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年6月17日,希臘和馬其頓就馬其頓國名達成協議,馬其頓改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結束了兩國20多年來的爭議。有感於此,把半年前寫的文章在微信公帳號上發布一下。
去馬其頓旅遊,值得一去嗎?
非常值得一去。 在馬其頓,除了能夠感受自然風光外,最重要的還能感受古老的文化和歷史,以及巴爾幹半島諸多紛繁複雜的問題。
我是在2008年去的馬其頓,呆了有大約一周左右,當時是去躲籤。我的土耳其因公護照一個月期限到期了,按規定必須要離境後再重新入境一次,從而再次獲得一個月的停留期。 這些都是中國公司在國際化早期不太合規的做法。馬其頓共和國剛好也是因公護照免籤,所以成為了我們躲籤的目的地之一,其他目的地還有北賽普勒斯,塞爾維亞,亞美尼亞等。
馬其頓的首都斯科普裡,英文Skopje,我很喜歡這個單詞。十年前的斯科普裡就跟國內的一個10年前的小縣城差不多(現在國內的小縣城都是高樓大廈了,現代化得很)。斯科普裡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明,這裡先後存在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時期的古希臘文明,拜佔庭帝國時期的拜佔庭文明,以及奧斯曼土耳其時期的伊斯蘭文明。 城市裡各個時期的教堂和清真寺交相輝映。眾多的雕塑點綴著斯科普裡。斯科普裡最高的地方是沃德諾山,山上矗立著高66米的太平盛世十字架,是全世界最大的十字架,也是馬其頓最大的雕塑。據說沃德諾山最吸引人的不是這個十字架,而是這裡是男女幽會的好地方,據說山上到處都是用過的保險套。斯科普裡的人們真得很懂得享受人生。
周末的時候,我們去了馬其頓著名的Ohrid小城。 Ohrid小城位於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交界處。一路上,我們穿過馬其頓西部的阿族聚居區。 令人詫異的是,路兩邊的民宅,懸掛的都是阿爾巴尼亞國旗,而不是馬其頓國旗。馬其頓民族問題的嚴峻形勢可想而知。在馬其頓,斯拉夫人的馬其頓族只佔到60%多,而阿爾巴尼亞族佔25%以上。最核心的問題是阿族信仰伊斯蘭教,馬其頓族信仰東正教,文明的衝突加上民族的矛盾,很難調和。受科索沃問題的影響,馬其頓的阿族人要求馬其頓政府採取聯邦制,並確認阿族為主體民族,想跟馬其頓族平起平坐,並最終複製科索沃的模式,從馬其頓分裂出去。可憐的馬其頓,她將來的分裂註定無法避免。
Ohrid是馬其頓的自然與文化遺產。說她是自然遺產,是因為這裡有著名的Ohrid湖。 Ohrid湖是個構造湖,湖水深200多米,是巴爾幹地區最古老以及最深的湖。 據說湖裡的生物跟5000萬年前一樣。說她是文化遺產,是因為這座小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Ohrid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的古希臘時期。拜佔庭時期,Ohrid是地區經濟文化中心以及東正教主教中心。在11世紀初,Ohrid成為馬其頓中世紀最偉大的統治者——塞繆爾王國的首都,當時堅固的城堡至今仍完好保存。Ohrid共有365座教堂/修道院,被譽為每天一座教堂,全部興建於拜佔庭時期。
半城山水半城湖,徜徉在Ohrid小城的街道上,漫步在Ohrid湖邊,划行在湖中,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凝視著古老的教堂、城堡以及年代久遠的湖水,Ohrid呈現給我們的就是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偉大的拜佔庭文明在這裡留下了不朽的痕跡。
從Ohrid湖對岸遠眺Ohrid小城
Achim在Ohrid湖中
Ohrid山坡上的教堂
Ohrid湖邊的教堂
Ohrid小城古老的街道
如今的Ohrid湖,被一分為二,三分之二屬於馬其頓,三分之一屬於阿爾巴尼亞。在巴爾幹這個撕裂的地方,一切都是分裂的,連這個幾千萬年的湖也逃不脫被分裂的命運。馬其頓也好,阿爾巴尼亞也好,他們都是被撕裂的土地。1912年阿爾巴尼亞獨立時,北部的科索沃,南部的北伊庇魯斯被歐洲列強分別劃歸塞爾維亞和希臘,科索沃問題由此種下。同樣,古老的馬其頓地區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及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被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瓜分。現在的馬其頓共和國,只是曾經的屬於塞爾維亞的馬其頓部分。為此希臘跟馬其頓爆發了國名之爭以及國旗之爭,最終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國旗也放棄了亞歷山大馬其頓帝國時期的16芒星旗幟,改為8芒星。
巴爾幹的撕裂既是幾大文明碰撞撕裂的結果,也是歐洲列強人為撕裂的結果。自基督教大分裂以後,巴爾幹半島就成了天主教和東正教交匯碰撞爭奪的地帶,巴爾幹的民族由此被撕裂,著名的就是同為南斯拉夫人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信仰天主教,而塞爾維亞信仰東正教。而古老的阿爾巴尼亞人也分開信仰了天主教和東正教。在奧斯曼土耳其滅亡拜佔庭後,伊斯蘭教裹挾著巨大的武力而來,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沿著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撕裂地帶,傳播開來。阿族人皈依了,部分塞爾維亞人也皈依了,成了波赫穆斯林。大量的希臘人,保加利亞人也皈依了,成了土耳其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土耳其著名的國父凱末爾其實是皈依了伊斯蘭教的希臘人後代。文明的碰撞,撕裂了一個又一個的民族,種上了衝突的種子。而西方列強在瓜分奧斯曼土耳其的過程中,對民族國家隨意組合,埋下了巨大的仇恨。撕裂的巴爾幹因此成為了世界火藥桶,並點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是一片多災多難的土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在這裡一遍又一遍的碾壓、蹂躪,在留下多樣性的同時,更多留下的是創傷。只有這片沉重的土地,幾千年來注視著發生的一切,而依然保持著肥沃,哺育著她的人民。這裡盛產葡萄酒,雖然沒有其他地方的有名,但卻非常美味,而且便宜。我離境的時候,帶了一瓶回國,5歐元,已經是當地非常貴的了。
馬其頓,一個值得感受歷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