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最具特色建築:騎樓的百年風採!

2021-02-24 廣州潮生活資訊
走在廣州古舊的街區,你會驚訝地發現:窄窄的街道兩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長了腳,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細看,底層的房子似乎往裡掏空了兩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兩旁各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這條走廊,長可達數百米甚至幾千米。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長腳」房子,便是廣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築之一——騎樓。

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如今,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這些騎樓仍然鮮活地存在於廣州人的現實生活中,在荔灣、越秀等老城區,騎樓仍處處可見。遊走在那些騎樓街巷時,你便沉溺進了廣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裡。

歐風美雨與實用主義

騎樓在廣州的出現,並不算久遠,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還不過百年。但這不過百年的騎樓,為什麼卻深受廣州人的寵愛?說起來,這與騎樓所具有的「歐風美雨」特色,以及它極其符合廣州人的「實用主義」生活哲學有關。

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和澳門,是一座較早接受外來文化、跨入近代化進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建築風格上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也體現得十分鮮明。比如說——騎樓。鴉片戰爭後,歐式騎樓傳入廣州,與廣州傳統的飄簷式建築相結合,演變成為輕巧通透的騎樓。騎樓堪稱是廣州人將西洋建築風格和嶺南建築傳統完美結合的產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歐風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築。

廣東旅遊局發布的資料在騎樓前面加上了「商業」兩個字。因為,在當時,這種修在公共場所的敞廊式商業建築的產生與古希臘商業發達和氣候炎熱多雨密切有關。敞廊能為顧客和行人提供遮陽擋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環境,適應商業的需要。而廣州屬於亞熱帶氣候,和希臘非常接近,既潮溼多雨,又炎熱高溫。另外,廣州是一個非常講究實用主義的城市,廣州人有著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務實賺錢。

廣州人對於自己的城市在別人的評價中是否有品味,並不那麼在乎。他們在乎的是很實際的事情,因此他們有一句口頭禪:「不過是為了賺錢。」廣州人在商言商,在這種實用主義的生活哲學引領下,其靈活務實的精神把外國敞廊式的商業建築橋廊,演變成了廣州獨特的商住兩用、具有了一種平易近人的市井氣質和濃鬱生活氣息的騎樓建築。

這些洋溢著市井味道的騎樓建築,多數為2到4層的磚木混合結構,底層前部為騎樓柱廊,向街敞開,柱距是4米,進深是4米,淨高是五、六米,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與商店、茶樓、酒家、旅館、戲院等相連,而後部是工場、貨倉、生活用房等,樓上用作民居,商宅結合,亦市亦居。

一是首層可避風雨,防日曬,方便行走和購物;二是連續的商業長廊可以裝飾各種櫥窗,陳列商品和招徠顧客;三是,樓上的採光設計和通風效果俱佳,與地面保持一定距離則可以減少廣州黴雨天氣帶來的「溼氣」,居住適宜。由於騎樓是居住、經商結合的場所,還為路人遮陽避雨,所以廣州人賦予了它一個美名——「風雨廊」。廣州人喜歡這樣讚嘆騎樓:「落雨,無有洗驚(不用擔心),有騎樓;出太陽,無有洗驚,有騎樓。」

騎樓這個務實的「風雨廊」,既方便商家,也方便市民,因此深得廣州人的喜愛。20世紀初,當時的廣州政府開始推進「都市改造運動」,大力推動建築騎樓,並制定了相關的興建騎樓的法規。1912年,廣州市政府了頒布《取締建築章程及施行細節》,其中有一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屋鋪,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之用……」並且,「騎樓兩旁不設用板壁竹笪等類,遮斷及擺賣什物阻礙行人」。

依此條文,建造「有腳騎樓」,是沿路建房者應盡的義務,而且騎樓下面是公共通道,不能私自佔用。1918年,市政府對騎樓的材料、形式、施工、構造等細節,進一步作了規定。於是,騎樓開始在廣州城裡雨後春筍般湧現,當時的主要商業街道幾乎都採用這種騎樓建築形式。


一棟棟的騎樓建築並肩聯立而建,形成了連續的騎樓柱廊和沿街建築立面,也就是騎樓街。到1937年,當時廣州市區內騎樓街路段共有36條,總長20多公裡,集中於10多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其中最著名的,騎樓最集中的街道有:上下九路、第十甫路、中山路等。好睇好用的騎樓街,一時風靡全城,形成了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時髦洋式店面,古典中式情調

廣州騎樓是深受「歐風美雨」影響的產物,所以,在整體建築的裝飾上,也呈現出很濃鬱的西化風格。臨街立面的處理上多為為西式造型或中西結合,比如,由一塊塊細小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滿洲窗,是最具有中式建築的特色;而樓頂的山花、女兒牆和樓身上的歐式小陽臺,則是西方古建築特有的元素。滿洲窗與山花、女兒牆、歐式小陽臺相結合,形成了頗時髦的「洋式店面」。

在廣州每座騎樓建築的樓頂,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兒牆。山花是立面上一種緩坡的三角形山牆的花飾,有意設計成曲線和半圓形。騎樓建築中的山花,成為屋頂的重點裝飾部分,有些是極具現代感的直線條形,有些加入西方柱飾、帶有歐洲風格,有些則在上面雕塑著各式各樣的圖案。山花兩邊的矮牆便是女兒牆,又稱「壓簷牆」,出現在天台邊緣以及簷口以上的位置,圓的、方的、弧線形等等都有。


因為騎樓都是由屋主自行建築設計的,所以,早期的騎樓設計建造者大都不是職業建築師,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他們開始在建造騎樓時雖然流行「拿來主義」,理解的只是外表的裝飾和構造,模仿出來的事物往往也還顯得生硬。但聰明的廣州人總是善於掩飾不足,在陌生的外來文化上添加自己的傳統,如,有的在廊道天花板上,吊裝一個流行於民國時期的老燈;有的則在鋼筋水泥的歐式建築上安裝上滿州窗,透出一種幽遠神秘的韻味;有的樓頂,還採用多重瓦簷,使用青色琉璃筒瓦,建起四角翹起的涼亭子等等。

至於騎樓的牆面裝飾,那就更千姿百態了。建築細部的簷口下、窗眉、窗臺下以及門套等部位,都巧妙地裝飾著花飾,其圖案樣式有嶺南特色的佳果、吉祥紋飾以及具有中國古典卷草情調的圖案。我曾經在第十甫路看到過老字號「陶陶居」酒樓,牆面不僅布滿了滿洲窗,而且還刻滿了很多色彩繽紛的浮雕圖案,計有《牡丹亭》、《西廂記》、《貴妃醉酒》、《八仙過海》、《白蛇傳》、《穆桂英掛帥》、《張飛戰馬超》等,恍惚就像在欣賞一幕幕流動中的中國傳統戲曲,有種穿越了時空之感。


正因為工匠們對西方建築創造性的模仿和大膽的改良,成就了廣州騎樓活潑而有特色的建築風格,並被中西合璧成了仿哥德式、古羅馬卷廊式、仿巴洛克式、現代式、中國傳統式和南洋式等六種典型騎樓。


在這裡,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南洋式騎樓。「下南洋」曾經是廣東非常流行的一個語彙,那意思說的是廣東人去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南亞、東南亞國家謀生計的事。他們很多人回鄉後,又把南洋文化帶了過來,南洋騎樓是其可見的最直接的影響。南洋式騎樓一般在屋頂的女兒牆上開有一個或多個圓形或其它形狀的洞口,為的是減少沿海颱風對建築物的衝擊。

「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說,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是官家子弟;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而有意思的是,對廣州騎樓,人們也喜歡劃分為兩個典型的流派: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

西關騎樓是早期騎樓的代表,外觀上追求山花、羅馬柱、捲曲花紋、中式清水磚材料、窗戶多為清代滿洲窗等繁複的裝飾元素。而東山騎樓形成年代較西關騎樓稍遲,捨棄複雜的符號化裝飾,趨於現代和簡潔,如:線條繁瑣的羅馬柱變為簡單的方柱、圓柱;細石米牆代替了西關那些早期的清水磚牆;幾何圖案增多,而捲曲圖案減少等。

每當走在東山騎樓下,看見那些簡潔明朗的西方現代主義情調,仿佛就眼見著了那些俊朗的官家子弟,正在上演著:一杯紅茶、一個壁爐、一棟洋房、一個僑歸東山少爺的典型生活。而每當走在西關上下九、第十甫路等的騎樓下,望著那紛繁瑣細的清代滿洲窗,你會想到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的一個西關美人,正在上演著:一盆蘭花、一籠畫眉、一手廚藝、一個地道西關小姐的精緻態度。

對於地道的廣州人來說,他們更喜歡西關騎樓的古意。尤其是老西關恩寧路段的一些騎樓,更是原汁原味,粗大的梁柱,長長的吊扇,鋪滿階磚的路面,這裡的人們仍然習慣在騎樓的廊柱之間,拉起一根長長的鐵線晾曬衣服,推著自行車進出的大伯操一口正宗的白話跟熟人打招呼,小店裡的大媽則叮囑在玩耍的孩子:「要行騎樓啊!」因為騎樓不怕高空落物,不怕車輛衝突,能向路人提供這麼一份安全感的,沒有什麼建築能比得上騎樓了。


只是,從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的廣州市政府頒令規定:部分馬路人行道必須用於綠化,禁建騎樓。此後開闢的馬路中也不再推動騎樓政策,騎樓開始出現衰落的跡象。到90年代開始,騎樓遭受了更大危機,成為建設阻礙,開始被拆遷。騎樓成為了一種「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尷尬建築。


不過,大多數廣州市民對給他們遮風避雨的騎樓,依然情感深厚。而這一份深厚之情也讓一直徘徊在拆遷還是保留之間的騎樓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從2002年開始,廣州對很多騎樓開始進行整體裝飾,比如,對人民路、上下九至龍津西路連成一整體的騎樓街進行整修,形成了一條長逾兩公裡的完整的「騎樓通道」等。

如今,廣州很多騎樓已脫胎換骨,已經「花」得很現代了,柱廊裡貼上了很多大牌明星的臉,騎樓街上還擺上了供人小憩的雕花凳子……有空有閒的日子,到騎樓街走走也成了廣州人的一種習慣。走在騎樓街,想想那些遠去的西關小姐與東山闊少,只覺得眼前的花騎樓,不僅「花」得富足,而且「花」得時尚亮麗。

相關焦點

  • 廣州最具特色的粵派「騎樓」,瀕臨拆除消失,該何去何從
    騎樓是廣州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可以說是廣州建築的代表之一。小時候,廣州人喜歡在騎樓底下乘涼,開鋪做生意。在不少建築學家的眼中,廣州最有價值和特色的建築是騎樓,可是被破壞得最厲害的也是騎樓,估計很多廣州人早已忘記騎樓這一城市記憶了。何謂騎樓?
  • 廣州騎樓有哪些建築特色
    【學員問題】廣州騎樓有哪些建築特色?  【解答】廣州騎樓的結構共分三段:下段為約寬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簷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臺以下的牆面或簷口窗楣處大多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依建築風格,廣州騎樓又可分為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兩個流派。
  • 建築理論知識:廣州騎樓建築特色
    廣州騎樓的結構共分三段:下段為約寬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簷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臺以下的牆面或簷口窗楣處大多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依建築風格,廣州騎樓又可分為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兩個流派。
  • 廣州的城市記憶,見證千年商都歷史的特色建築——騎樓
    騎樓是上世紀初廣州的一種外廊式建築,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尤其適合嶺南的亞熱帶氣候,樓上住人,樓下開鋪,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於開鋪經營,美觀又使用。號稱「最美老街」的恩寧路,騎樓也最有名,騎樓和西關大屋是廣州旅遊的一張名片,這裡的騎樓沿街而建卻最具弧度之美,還有漂亮的轉角,這一帶曾是廣州的商賈雲集之地。人民南路的騎樓最氣派,當初是由一批在歐美名牌大學的建築工程師負責規劃與設計的,新亞大酒店、新華大酒店的騎樓堪稱中國最豪華的騎樓空間,遠觀或近看,都極具視覺上的震撼效果。
  • 廣州最美老街,騎樓建築古樸典雅,「老廣生活」歷久彌新
    位於廣州荔灣區中心地帶的恩寧路,是人們常說的「廣州最美老街」,過去曾經是廣州舊城區最繁華喧囂的地帶,如今歸於寧靜祥和,卻有著抹不去的廣州人集體回憶。誕生於1930年代的恩寧路,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長騎樓、趟攏門、滿洲窗、石板路,這裡匯聚了廣州老城區騎樓建築的精華,也是全市最完整、最長的騎樓街。
  • 建築設計知識:廣州騎樓有哪些建築特色
    廣州騎樓有哪些建築特色?廣州騎樓的結構共分三段:下段為約寬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簷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層窗臺以下的牆面或簷口窗楣處大多都有豐富的裝飾花紋或淺浮雕。依建築風格,廣州騎樓又可分為西關騎樓和東山騎樓兩個流派。
  • 廣州日報:百年騎樓涅槃記
    遊客可以在藏身於中山六路騎樓中的民宿裡近距離感受廣州文化。房間裡,有點工業風的意味,黃銅的牆壁還有床搭配著,寶藍色的床單和窗簾。房間的細節輪廓的地方,還別有心意的設置了燈光,誰能想到這裡曾是昏暗的騎樓呢?轉角騎樓廣味十足小資最愛。
  • 廣州永慶坊:百年騎樓古巷成網紅打卡地
    廣州永慶坊:百年騎樓古巷成網紅打卡地 2020年07月17日 12: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百年商埠、騎樓建築
    轄區有較為大型的「榮泰市場」、「東輝批發市場」,有百年商埠之稱。社區早期雛形始於清朝,屬海豐縣金錫都。該社區傳統建築有新宮井,始建於1975年。社區傳統民居、祠堂裡,匾額、碑刻、楹聯眾多。代表性碑刻有「沛德宏恩」,現存於安美祖廟內。代表性楹聯「派衍莆田昭世德,綿長江夏尉人文」,現存於新厝黃宗祠。代表性匾額「安美祖廟」,書於清朝,現存於安美祖廟。
  • 老照片:廣州傳統的商業街道,騎樓建築1980年
    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樓房,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1921年,廣州市政府公布《廣州市促進馬路兩旁空地騎樓地建築規程》,進一步規定修築馬路時必須預留空地給兩旁興建騎樓時使用。廣州市組織成立「建築審美會」,由市長擔任會長,會員由市長聘請建築、美術專家擔任。日後廣州市政廳所屬各局之建築規劃,如公園、橋梁、校舍及其各種公共建築物在動工興建之前,都要將建築規劃圖案送交該會審定。
  • 廣州騎樓(一)
    而第二天東方微明,曉霧漸散時,又往往是騎樓下的木屐聲,一聲一聲,喚醒了沉睡的城市。騎樓,英文叫building overhang,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成為嶺南地區最常見的城市民居形式之一,廣泛分布於廣州、佛山、汕頭、潮州、中山、東莞、江門等大中城市。
  • 海口騎樓老街不止有好吃的,還有洋氣的建築和人文特色
    海口市騎樓老街歷史悠久,建築立面裝飾很豐富,大多都雕有精美的具有中國民間特色的花草、魚鳥、龍鳳等吉祥圖案,是不可多得的極具特色的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審美和經濟價值,2009年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中國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 廣州最美騎樓老街,永慶坊體驗嶺南西關風情
    滿洲窗,趟櫳門,西關大屋,最美騎樓街,搖著錦扇的西關小姐,50+特色老店潮鋪···五一期間還有遊園市集活動。2016年改造後的永慶坊,新與舊、「西關風味」與「現代藝術」有機結合,雖然街巷窄小,但古韻依舊,既可以體驗純正的「老廣」味道,探尋騎樓古屋,也可以打卡網紅潮店。5.1-5.5,麻花墟跳蚤集市+永慶坊聯合舉辦遊園打卡活動—西關印記。
  • 見證椰城百年滄桑,細數騎樓文化印記
    從最初的機電五金一條街到如今的海口歷史文化名街,擁有幾百年歷史的海口騎樓老街發生了滄桑巨變。作為海口城市的歷史文化名片,騎樓老街在現代都市中煥發著別樣的風採。現在,帶你一起探尋海口騎樓老街的文化、美食、娛樂及周邊看點,一覽老街風採。漫步街巷,細數騎樓老街裡的文化印記,沿老巷古牆一路深入地去追根溯源。
  • 廣州騎樓活化:網紅民宿店、文創店、茶飲店扎堆
    「給廣州的特色老建築賦予新生,給頂樓套房的天台瘋狂打call,店主也很可愛!下次來廣州還住這家!」騎樓街不再只是清倉大減價、批發市場、倉庫、72家房客、外來工宿舍的代名詞,這些時尚網紅店化腐朽老樓為神奇,挖掘騎樓獨有的文化魅力與空間趣味,注入時尚新體驗,改寫著騎樓街在人們心中的傳統形象。
  • 百年騎樓老街:海外打拼掙錢回鄉建洋街巷,老華僑才是最愛國一族
    海南海口市最有文化品位值得一去的街巷是騎樓老街,這裡最早的建築是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四牌樓,但主要建築都是不到百年的西洋建築風格小洋樓,在兩平方公裡範圍內,總長4.4公裡的縱橫街巷中,竟有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可以說是目前國內騎樓建築最集中、最多的地方。
  • 走在海口騎樓老街感受百年歷史文化
    來到海南海口騎樓老街,發現這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鑑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這是泰昌隆旅店的簡介牌我很喜歡南方這樣的騎樓,在路上走著突然來一場雨,如果在騎樓老街,那就完全不是事了,在騎樓下既可以避雨又可以逛商鋪。中山路的街牌介紹了中山路的來歷沿著騎樓老街漫步,會感受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圍,猶如走進一座建築博物館。
  • 廣州騎樓
    騎樓是一種近代商住建築,在兩廣、福建、海南等地曾經是城鎮的主要建築形式。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
  • 海口騎樓老街,600多棟百年騎樓帶你重現老海口的「南洋風情」
    如果去海南旅遊,騎樓老街那是一定要去走一走的,騎樓老街不僅是海口市的著名的特色步行街,也是海南省靚麗的文化名片,同時也以其獨特性、唯一性而被評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街,置身騎樓老街,恍若時光剎那間倒流,回到了100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裡。
  • 30張老外鏡頭下的廣州騎樓,張張精彩!
    這都要得益於廣州的騎樓建築 騎樓矗立在老廣州的大街小巷裡並不罕見, 但當你在瓦下躲雨遮陽時, 可曾真正地了解過它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