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一部分線下產能轉化到線上,讓演出行業重現生機。
但隨著演藝行業復甦,線上演藝如何保持持久生命力?在線演藝和線上演藝是替代還是互補?線下與線上內容如何整合?在線演藝的盈利點又在哪裡?這些問題,隨著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聯盟成立,變得立體起來。
「宅生活」賦予「雲演藝」想像空間
「我們原本計劃2月3日收假回公司上班,開始今年音樂節與中小型的演出,但疫情到來了,所有人都沒有準備,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回到原有構想的計劃之中。」上周,在上海舉行的「2020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發展峰會」上,摩登天空副總裁張翀碩回憶「艱難」時刻。當周,上海、天津等地陸續出現新冠肺炎本土新增病例。
疫情之下的「宅文化」賦予了摩登天空新的靈感,並催生了第一個項目「宅草莓」。共有71組音樂人和樂隊參演,50%的內容來自於2019年線下草莓音樂節的視頻版整理。
當時同樣處於茫然狀態的還有上海開心麻花總經理汪海剛,「那時非常擔心我們是不是會斷糧了,一直演出不了。」
團隊除了做好各種預防措施,保持正常創作與排練外,開心麻花也做了新的嘗試,將2019年拍攝的網絡短劇《愛吃不吃》在某視頻平臺上線。
各種「宅生活」也倒逼著各大演藝集團想辦法突破現場演藝的時間、空間、觀演人數,為觀眾創造更豐富的價值。
2月17日,上海大劇院將線下的藝術課程搬到線上,「在線一刻」音頻藝術教育課程正式面世。 從第一期音頻節目至今,該課程的聽眾累計達到10萬多人次,相當於5年的線下聽課人數總和。
上海大劇院還整合各種資源,推出「有光就有戲」、「一個人古典」等等視頻策劃。其中,「有光就有戲」匯聚了7種表演藝術門類,40位藝術家在劇院現場舞臺表演,60分鐘的演出在24小時內的播出量達到了120萬人次。
而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9億多網民、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65%、網絡視聽付費超過3.5億元。這些數字讓「雲演藝」充滿想像空間。
商業模式還需探索
泛娛樂付費與流量帶來的廣告與贊助收益,有多少流入到「雲演藝」項目中,目前並沒有一個統計數據。
值得關注的是,疫情之下,與長短視頻平臺合作的「雲演藝」項目多是免費項目,即便一些內容是通過版權輸出,但也是低價銷售,有的甚至低於成本價。嚴格意義上,真正賺錢的「雲演藝」項目並不多。
各家摸索探路中,多數觀點認為,線上與線下演藝本身並不存在矛盾與衝突,更多是一種融合,但這種融合是線上的流量為線下內容的營銷服務,還是形成商業模式,成為內容多元化收入來源之一?
對此,此次峰會上,嘉賓們進行了觀點碰撞。
七幕人生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CEO楊嘉敏認為,演出的主要收入來源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會是線下,但她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對於線上是擁抱的,可以做一些知識付費的嘗試。
已做了三年線上演藝探索的北京正在上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弘提出,文化消費和經濟收入相關,中國很多三四線城市經濟收入大幅提升,但不一定都有大劇院,這塊市場該如何進入?
他認為,可以通過線上演藝加持,逐步培育市場。「我們做的是更為小眾的線上戲曲,三年,能夠存活下來,就說明有希望。」程弘表示。
此次峰會上,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透露的兩組數據值得玩味,一是今年七八月份的「明天會更好」音樂劇大賞採取線上直播結合線下匯演模式,線上收入超過了110萬元;另外就是北京京劇院今年五六月開了戲曲上「雲」先河,在現場觀眾很有限的情況下,線上收入達到9萬元。
這給了從業者們很大信心,而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聯盟的成立,就是致力於整合國內外的優質資源,打造專業溝通交流服務平臺,探索在線演藝市場化發展的渠道路徑和商業模式,推動融合發展和創新。
「目前這條路還比較艱難,需要我們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走。」程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