討論會。
如今,在玻璃屋的協助下,彩虹街有條件裝梯的舊樓都已陸續裝上「幸福梯」,據了解,全街186棟能裝梯的舊樓宇已有145棟完成批前公示,128棟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加裝電梯是一項民心工程,給老人病人雪中送炭,給普通住戶錦上添花,幸福感百分百。」董叔說。不過,如何「攻堅」剩下來的舊樓宇和探索日後電梯日常管理,是他們今後要思考的方向。
幸福底色
加裝電梯總數 廣州居全國首位
廣州在推動老舊小區住宅加裝電梯民生工作上,聚焦難點痛點堵點精準施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全市的審批電梯總數和建成電梯總數居全國首位。
制度「創新」。廣州市於2012年7月出臺《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行辦法》,在全國率先提出經「雙三分之二」同意可申報加裝電梯的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2016年重新修訂並出臺《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辦法》與《廣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技術規程》,最大限度為舊樓加裝電梯工作釋放了政策空間。
技術「升級」。2019年底,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歷時近15個月組織編制《廣州市老舊小區住宅加裝電梯指引圖集》,在全國各城市加裝電梯工作領域屬首創。
服務「提速」。各區政務中心設立電梯業務受理專窗,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模式,最快可實現5個工作日內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從籌建到驗收耗時不到4個月。
效能「提升」。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申請、統一批覆」的模式,通過各個職能部門的積極聯動,縮短辦理鏈條,實現「讓百姓少跑路」的目標。以某一50個電梯口的小區為例,成片連片規劃比單個審批效率提高了近20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娟 通訊員穗規資宣;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通訊員陶孟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