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嶺南大地田園綜合體項目現場一片繁忙,工人們熱火朝天地開始作業,巨大的打樁機正轟擊著大地,錘打聲與機器的轟鳴聲交織。
「在樁基之上,這裡將建起萬豪集團在中國第一家鄉村田園度假型酒店,填補廣東鄉村旅遊無國際五星級酒店的空白。」嶺南大地德爾塔酒店相關負責人說。
在珠海鬥門生態農業園,從嶺南大地田園綜合體到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重點項目跑出「加速度」背後,是「掛圖作戰」機制的落地生根。
今年是珠海鬥門生態農業園創建10周年,這樣的「加速度」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
作為珠三角地區規劃範圍最大的生態園區,10年來,園區重點圍繞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休閒健康產業和生態旅遊產業,構建都市農業全產業鏈,朝著高科技、現代化、生態化的國家級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目標砥礪前行。
其中,以嶺南田園綜合體、十裡蓮江、港珠澳現代農業示範園為代表的重點生態旅遊、休閒農業項目總投資超過百億。
●撰文:林鬱鴻 楊瑞祥
重點項目
打響高質量發展突圍戰
把時間調回到今年2月底。此時,復工復產正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已經重啟。然而,開始重啟並不等於完全復甦,經濟引擎需要強大新動力。
「時間不等人,確保重點項目跑出加速度,是當前園區發展最重要的任務,沒有之一。」珠海市鬥門區委常委、鬥門生態農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進說,面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投資是關鍵、項目是抓手。
狠抓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鬥門生態農業園調動園區所有力量,戰法明確清晰——為進一步落實市、區掛圖作戰機制和「五個一」工作機制,統籌謀劃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園區組建鬥門生態農業園重點項目總指揮部為掛圖作戰領導機構,梳理出制約項目推進的卡點、難點、堵點,列出清單、建立臺帳,明確責任,開設掛圖作戰督導專題,跟蹤推動問題解決。
面對疫情衝擊,重點項目「掛圖作戰」是園區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場關鍵戰役,「作戰」覆蓋範圍在實踐中擴大。
「此次掛圖作戰不僅列入了16個省、市級續建、新開工和前期預備項目,還主動增列百奧年產100萬套之智能溼溫度控制設備製造基地(一期)、東升源智能電網設備總部基地2個作戰項目。」鬥門生態農業園經發局相關負責人說。
按照「目標倒逼進度,進度倒逼效率」要求,《重點項目掛圖作戰表》將項目年度投資計劃、計劃開工時間節點按月度進行細化,園區主要負責人下沉到企業生產和項目建設現場一線,成為重點項目的「突擊隊長」,而各個工作專班則組建一支支「衝鋒隊」「尖刀班」攻克「碉堡」,推動問題早解決、項目快推進。
「通過實行『紅綠燈』提醒機制,對有項目未完成掛圖作戰投資任務或未及時解決項目問題的責任部門,予以亮『紅燈』進行督辦提醒,園區重點項目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實現了『紅燈』變『綠燈』。」鬥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鬥門生態農業園完成投資6.62億元,掛圖作戰計劃完成率107.1%。
產業動能
智能製造助推城鄉協同發展
在珠海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內,剛剛集中簽約動工的12家先進位造企業項目正在掀起一輪基建熱潮,機器轟鳴,吊臂起落,給疫情下的人們帶來信心和底氣。談起工程進展,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仍信心滿滿。
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是鬥門生態農業園的「園中園」。今年,從珠海市、鬥門區到園區重點工作計劃,多次重點提及這一新生的智能製造產業區園。
市、區和園區三級,為什麼如此重視這塊20平方公裡的土地?為什麼要在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智能製造產業園?引進的智能製造產業將對現代農業發展有何作用?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和基石。」鬥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說,「鬥門白蕉新港片區集聚交通區位、土地載體、港口碼頭等資源稟賦於一體,通過產業集群驅動,補足基礎設施短板,可以推動區域內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力,實現城市發展反哺鄉村振興的目標。」
在今年3月5日發布的《廣東省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鬥門產業新城PPP項目入列。
實際上,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這一設想從2017年開始提出,到成為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再到吸引近百億級投資落地,只用了短短不到3年時間。
去年11月,珠海市鬥門區人民政府與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籤訂《鬥門產業新城PPP項目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鬥門產業新城。這一產業新城項目是珠海市首個政府與民營企業合作打造的產業新城類PPP項目,致力於打造千億級智能製造示範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及鄉村振興示範區。其中,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是該項目的重要產業園之一。
「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開發建設,旨在打造珠江西岸千億級智能製造示範區,助力夯實鬥門『工業強區』基石,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鬥門區委書記周海金看來,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將為珠海西部乃至珠江西岸的創新型經濟裝上新引擎。
在正式籤約2個月後,珠海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的大地上,基建的轟鳴之聲響徹雲霄。
園區發展,一刻也不能停。此前的6月24日,在細雨紛飛中,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項目舉行籤約暨動工儀式,12家企業籤約,總投資超110億元;6個產業項目及2個園區配套工程破土動工,總投資達27.1億元,吹響鬥門新一輪大招商、大開發、大建設「集結號」。
「截至目前,我們共籤約了百奧、東升源、源呈等16個、總投資約129.2億元的先進位造項目,年產值預計可達153億元。同時,在談儲備項目約20個,包括深圳聖心、鼎科等一批超10億元項目。」鬥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說,這些項目大多聚焦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產業方向,瞄準5G、晶片、半導體及高端上下遊產業供應鏈等行業前沿領域,其中不少企業為細分行業龍頭。
振興圖景
科技賦能智慧農業
在珠海鬥門生態農業園,全國首個國家級河口漁業示範區內,鬥門區河口漁業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利用智慧農業管理系統,為現代農業經濟插上了5G的翅膀。
「網際網路+漁業示範基地項目」於2019年3月在鶴洲北基地開始動工,基地佔地面積300畝,剛剛在今年6月完成建設,目前正在進行試用調試——基於5G網絡打造的管理平臺匯集了「生態平臺、物聯網、5G監控」三大功能,將傳統水產養殖的生產、管理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可以對園區進行汙染、噪音、雨、風、水流速數據搜集與實時監控,實現養殖環境的實時預警、設備遠程控制、生產資料及人員優化管理、水產養殖過程記錄等。
「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在建設初期即設置了5G臨時基站,計劃測試物聯網系統由4G向5G升級,利用5G網絡優勢解決現有的設備布線困難、施工難度大、維護成本高等問題。」鬥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說。
在園區,科技賦能智慧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深度融合應用已經成為常態。
2016年,鬥門區河口漁業研究所首次獲得珠海市新型研發機構稱號,在三年的建設周期內,主攻海鱸淡化種苗繁育、海鱸活魚有水商業化運輸、禾蟲人工種苗繁育和灘涂增養殖三大方向的科研成果商業化應用推廣,同時在園區的大力扶持下,開展了一系列的高標準魚塘改造和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建設,不斷強化實驗基地配套設施。
2019年,研究所通過了市新型研發機構三年期考核,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申報認定為廣東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也是鬥門區唯一的一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在珠海最北部的「生態之心」鬥門蓮洲,曠野田園、河網縱橫,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項目之一的嶺南大地田園綜合體內,高端溫室大棚栽培番茄迎來了成熟的季節,而這一項目也將於不久後正式對外開放。
「嶺南大地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創建項目。」珠海市嶺南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陳瑞東表示,該田園綜合體項目總面積1.7萬多畝,以發展高端休閒農業為核心,以文化和科技體驗為脈絡,以綠色生態科創教育為載體,以休閒養生度假為特色,將打造成為一個宜農、宜文、宜教、宜居、宜購、宜養、宜樂、宜遊的世外桃源,開啟一、二、三產業循環發展新模式。
從全國首個國家級河口漁業示範區到躋身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的創建項目——嶺南大地,一幅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藍圖,正在珠海鬥門生態農業園加速成為現實,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
特區一線
一條海鱸的產業鏈騰飛故事
北回歸線以南,珠江三角洲西南端,這裡終年熱量豐富,雨熱同期,光照充足。在珠海鬥門,獨特的鹹淡水資源,養出了肥美的海鱸,讓「白蕉海鱸」成為珠海市首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珠海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海鱸產區。
如今,在珠海鬥門,「白蕉海鱸」養殖面積達3.1萬畝,產量達12.28萬噸,佔全國總產量76%,發展為「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一條海鱸的產業鏈從此升級騰飛。
「早在2015年,園區就謀劃在白蕉新港片區打造一個擁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集水產品深加工、展銷、交易、倉儲、冷鏈物流、科研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以工業化思維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徹底打破限制鬥門區水產發展的深加工、倉儲及冷鏈物流瓶頸,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鬥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說。
建立這樣一個「園中園」的設想,在三年前從藍圖化為現實。
三年前,白蕉現代農業示範園引進了強競生態農業、綠興冷鏈物流、誠豐優品等六個農業龍頭企業,項目總投資近20億元,目標新建30萬平米的各類水產品深加工廠房,10萬噸各種低溫和超低溫冷庫。
建設一系列高端漁業基礎設施的目標,指向鬥門生態農業園一個宏大的產業理想——將白蕉海鱸產業打造成為廣東乃至全國現代農漁業中最具特色、最具規模、最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
從綠興冷鏈物流項目率先破土動工建設至今,這一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已經進入建設的尾聲,預計2021年全部建成,2022年正式投產使用。
「屆時,白蕉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將帶動海鱸養殖戶數萬戶,預計每年新增產值25億元,並有利於鬥門掌握白蕉海鱸的定價權,穩定和提升水產品品質,大幅提高鬥門農民收入,推動全區水產業結構調整,讓鄉村振興的圖景更加美麗。」鬥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說。
觀察
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
產業理想與鄉村夢想的詩意交接
2020年,珠海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橫空出世,承載著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產業理想,更承載著探索產城融合新路徑的重大使命。在珠海鬥門生態農業園,如何讓智能製造與現代農業實現詩意的交接?
2020年,為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重大發展契機,鬥門區生態農業園將重點圍繞「三心」,打造「四園」,兼顧「兩翼」,以示範園建設促進產業融合,夯實發展平臺,從用地保障、完善配套、產業引入、農業科技等方面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實現園區功能提檔升級。
其中,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將成為重要的項目平臺。
按照計劃,鬥門智能製造產業園將聚焦「兩軸一環·一戶一心」建設,拉通核心骨幹路網,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彰顯魅力,提升城市形象,提高產業園的產業承載力,為企業入駐和運營提供優良軟硬體環境。
目前圍繞S365省道與新港大道兩大軸線,G228景觀提升、新港大道一期(黃楊大道-鬥門港大道)改造等一批基礎配套建設項目已經開工,園區服務中心已完成方案設計,人工智慧產業港一期、水廠路、幸福大道也計劃年內開工。
「未來,我們將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城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通過產業發展持續提供就業機會,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發展規劃目標。」鬥門生態農業園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