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是淡水湖卻有很多海洋生物,青海湖是鹹水湖,魚類為什麼不多?
感謝提問,這其實與水的鹹淡無關,畢竟海水也是鹹的,但海洋的生物多樣性要比陸地多得多。而要搞清楚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和我國的青海湖為什麼魚類等動物資源差異大的問題,我們需要對這兩個湖泊地理環境等情況作一下了解。
我們都知道,貝加爾湖早在我國古代就被稱之為「北海」,由於這裡水草豐茂,曾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主要的活動區域,但是1689年中俄(指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後,其規定之一就是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也就是說界線以西或以北的區域劃歸給了沙俄,貝加爾湖便在被划走的區域內。
從湖泊的佔地面積來看,雖然貝加爾湖在世界世界十大湖泊中僅排在第7位(前六位分別是:裏海、蘇必利爾湖、維多利亞湖、休倫湖、密西根湖、坦噶尼喀湖,後三位分別是:大熊湖、馬拉威湖、大奴湖),但它卻是當今世界上淡水資源儲備最大的湖泊,庫容總量約為23.6萬億立方米,佔世界淡水儲量的20%,竟然比它的面積快要大八倍的北美五大湖的蓄水量還要多近8000億立方米,即便是面積高達38.64萬平方公裡的世界最大鹹水湖裡海,其庫容總量也只有貝加爾湖的3.3倍左右,因此關於貝加爾湖的大小可見一斑。
貝加爾湖的淡水資源儲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與它的面積大小和深度分不開的,湖面積為3.15萬平方公裡,湖水的平均深度為744米,通過立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概算出湖泊的容積為31500*1000*1000*744=2.3436E+13立方米。
貝加爾湖除了容積非常的大,而且還擁有56萬多平方公裡的匯水面積,共有300多條河流注入湖中,其中最大的色格楞河,補給量超過1/2,並且由於該河流流量較大,在入湖口形成了面積超過100萬畝的世界最大內陸三角洲,而湖水的流出僅安加拉河這一條河流,可以說貝加爾湖的入湖水量和下洩水量基本處於平衡狀態,因此造就了淡水儲量驚人。
除此之外,貝加爾湖的緯度介於北緯51°29′~55°46′之間,由於緯度較高,氣溫相對較低,因此湖水蒸發量也相對較低。
正是受上述各種因素的影響,貝加爾湖的水量十分豐富,並且由於水系流域廣闊所帶來的豐富的有機質,因此成為了許多動植物歡樂的天堂。據統計,貝加爾湖區約有各類植物1080種以及已知的包括亞種在內的各類動物約為2565種,其中約3成屬於無脊椎動物,且8成屬於貝加爾湖區特有物種。
儘管貝加爾湖區物種多樣性高、生物資源豐富,並且湖中還生活著大量鯊魚、海豹、龍蝦、海綿、海螺等海洋動物,而關於這些海洋動物的來源問題,目前卻尚無明確的定論,有說這些海洋生物是通過河流逆流而上,也有說是貝加爾湖曾屬於一片廣闊的邊緣海,由於地質運動逐漸與外海隔開形成內湖,這些海洋生物是遺留物種的後代,還有人認為現有的貝加爾湖的一些生物與海洋中的「同類」走了同樣的進化路線等等。
總之,貝加爾湖之所以擁有如此多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與貝加爾湖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雖然所處緯度較高,但整體氣候環境比較優越。然而,對於地處我國大西北內陸地區的青海湖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青海湖屬於構造斷陷湖,它曾是一個外流的淡水湖,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洩入黃河,由於周圍山地的強烈隆起,迫使原本外洩的倒淌河流向出現反轉,由東南向西北流入青海湖,並且青海湖處在乾旱、半乾旱氣候區,降雨少、蒸發量大,因此逐漸由淡水湖逐漸變成了今天這樣的鹹水湖。
從氣候環境來看,青海湖湖區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雨量偏少、氣候畢竟乾燥、日照強烈等特點,可以說在我國西北整體氣候較為乾燥的大背景下,完全稱得上是一片面積廣闊的大「綠洲」,僅湖面積就高達4400餘平方公裡,而且隨著西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對青海湖的治理,青海湖面積連續8年都在擴大。
但是,青海湖畢竟屬於內陸鹹水湖,不僅年徑流量較小,各條匯入的河流加起來約為11.2億立方米,並且青海湖的平均水深約為21米,按此計算,庫容大約為9300多億立方米。
由於青海湖水補給主要來源是河水,而這些匯入的河流普遍流程不長、流域面積不是很大,因此匯入的水量相對有限,湖水含鹽度相對較高且部分湖區礦化程度較高,因此湖中的魚類等動物資源相對較少。
湟魚(青海裸鯉)是青海湖中盛產的我國五大名魚之一,它也是青海湖唯一的經濟魚類,在歷史上曾有比較大的產量,比如建國初期至1985年,年均產量在5300多噸,但是由於環境的變遷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青海湖這一重要名貴水生經濟動物資源逐漸衰退。相信隨著青海湖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湖區的動物種類和規模都將有所提升。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