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瓷片紋樣藝術

2020-12-21 水哥講文玩

在古陶瓷鑑賞、學習的過程中,瓷片標本是最為直觀和準確的實物資料之一,通過瓷片可以了解整個瓷器的胎、釉、紋飾等時代特徵。其中,古瓷片上的裝飾紋樣向我們傳遞了豐富的信息,本文通過例舉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片上的典型圖案,分析其紋樣特徵及審美內涵,來展示青花古瓷片的藝術魅力。

古代瓷器珍品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但由於社會變革和人為的破壞,保存完好的瓷器少之又少,使得古瓷顯得格外珍貴。在我國上千年的瓷器生產中,大量的民用瓷器隨著時代的推移被支離破碎地埋藏在地下。通過考古發掘和城市建設,記載著豐富歷史信息的瓷片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成為陶瓷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明代起,景德鎮就作為我國的制瓷中心,除了生產供宮廷及達官貴族所用的官窯瓷器,還有著大批以商業生產為目的的民窯瓷器。與官窯的屬性不同,民窯在製作上更為自如,紋樣也更為豐富、靈活,因其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通過對民窯瓷片上紋飾的研究能夠更真實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

一、自由灑脫——明代民窯瓷片的藝術風格

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生產方式。官窯的生產性質不屬於商品生產,是由皇家和地方官吏直接幹預控制的,在產量上僅佔有很小的比重,因為是皇家的御用專品,在生產上不惜成本,精益求精,所以質量都相當精美,代表當時最高的生產水平。與之相反,明代景德鎮民窯的生產規模、產品數量都在官窯之上,但迫於生產效率的要求,往往不及官窯瓷器精細,正所謂「官窯之器純,民窯之器雜」。其中,民窯瓷器也分為粗細兩類:前者供黎民百姓日常使用,後者供地方權貴陳設賞玩。因需求量大,民窯瓷器的生產數量遠遠超過官窯,各種花草、禽獸、山水、人物紋樣的日用器皿如碗、盤、碟等極為豐富。除部分用於出口外銷和陳設的精品民窯青花外,大部分批量生產的普通日用瓷製作較為簡單,胎質相對粗疏,紋樣樸素。這是由當時的生產條件所限制的,為了節約成本,工匠們從實用的角度考慮,運用他們的想像力,簡單勾勒出輪廓線條,再用分水法填色,在瓷胎上草草幾筆便繪成圖案,形成了寫意的風格。這種嫻熟的畫法使得紋樣具有一種流暢的美感,有著自由灑脫、靈動飄逸的藝術特色。反映在青花瓷片上,無論是完整的抑或是殘缺的圖案都能透出工匠們嫻熟的筆法和揮灑自如的創作語言,例如明代民窯青花紋樣中常見的團螭紋樣,寥寥幾筆便把螭龍的形態逼真地描繪出來,不僅色澤明快且畫面布局疏朗,雖用筆草率卻頗為傳神,塑造了生動的動物形象,反映出了民窯青花質樸率真的藝術風格。

二、意必吉祥——內在情感的主觀表達

從古瓷片標本中我們不難發現,瓷片上的主題圖案與吉祥紋飾有著密切的聯繫,俗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由於民窯擺脫了官窯圖樣的限制,在創作上更加自由,所以明代青花紋樣的題材也更為廣泛。因為所做瓷器為人們日常所用,所以圖案的設計在追求簡潔美觀的同時還表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嚮往。無論是突出人物的仙人、高士、孩童等圖案還是以動物為主的花鳥、池魚、瑞獸等圖案都透露出喜慶、祥和給人以恬適、舒暢的視覺感受。

以圖一中瓷片上的鵲紋為例,一隻雀鳥立於枝頭,鳥兒昂頭望向遠方,枝上幾片樹葉、一枚碩果,取意「喜上枝頭」。從畫面上看,勾線流暢,填色瀟灑,構圖錯落有致,紋飾簡約明快。鳥身僅用五條線便勾勒出,但鳥的基本特點全都概括出來,身形圓潤,活潑可愛,葉片一大一小,符合近大遠小的視圖規律,頗有立體效果,枝梢用線草草勾出幾根枝條,不斷延伸生長,充滿生機。較特色的是細小的葉片不用分水處理,僅在葉稍用青花料點一筆,不僅顯得更為生動自如,並且起到了突出主體的作用。此紋飾在景德鎮民窯瓷片中極為常見,多見於明代末崇禎時期,且畫面大都疏朗簡潔,色彩明快,有輕描淡寫但順暢人心之感。在常見的青花瓷片中,還有一種十分典型的花鳥組合紋飾,即圖二中的「喜上眉梢」圖。與「鵲上枝頭」相比,此紋飾構圖較為繁密,並且運用了對稱的構圖方法。兩隻喜鵲交叉站於梅枝上,一個低頭向下張望,另一個轉頭看向遠方,形態逼真,動態十足。身後的五枝梅花枝條成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梅枝筆直向上,枝幹雙勾線,梅花相互在左右兩邊生出,一高一低,避免了完全對稱所帶來的僵硬感,用點染的方法來表現梅花,不僅提高了生產速度,並且給畫面增添了一分生動活潑,少去了一分矯揉造作。枝條向上集中生長,表達了人們對生機勃勃,繁榮向上的

社會景象的嚮往。六朵實寫的梅花圓潤飽滿,與喜鵲相映成趣。此紋飾在明窯瓷片中也十分常見,多見於明代末期,有的更為簡化,梅花全部以圓點代替。

在我國古代的陶瓷裝飾中,鶴紋因其紋飾優雅、寓意吉祥被廣泛應用,在景德鎮青花民窯中也不例外,圖三這件鶴紋碗殘底就是很好的代表。鶴是長壽的仙禽,是太平康健的象徵,在鳥類中的地位僅次於鳳凰,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該瓷片構圖飽滿,紋飾豐富,中心的仙鶴做回頭張望狀,頸部彎曲,張開嘴鳴叫。鶴身羽毛豐滿,鶴腳處理的最為獨特,線條流暢,似柳枝般彎曲伸展,使整隻仙鶴變得輕巧生動,毫無呆板之感。鶴的姿態表達了人們祈望平安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在這件瓷片上,除了中心的鶴刻花逼真,周邊的裝飾紋樣也十分細緻,五隻蜂蝶圍繞著仙鶴填補了畫面的空白,邊緣也繪出成簇的花草,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仙鶴紋飾在明代民窯中較為常見,特別在嘉、萬時期受道教影響應用更為廣泛,此件殘片繪畫細膩,構圖豐滿,料色淡雅,屬明代中後期民窯產品,具有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除了自然界的動植物,優美靜謐的人文景觀也常被繪於日常器皿之上,如圖四的樹石欄杆紋樣就是明代民窯中一種典型的圖案。樹石欄杆圖以樹木、山石、回欄為元素組合成明代庭院一角的縮影。畫面中心線條圓潤的山石層層堆積,一顆老樹從石中伸出向兩邊舒展,葉片飽滿;山石後方用勾線平塗法繪出曲折連續的欄杆,線條雖簡單,但頗有立體感。此紋樣源於明早期的庭院人物圖,在瓷片裝飾上始於弘治時期,其後各朝也較為常見。前期山石線條硬朗呈方形,後期逐漸圓潤,前期葉片葉脈明顯,邊緣清晰,後期葉片逐漸變大線條更為平滑。此類明窯小盤底足較粗糙,胎體較輕薄,發色多青灰。此圖樣雖為靜物人文景色但表達了人們對富裕平和生活的嚮往,帶給使用者一份寧靜美好的心境。

在民窯瓷片的紋樣中還有一類以神話想像為題材的圖案,他們通常以常見的動物為依據,通過想像使之神化,表達人們一種超凡脫俗的嚮往。明代萬曆時期就十分流行一種「天馬穿雲圖」,它以飛馬、祥雲、海水為主題紋飾,多裝飾於器物外壁。圖五就是一件天馬穿雲圖碗的殘片,雖殘缺但主體紋飾完好無損,畫中天馬奔騰雀躍,前蹄抬起,後蹄向後伸,十分矯健,馬鬃處粗繪兩條雲氣紋與馬尾平行,表現出飛翔騰空的狀態。馬身下方空白處同樣畫有「山」字形雲氣紋,增添了天馬的神秘色彩,馬間飾有「壬」字形雲,碗下部繪有海水紋。此件瓷片發色濃豔,構圖繁密,底足規整,凹足過肩,書有「萬福攸同」款。「萬」字與「攸」字中間有三點,為晚明時期典型的吉語款特徵。斷裂處的三個色點應為「壬」字雲末端,推測此碗為連續圖案,碗身繪三隻馬,圖五的殘片上剛好為一組紋飾。明代各朝馬紋器物都較多,有的寫實呆板,有的奔放自如,究其原因是因為馬代表著生機與力量,給人們以精神的鼓舞,「天馬穿雲」圖可以說是明代馬紋飾中最具藝術色彩的紋飾之一,為我們呈現了古代制瓷工匠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明代民窯青花紋飾的豐富多彩無法一一例舉,但從一枚枚瓷片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某一時期的典型紋飾及其背後的審美思潮。無論是樸實自然的寫意畫法還是複雜誇張的連續圖案都表現了明窯青花不容忽視的藝術成就,其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無窮的想像力都是我國古代勞動者創造的豐厚社會財富。

三、鑑古賞真——古瓷片研究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瓷器的收藏鑑賞越來越熱門,但大多數有確切年款的官窯瓷器只能在各大博物館中見到,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學習了解古代瓷器的需要,因此以往被忽略遺棄的碎瓷片得到了人們的重新重視。通過對瓷片的觀察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瓷器的胎釉、紋飾,在學習陶瓷史和瓷器鑑定的過程中,瓷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古瓷片屬於古代的生產生活遺物,有可靠的地層關係。通過對古瓷片的挖掘可以填補斷代和紋飾中的大量空白。2.瓷片雖破裂殘缺但可以更直觀地從其斷口處看出胎質、釉層及成型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某一時期某一窯口的生產工藝。3.瓷片不易造假,從瓷片上可以直接了解到器物的大部分信息,通過日積月累的感官接觸,有助於快速提高鑑定水平。4.世代流傳下來的完整器僅代表了我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而不是整體水平。許多官窯沒有的紋飾反而能在瓷片上見到,在對陶瓷史的研究過程中,有時必須結合瓷片才能更完整地了解當時的整體工藝水平和人們群眾的審美喜好。5.通過對瓷片胎質、釉面、紋飾、款識的全方面歸納總結,可以探出其演變規律,有助於鑑古賞真,更深切地融入到我國博大精深的陶瓷史研究中。

相關焦點

  • 在武漢大橋下的芝麻地裡,能撿到千年前的古瓷片
    △明代獅子滾繡球紋樣瓷片從不缺少陶瓷愛好者,但專門收集碎陶瓷片片的,倒還真沒見過幾個。另一部分閒暇功夫則專門用來去武漢各個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犄角旮旯搜淘古瓷片。撿瓷片至今十八年,經手過的瓷片數量懶得數,光屋裡留下來的精挑細選過的的古瓷片就有上萬件。
  • 古瓷收藏的又一個熱點:立足於生活,極富禪意的古瓷片!
    所以2012年的時候,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窯瓷片在澳門拍出了2875萬元,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聽說近幾年古瓷片的價格一直都在漲,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2002年的時候,當時古瓷片的價格非常低,明代官窯的瓷片一件也就幾十塊錢,現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當中一個字的一片瓷也能賣1000塊錢。
  • 古瓷片研究價值巨大,一箱218片的汝瓷拍出2875W!
    聽說近幾年古瓷片的價格一直都在漲,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2002年的時候,當時古瓷片的價格非常低,明代官窯的瓷片一件也就幾十塊錢,現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當中一個字的一片瓷也能賣1000塊錢。
  • 古瓷片飾品:超越殘缺的文化之美
    古瓷片經過了幾百上千年,在某些美器上留下的殘缺,卻產生了另外一種衝擊人心的殘缺美感,這種歷經滄桑的殘缺美鐫刻於我們的心中……伴隨市場需求的擴大,瓷片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載體。澳門中信國際秋拍,舉辦了一場以古瓷殘片鑲金的首飾專場,古瓷片價格不斷創出新高,開啟了古瓷首飾拍賣的新藍海。
  • 大寮嵌瓷:打碎的瓷片成了潮汕「屋脊上的藝術」
    但是在潮汕有種民間建築藝術,嵌瓷,卻是用打碎了的瓷片構成的。碎瓷塑藝,這到底是愛瓷的表現?還是故意而為之呢?民間藝術大寮嵌瓷,一探碎瓷片背後的秘密。嵌瓷被稱為綻放在屋脊上的藝術,他用灰料先塑造型,然後再用五顏六色的小瓷片,嵌貼在上面。裝飾在建築的屋頂、飛簷,照壁處。嵌瓷的分布很廣。
  • 從明清青花瓷片說「博古圖」
    圖13 清雍正粉彩博古方蓋盒  不久前,南京藏家葉伯瑜給我發來幾張青花瓷片圖,畫的都是「博古圖」。他說,這些瓷片大多是20多年前南京秦淮河清淤時,「瓷片族」們在雨中撿拾的,也有是他購藏的。南京是「六朝古都」,各個時代的古瓷各呈其多,但遷延至今,不要說整器,就連這種精美的殘片都已是稀見之物了,當倍加珍視。  明清時期的瓷片上有許多博古圖(圖1至圖12),它們被藏界統稱為「博古」。「博古」是中國傳統性極強的繪畫門類,以鐘鼎彝器為描摹對象,意為「博通古事,雅聚藝苑」。
  • 從撿瓷片到改寫中國繪畫史記全國政協委員畢克官與瓷片的故事
    一畢克官,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著名漫畫家、收藏家,也是一位古瓷片的搜集者、愛好者、研究者。中國是瓷器古國,瓷器大國,據說英文China中就有「瓷器」的意思。
  • 古瓷妙探明代磁州窯的面貌
    從窯址考察與傳世實物看,明代磁州窯並未停止生產,特別是民間日用瓷。日本陶瓷研究家長谷部樂爾先生七十年代在其著作《磁州窯》中曾說:「應該說,磁州窯歷史的後半部分,仍然籠罩在黑暗中。」我當時讀了他的大著後有同感。如今,二十餘年過去了,我當時的這種感覺仍未消失。也許是自己孤陋寡聞,所見文獻資料不多,才一直處於朦朧狀態之中?
  • 我在景德鎮修古瓷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景德鎮明代御窯遺址出土大量瓷器殘片,成噸的瓷片經過修復師的耐心整理、修復,最終得以完整展現在世人面前。如今,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修復部的眾多工作人員中,不乏「90後」的身影。他們興趣愛好各異,但在面對深埋地下數百年的古瓷片時,都懷著同樣的敬畏與熱情。
  • 學習鑑賞瓷器從收藏瓷器碎片開始,明代瓷器瓷片
    明代青花瓷器瓷片明代正德官窯款識明代黃地綠釉瓷器碎片明代青花瓷器瓷片明代青花瓷器獅子紋飾瓷片明代青花瓷器麒麟紋飾瓷片明代青花瓷器瓷片明代黃釉瓷器碎片
  • 僑商張連志:用古瓷片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中新社天津5月3日電 題:僑商張連志:用古瓷片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在國外,瓷器幾乎被認為是中國的象徵,可見它的地位。」天津市僑商會副會長、瓷房子博物館館長張連志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作為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天津瓷房子就是用瓷片向世界傳播展示中國文化。
  • 一箱218片北宋汝窯瓷片拍出了2875萬元!
    北宋 汝窯瓷片 (一箱218片) 2,875.00萬2002年的時候,當時古瓷片的價格非常低,明代官窯的瓷片一件也就幾十塊錢,現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當中一個字的一片瓷也能賣1000塊錢。
  • 景德鎮出土瓷片與三朝傳世瓷器精品聚首故宮
    20世紀70年代,位於今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的明代御窯遺址零星出土了一些瓷器殘片。80年代以來,景德鎮市出土的數以噸計的明代御窯瓷片標本和窯具,成為研究明代御窯生產制度和瓷器品種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隨著對出土瓷片標本的不斷修復和展示,人們發現其中有大量瓷器標本可以與傳世品相互印證,將兩者進行對比展示變得意義非凡。
  • 天津奇特地標建築,渾身貼滿7億多片古瓷片,市場估價98億元
    天津奇特地標建築,渾身貼滿7億多片古瓷片,市場估價98億元說到地標建築大家都不陌生,幾乎每個城市當中都有,而且近些年來還出現了大量的奇葩地標建築,像白洋澱金鰲館、重慶來福士廣場、廣西的新媒體中心大廈等等。它們都是以獨特的造型而聞名天下,那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 明代服飾紋樣上的吉祥寓意
    明代的服裝質料,種類繁多,僅絲織品一類,就有絲、紅、綾、羅、絹、綢、緞、錦等多種。這個時期的織物紋樣,主要有人物,如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等;動物,如鬥4、對雉、翔鸞、飛鳳、遊魚等;植物,如牡丹、海棠、川茶、蓮花、靈芝、萱草等;器物,如燈籠、寶瓶、刀劍、如意、銀錠等;幾何紋,如龜背、方脹、盤絛、六達暈、八達暈等,以及用百花、百獸等各種紋樣組織起來的「吉祥圖案」。
  • 古瓷片官窯和民窯的區別,原來是這樣看的!
    精美的古瓷片是完整瓷器遭劫後的產物,雖已殘缺,但在它身上同樣凝結著古人藝術性的勞動,體現著美的創造,同樣具有強力的吸引力。它的魅力就在於文化的底蘊,歷史的積澱和藝術的美感。也是學習陶瓷的最好標本。景德鎮的青花從藝術風格上看,明顯地分為兩類,即民間青花和官窯青花,當然兩類青花在藝術上是互為影響的。今天齋主就給大家簡單講解一下民窯和官窯的區別。
  • 收藏界的「潛力股」龍泉青瓷瓷片,喜收藏的你不容錯過!
    七八年前 ,一塊畫面好的明代嘉靖官窯瓷片不用三元錢便能買到 ,現在少則五六十元 , 多則五六百元。五年前一塊清代康熙鬥彩龍紋片, 在工地上可能以五角錢的價格就能拿下 , 如今即使花上幾 百元 也 不容易找到。而部分塊兒較大的元青花 、明永宣青花瓷片, 目前的行情已到萬元以上。刻龍紋大盤殘片正是這些在常人眼中看來缺乏魅力。
  • 片片精心:「吉光片羽」中國古陶瓷瓷片展
    原標題:片片精心:雅昌小編帶您觀賞「吉光片羽」中國古陶瓷瓷片展   瓷片是所有古陶瓷愛好者的良師益友,無論是初入門者還是資深陶瓷研究者都離不開這些小小的瓷片,一塊瓷片承載的不僅僅是華美的釉色和精緻的紋飾,更多的是時代的烙印和文化的厚重。   9月12日,京北最具代表性的珠寶古玩城,祥和珠寶古玩城二期盛大開業。
  • 通過一堆碎瓷片解析貴州省威寧縣歷史
    圖城關稗田瓷片概貌瓷片時間上跨戰漢,下至近現代,以明清瓷為主。3明代瓷七十餘片明代早期青花以粗筆一筆點畫,有海浪紋邊飾一片、捲雲紋一片、外飾竹紋一片、外飾錢紋一片。明代中期用筆粗細適中,以粗線條勾勒主體紋飾,內部填淺色青料渲染。
  • 北京在建工地變古瓷片交易「黑市」 收購價高達萬元
    刑拘31人  古瓷片收購價最高達萬元  北青報記者從抓捕現場視頻看到,工地內已被盜挖人員挖出了幾個大坑,盜坑周邊,擺放著不少剛剛挖出來的古瓷片,部分瓷片帶有明清時期的落款。  通過現場突審,有嫌疑人表示,自己是出於收藏愛好才來這裡挖掘、購買古瓷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