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築|隱居自然的石頭房

2021-02-16 漁樵耕讀居落

農田,石塊,水源。

在遠古文明裡,這些是建造一座城池的必要條件。

那時的人們壘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從此有了一種特殊的民居建築:石頭房。

在當代社會,鋼筋水泥織就的森林裡,石頭房如同散落其中的遺珠,以它淳樸自然的美圈粉無數,成為民宿界新一代網紅。

位於河南省的土地嶺古村,是中原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石頭房村落,共有石頭房2500餘間。

村落形成於明朝,如今村中的石頭房古建築,可追溯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距今有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土地嶺村的石頭房群落,跟這裡的地質構造有關。這裡巖石均勻平整,容易撬起,村民們就地取材,沿勢造房,或依山或傍水,錯落有致,盡顯質樸與自然交匯的和諧恬靜之美。

石頭房、石臺階、石牆院、石門樓、石頭瓦…… 來到在這裡,仿佛進入石頭的世界,讓人感慨堅硬的石塊也能如此豐富多彩。

古樸的風韻,隨著厚重的石塊,靜靜立在你的身旁,彰顯自然之美,盡顯山川秀色。

如今的土地嶺石頭房民俗村,用它自身承載的中華民族建築歷史,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觀光居住。用它歷經百年滄桑,依舊堅固挺立的身軀,講述著勞動人民的智慧。

浙江的石頭房民宿,位於石塘鎮的金沙灘旁。

這裡本是一片古老靜謐的漁村,參差錯落、星羅棋布的石頭房,親密懷抱著山海,演繹著天然與人工交錯的獨特魅力。

石頭房群依附著島上的山峰而建,靜靜遙望一方水天,彼此和諧又獨立。早迎海上朝霞日出,晚觀岸旁漁火燈塔。

這裡能讓客人如此舒適的體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完全歸功於石頭房的特殊材質。

臨海空氣溼度過高,房屋潮溼;海風強烈,溼冷刺骨。

當有了石頭房,這些缺點都被輕鬆消滅。石頭的材質防潮隔溼,完美阻隔了潮氣的侵入。石牆冬暖夏涼,面對寒風,能擋風保溫,面對夏日暴曬,吸熱隔溫。

舒適與美景盡收囊中的優勢,為石塘鎮石頭房民宿吸引了國內外大量遊客,網紅民宿,當之無愧。

貴州從安順去黃果樹瀑布的途中,可以看到一片石頭房的聚落。這裡的房屋、牆垣、道路、小橋,甚至家用農具,全部是用石頭做成,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了「石頭王國」。這就是布依族石頭寨——喀斯特地貌石頭房民宿。

石頭寨沿山坡迤邐散開,層層疊疊的石頭房依山修建,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村後中茂林修竹,果樹環繞,遠遠望去,秀麗迷人。

這裡的石頭房全部由寨民自行設計建造。他們並沒有對石頭進行過多的加工和精細的打磨,從建築的外形可以看出來,石頭的形狀並不是十分的規則,表面也不夠光滑,但是看起來富有原生態的氣息,古樸自然,經久牢固,極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石頭寨的石頭房民宿,憑藉著優美的自然地貌和少數民族特色,吸引了國內外不少遊客,成為網紅民宿中,質樸純真的一股清流。

山無石不美,園無石不秀,家無石不安。

大自然賦予石頭的各種信息,或滄桑、或迤邐、或神奇,總有著獨特的魅力。

有機會,住一住石頭房,置身這片寧靜所在,你就會愛上這散發著山野清香的石頭城堡。


相關焦點

  • 浙江藏著那麼多石頭築成的古村,古樸幽靜,個個是極好的隱居地
    浙江藏著那麼多石頭築成的古村,古樸幽靜,個個是極好的隱居地,溫州蒼南·福德灣古村,是隨著採煉業的發展而形成的,位於「世界明礬」蒼南縣明礬鎮南側,長100多米,寬3米,兩側有一至二層民居60多間,建於明末清初。
  • 浙江藏著那麼多石頭築成的古村,古樸幽靜,個個是極好的隱居地
    浙江藏著那麼多石頭築成的古村,古樸幽靜,個個是極好的隱居地,溫州蒼南·福德灣古村,是隨著採煉業的發展而形成的,位於「世界明礬」蒼南縣明礬鎮南側,長100多米,寬3米,兩側有一至二層民居60多間,建於明末清初。
  • 淘耕南京|尋訪石頭城-南京城開始的地方
    淘耕南京接下來會帶大家認識南京的歷史,看看南京的古蹟,說說南京的故事。這一期先從石頭城說起吧,那是南京的開始。石頭城在南京市區清涼山附近,附近有很多南京有名的大學,鼓樓區虎踞路上。最早在南京石頭城上建造城池是在戰國時期,當時的楚國打敗越國後,在越國國土清涼山築造了城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但當時的城邑名稱叫做&34;。
  • 耕硯山房少兒書法公開課在敬華藝術空間舉行
    耕硯山房少兒書法公開課在敬華藝術空間舉行 來源:東方文創網   選稿:王斌  2014年5月19日 13:52 圖片說明:專注的小學員  東方文創網5月19日消息:5月18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書法展示交流活動——耕硯山房少兒書法公開課,在敬華藝術空間舉行
  • 南朝名士隱居講學之地 誕生了金華書院的雛形
    原標題:南朝名士隱居講學之地 誕生了金華書院的雛形 不為人知的是,被東漢左元放稱作「江東名山」的金華山,也是歷代許多文人士大夫隱居或修煉的優選之地。   從秦代的安期生、西漢的劉仲卿,到晉代的郭璞,千百年來,這些厭倦了凡塵或官場的文人方士,選擇把心安放在金華山,來度過他們生命中無法排遣的寂寥時光。   而在這些文人隱士中,南朝文學家劉孝標,是一個不能繞開的人物。
  • 【大漢漢園】嘯歌棄城市,歸來事耕織
    【大漢漢園】嘯歌棄城市,歸來事耕織 房天下   2015-05-14 14:40
  • 河北涉縣石頭古落大窪村 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太行堡壘
    走進大窪,從頭到尾,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環眼望去,石樓、石閣、石房、石街、石巷、石桌、石凳、石橋、石欄、石盤、石碾······看似亂石堆砌,卻又是精心雕琢的石建築物,總之,但凡你能看到的幾乎全是石材工料,大窪村名副其實的是一個石頭村。石房懸於崖畔,又築於其上,石耕鑿鑿,零零碎碎,高逾百尺,真是鬼斧神工。
  • 原生態世外桃源,寧波許家山石頭古村(攻略)
    青石晨照壁人影,池塘老樹農人耕。一幅鄉間、石屋、耕牛、石路、農夫的世外桃源風景,赫然呈現,歷歷在目。唐詩宋詞之下的田園畫卷,在我的眼前緩緩展開。當我的雙腳踏進寧海一個石頭築成的古山村,恍如進入了上一個年代。踩著鱗次櫛比的石路,高低的石塊輕輕地按摩著我的腳面,讓我享受著癢中又帶微疼的舒適感。順著這樣的窄窄的村巷,悠閒信步。兩旁都是石頭築成的農家小屋,青銅色的石壁在青瓦屋沿的映襯下,愈顯滄桑古樸。
  • 讀懂梭羅的《瓦爾登湖》,林中隱居,僅有對自然的熱愛是不夠的
    初讀《瓦爾登湖》,經常會被梭羅優美的自然景色描述所吸引。湖水非常美麗,變化著七彩的顏色;鳥兒在唱歌,魚兒在水中遊蕩泛起漣漪。再讀此書,會發現這些自然風光的描寫只是整個《瓦爾登湖》一部分,除自然觀察外,對於社會的批評和哲學思想才是本書的重點內容。《瓦爾登湖》中讀上去難懂的部分,也正是梭羅對社會的批評,以及其哲學思想。
  • 萬科·西廬「耕心講堂」第五講 臺灣茶道大師李素貞以茶耕心
    ,大家不僅可以體驗耕心的雅樂無窮,還可以修習提升自我的心法。本周六上午十點,「耕心講堂」第五講將於萬科·西廬(動態 戶型 樣板房)銷售展示中心舉行,屆時將邀請臺灣著名茶道大師李素貞女士,與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茶藝表演和以茶耕心之道。
  • 房天下攜手天韻雅苑推出1314"婚房築愛"大行動
    房天下攜手天韻雅苑推出1314"婚房築愛"大行動 「201314」作為萬年不遇的真愛日
  • 浙江臨安推出現實版耕織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是《耕織圖》的故鄉。南宋時期,時任於潛縣令的樓璹在此地繪製農業科普畫冊《耕織圖》(共45幅),名噪一時。近日,於潛耕織圖現實版本正式啟用,吸引了一批批遊客與青少年學生前來體驗農耕傳統文化。
  • 雲南麗江神秘石頭城,整個城都在一個石頭上,好像巨大的雕塑作品
    中國的三大石頭城分別是: 南京石頭城(在江蘇南京清涼山)、 新疆石頭城(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縣)、 遼陽石頭城(在遼寧遼陽市東)。而在雲南麗江有一座石頭城,卻一直不被人所知,那就是寶山石頭城。他們不畏艱險,運用當地現成的石頭,修築石級梯田,從峽谷深處層層修築,直達距河谷兩三千米的高坡。有了這些錯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寶山石頭城周圍這一片本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金浪翻滾的糧倉。石頭城是一個天生巖石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整座城四壁陡峭,勢如刀削,猿猴也難攀爬上來。
  • 河北井陘於家石頭村:每塊石頭都在講故事
    如今,於喜春的心願已實現,而且,清涼閣,還會繼續流傳……  每一塊石頭:都在書寫村落史詩,講述于謙的故事  步行進村,放眼皆是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街石巷、石橋石欄、還有一面面石牆,一道道石壩……讓人讀到,這是一部用石頭書寫的村落史詩,也是在用石頭抒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傳奇
  • 井陘於家村:這裡的石頭會唱歌
    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奮者以收穫,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貴,山高那個路遠也能獲得……」蔣大為的這首《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大家耳熟能詳,而現實中也真的存在「會唱歌的石頭」,它就深藏於太行山深處的井陘縣於家鄉石韻小鎮,這裡的石頭穿越歲月滄桑,在荒野深山抒寫下不朽的生存史詩,是英雄後裔堅韌不拔,代代相傳的奮鬥精神的寫照,也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 膠東農村的特色石頭房:文登花崗巖,蓬萊玄武巖,海萊頁巖
    膠東多山地丘陵,先民建屋,除了大戶用得起青磚之外,普通人家都習慣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頭蓋房子。雖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紅磚水泥房越來越多,但在膠東農村,石頭房還是很常見。不過,同樣是石頭房,但不同縣市區用的石頭卻不盡相同。本文就選取文登、蓬萊、和海萊(海陽、萊陽交界一帶)等地的特色石頭房,進行舉例簡介。
  • 奉新原址重建八大山人隱居地[圖]-奉新,重建,八大山人,隱居地-中國...
    眼下,位於奉新縣會埠鎮的八大山人隱居地耕香寺正在重建當中。事實上,八大山人朱耷曾在耕香寺隱居長達20多年。專家稱,八大山人繪畫藝術風格就在耕香寺形成,耕香寺對其有著重要而又獨特的意義。  奉新耕香寺重建效果圖  八大山人曾避居奉新耕香寺20餘年  耕香寺重建工程總投資1.5億元,佔地6000餘平方米,計劃分三期兩年建設。截至目前,工程當中的耕香書院建設基本完成。
  • 金華山探秘④︱南朝名士隱居講學地 金華書院的雛形
    嘯歌棄城市歸來事耕織公元462年出生的劉孝標,8歲被拐賣,11歲出家,讀書廢寢忘食。鬱郁不得志的劉孝標,於晚年(大約50歲時)稱病去官,來到金華山,過起「嘯歌棄城市,歸來事耕織」的隱居生活。築室於金華山授學於講堂洞說起劉孝標,不得不說他的《山棲志》。
  • 【民宿】隱秘在古村中的石頭房
    古法造紙術,空靈石頭屋,探尋一家民宿,遇上一座絕美古村落。
  • 河北省井徑縣:500年前于謙後代逃難隱居在此,建造了一座石頭村
    走進村子幾乎全部是用石頭建造,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橋石欄,滿眼儘是明清時期是石頭建築風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石頭民俗村。全村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縱橫交錯、結解曲伸,每條街道均以亂石鋪成,石街兩旁是一座座石頭院落,古式門樓,家家相接,戶戶相連,雞犬之聲相聞,鄰裡朝夕往來,生生息息,一派農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