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城內,贛水之間,有一書院立於洲上,名曰白鷺洲。八百餘年,洲上弦誦不絕。自創建以來,培養了一大批諸如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等忠義節烈之士。歷數次修繕,仍享譽內外,並一直引領著吉安書院教育的發展。吉安書院因此遍及城鄉,崇文重教蔚然成風,成就三千進士冠華夏的科舉輝煌。
白鷺洲書院創建於南宋淳祐元年(1241),因其座落於白鷺洲上而得名,白鷺洲位於贛江之中,南北長約2公裡,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5平方公裡,像一艘巨輪航行江中,二水中分,草木蔥蘢。
洲上自北而南依次布列著古代書院建築、近代學堂建築、現代學校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座鮮活的中國教育發展博物館。白鷺洲書院建築群主要建築包括風月樓、雲章閣、中山院、道心堂、逢源堂、泮池和泮橋。
初冬,記者從古色古香的新建廊橋緩緩穿過,在白鷺洲中學傳來的朗朗書聲裡,探尋白鷺洲書院的前世今生,觸摸吉安書院文化之脈搏。
數次修繕方留世
白鷺洲書院因建於洲島,自創辦以來,屢次毀於洪水戰火。由於書院聞名遐邇,加上吉安自古以來濃厚的崇文重教之風,歷任地方官都以興復書院為己任。在白鷺洲書院歷史上,記載的大規模維修有近20次。書院最近一次維修是在光緒九年(1883),保留至今的建築有雲章閣、風月樓、復古亭及泮池泮橋。
2013年,白鷺洲書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有效保護和利用文物,弘揚廬陵文化,同年6月,吉安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了史上最大一次白鷺洲書院修繕工程,近年來先後投資1.8億元,全面復原書院古制並對白鷺洲進行加固改造。
保存較完好的古書院雲章閣、風月樓、中山院、泮月池、鐘鼓樓,得以全面修繕,以清代形制復原建設逢源堂、道心堂、六君子祠、景賢祠、號舍、欞星門等建築,恢復建設霞客泊舟、觀瀾亭等舊跡,洲尾增建鳳凰臺。民國遺存中山院亦修舊如舊、整飭一新。10間教室闢為展室,傳揚書院文化,形諸圖文,廣播教化。
書院始建至今,因環境承載有限,洲上白鷺洲中學發展受制,市委、市政府在城南廬陵新區新建新白鷺洲中學。同時對洲上老校區提升改造,重建逸夫樓等,保留1500人的辦學規模,延續白鷺洲書院千年書聲不斷,廬陵學子得以「真儒過化」。至此,由古代書院至民國中山院再到現代學校,一座綿延千年的廬陵教育博物館得以傳世。
因江水長年涿蝕,洲堤多有崩塌,該次修繕改造進行了全洲範圍固腳防護,提升了水利防護標準。新修建環洲路和親水遊步道,與濱江公園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加建汙水處理站,保留原有植被,全洲行道和綠化合理規劃,古樹保養,加植新樹,成美麗景致。洲北新建一座廊橋,實現白鷺洲觀光旅遊與現代教學互不幹擾,為白鷺洲再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