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陶瓷鑑賞、學習的過程中,瓷片標本是最為直觀和準確的實物資料之一,通過瓷片可以了解整個瓷器的胎、釉、紋飾等時代特徵。其中,古瓷片上的裝飾紋樣向我們傳遞了豐富的信息,本文通過例舉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片上的典型圖案,分析其紋樣特徵及審美內涵,來展示青花古瓷片的藝術魅力。
古代瓷器珍品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但由於社會變革和人為的破壞,保存完好的瓷器少之又少,使得古瓷顯得格外珍貴。在我國上千年的瓷器生產中,大量的民用瓷器隨著時代的推移被支離破碎地埋藏在地下。通過考古發掘和城市建設,記載著豐富歷史信息的瓷片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成為陶瓷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明代起,景德鎮就作為我國的制瓷中心,除了生產供宮廷及達官貴族所用的官窯瓷器,還有著大批以商業生產為目的的民窯瓷器。與官窯的屬性不同,民窯在製作上更為自如,紋樣也更為豐富、靈活,因其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通過對民窯瓷片上紋飾的研究能夠更真實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
一、自由灑脫——明代民窯瓷片的藝術風格
從明代開始,景德鎮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生產方式。官窯的生產性質不屬於商品生產,是由皇家和地方官吏直接幹預控制的,在產量上僅佔有很小的比重,因為是皇家的御用專品,在生產上不惜成本,精益求精,所以質量都相當精美,代表當時最高的生產水平。與之相反,明代景德鎮民窯的生產規模、產品數量都在官窯之上,但迫於生產效率的要求,往往不及官窯瓷器精細,正所謂「官窯之器純,民窯之器雜」。其中,民窯瓷器也分為粗細兩類:前者供黎民百姓日常使用,後者供地方權貴陳設賞玩。因需求量大,民窯瓷器的生產數量遠遠超過官窯,各種花草、禽獸、山水、人物紋樣的日用器皿如碗、盤、碟等極為豐富。除部分用於出口外銷和陳設的精品民窯青花外,大部分批量生產的普通日用瓷製作較為簡單,胎質相對粗疏,紋樣樸素。這是由當時的生產條件所限制的,為了節約成本,工匠們從實用的角度考慮,運用他們的想像力,簡單勾勒出輪廓線條,再用分水法填色,在瓷胎上草草幾筆便繪成圖案,形成了寫意的風格。這種嫻熟的畫法使得紋樣具有一種流暢的美感,有著自由灑脫、靈動飄逸的藝術特色。反映在青花瓷片上,無論是完整的抑或是殘缺的圖案都能透出工匠們嫻熟的筆法和揮灑自如的創作語言,例如明代民窯青花紋樣中常見的團螭紋樣,寥寥幾筆便把螭龍的形態逼真地描繪出來,不僅色澤明快且畫面布局疏朗,雖用筆草率卻頗為傳神,塑造了生動的動物形象,反映出了民窯青花質樸率真的藝術風格。
二、意必吉祥——內在情感的主觀表達
從古瓷片標本中我們不難發現,瓷片上的主題圖案與吉祥紋飾有著密切的聯繫,俗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由於民窯擺脫了官窯圖樣的限制,在創作上更加自由,所以明代青花紋樣的題材也更為廣泛。因為所做瓷器為人們日常所用,所以圖案的設計在追求簡潔美觀的同時還表現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嚮往。無論是突出人物的仙人、高士、孩童等圖案還是以動物為主的花鳥、池魚、瑞獸等圖案都透露出喜慶、祥和給人以恬適、舒暢的視覺感受。
以圖一中瓷片上的鵲紋為例,一隻雀鳥立於枝頭,鳥兒昂頭望向遠方,枝上幾片樹葉、一枚碩果,取意「喜上枝頭」。從畫面上看,勾線流暢,填色瀟灑,構圖錯落有致,紋飾簡約明快。鳥身僅用五條線便勾勒出,但鳥的基本特點全都概括出來,身形圓潤,活潑可愛,葉片一大一小,符合近大遠小的視圖規律,頗有立體效果,枝梢用線草草勾出幾根枝條,不斷延伸生長,充滿生機。較特色的是細小的葉片不用分水處理,僅在葉稍用青花料點一筆,不僅顯得更為生動自如,並且起到了突出主體的作用。此紋飾在景德鎮民窯瓷片中極為常見,多見於明代末崇禎時期,且畫面大都疏朗簡潔,色彩明快,有輕描淡寫但順暢人心之感。在常見的青花瓷片中,還有一種十分典型的花鳥組合紋飾,即圖二中的「喜上眉梢」圖。與「鵲上枝頭」相比,此紋飾構圖較為繁密,並且運用了對稱的構圖方法。兩隻喜鵲交叉站於梅枝上,一個低頭向下張望,另一個轉頭看向遠方,形態逼真,動態十足。身後的五枝梅花枝條成軸對稱圖形,中間的梅枝筆直向上,枝幹雙勾線,梅花相互在左右兩邊生出,一高一低,避免了完全對稱所帶來的僵硬感,用點染的方法來表現梅花,不僅提高了生產速度,並且給畫面增添了一分生動活潑,少去了一分矯揉造作。枝條向上集中生長,表達了人們對生機勃勃,繁榮向上的
社會景象的嚮往。六朵實寫的梅花圓潤飽滿,與喜鵲相映成趣。此紋飾在明窯瓷片中也十分常見,多見於明代末期,有的更為簡化,梅花全部以圓點代替。
在我國古代的陶瓷裝飾中,鶴紋因其紋飾優雅、寓意吉祥被廣泛應用,在景德鎮青花民窯中也不例外,圖三這件鶴紋碗殘底就是很好的代表。鶴是長壽的仙禽,是太平康健的象徵,在鳥類中的地位僅次於鳳凰,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該瓷片構圖飽滿,紋飾豐富,中心的仙鶴做回頭張望狀,頸部彎曲,張開嘴鳴叫。鶴身羽毛豐滿,鶴腳處理的最為獨特,線條流暢,似柳枝般彎曲伸展,使整隻仙鶴變得輕巧生動,毫無呆板之感。鶴的姿態表達了人們祈望平安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在這件瓷片上,除了中心的鶴刻花逼真,周邊的裝飾紋樣也十分細緻,五隻蜂蝶圍繞著仙鶴填補了畫面的空白,邊緣也繪出成簇的花草,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仙鶴紋飾在明代民窯中較為常見,特別在嘉、萬時期受道教影響應用更為廣泛,此件殘片繪畫細膩,構圖豐滿,料色淡雅,屬明代中後期民窯產品,具有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除了自然界的動植物,優美靜謐的人文景觀也常被繪於日常器皿之上,如圖四的樹石欄杆紋樣就是明代民窯中一種典型的圖案。樹石欄杆圖以樹木、山石、回欄為元素組合成明代庭院一角的縮影。畫面中心線條圓潤的山石層層堆積,一顆老樹從石中伸出向兩邊舒展,葉片飽滿;山石後方用勾線平塗法繪出曲折連續的欄杆,線條雖簡單,但頗有立體感。此紋樣源於明早期的庭院人物圖,在瓷片裝飾上始於弘治時期,其後各朝也較為常見。前期山石線條硬朗呈方形,後期逐漸圓潤,前期葉片葉脈明顯,邊緣清晰,後期葉片逐漸變大線條更為平滑。此類明窯小盤底足較粗糙,胎體較輕薄,發色多青灰。此圖樣雖為靜物人文景色但表達了人們對富裕平和生活的嚮往,帶給使用者一份寧靜美好的心境。
在民窯瓷片的紋樣中還有一類以神話想像為題材的圖案,他們通常以常見的動物為依據,通過想像使之神化,表達人們一種超凡脫俗的嚮往。明代萬曆時期就十分流行一種「天馬穿雲圖」,它以飛馬、祥雲、海水為主題紋飾,多裝飾於器物外壁。圖五就是一件天馬穿雲圖碗的殘片,雖殘缺但主體紋飾完好無損,畫中天馬奔騰雀躍,前蹄抬起,後蹄向後伸,十分矯健,馬鬃處粗繪兩條雲氣紋與馬尾平行,表現出飛翔騰空的狀態。馬身下方空白處同樣畫有「山」字形雲氣紋,增添了天馬的神秘色彩,馬間飾有「壬」字形雲,碗下部繪有海水紋。此件瓷片發色濃豔,構圖繁密,底足規整,凹足過肩,書有「萬福攸同」款。「萬」字與「攸」字中間有三點,為晚明時期典型的吉語款特徵。斷裂處的三個色點應為「壬」字雲末端,推測此碗為連續圖案,碗身繪三隻馬,圖五的殘片上剛好為一組紋飾。明代各朝馬紋器物都較多,有的寫實呆板,有的奔放自如,究其原因是因為馬代表著生機與力量,給人們以精神的鼓舞,「天馬穿雲」圖可以說是明代馬紋飾中最具藝術色彩的紋飾之一,為我們呈現了古代制瓷工匠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明代民窯青花紋飾的豐富多彩無法一一例舉,但從一枚枚瓷片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某一時期的典型紋飾及其背後的審美思潮。無論是樸實自然的寫意畫法還是複雜誇張的連續圖案都表現了明窯青花不容忽視的藝術成就,其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無窮的想像力都是我國古代勞動者創造的豐厚社會財富。
三、鑑古賞真——古瓷片研究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瓷器的收藏鑑賞越來越熱門,但大多數有確切年款的官窯瓷器只能在各大博物館中見到,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學習了解古代瓷器的需要,因此以往被忽略遺棄的碎瓷片得到了人們的重新重視。通過對瓷片的觀察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瓷器的胎釉、紋飾,在學習陶瓷史和瓷器鑑定的過程中,瓷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古瓷片屬於古代的生產生活遺物,有可靠的地層關係。通過對古瓷片的挖掘可以填補斷代和紋飾中的大量空白。2.瓷片雖破裂殘缺但可以更直觀地從其斷口處看出胎質、釉層及成型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某一時期某一窯口的生產工藝。3.瓷片不易造假,從瓷片上可以直接了解到器物的大部分信息,通過日積月累的感官接觸,有助於快速提高鑑定水平。4.世代流傳下來的完整器僅代表了我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而不是整體水平。許多官窯沒有的紋飾反而能在瓷片上見到,在對陶瓷史的研究過程中,有時必須結合瓷片才能更完整地了解當時的整體工藝水平和人們群眾的審美喜好。5.通過對瓷片胎質、釉面、紋飾、款識的全方面歸納總結,可以探出其演變規律,有助於鑑古賞真,更深切地融入到我國博大精深的陶瓷史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