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徐晨
在徐州市戶部山歷史街區,演員身著漢服演奏漢樂。新華社供圖
近年來,年輕人中逐漸掀起一股穿漢服的熱潮。在公園、景區,甚至在街頭,能看到越來越多穿漢服的人。你怎麼看漢服?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了調查。
65.4%受訪者喜歡漢服
林柚熙(化名)在福建福州讀大學,她讀初中時就喜歡上了漢服。「我從小就喜歡看古裝片,有一次在街上偶然看到幾個穿漢服的女孩子,感覺漢服真的很美,就愛上它了。上大學後,我才圓了穿漢服逛街的夢」。
來自浙江杭州的沈倩(化名)經營著一家網店,她第一次穿漢服出門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當時我走在路上,周圍的人紛紛看我,我的衣服吸引了很多路人的目光」。
調查中,65.4%的受訪者表示喜歡漢服,31.4%的受訪者表示一般。44.0%的受訪者日常生活中穿過漢服,56.0%的受訪者沒穿過。
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寶菊介紹,漢服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服裝,也是對先輩世世代代審美和價值取向的繼承和體現,影響深遠。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
至于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喜穿漢服的原因,64.5%的受訪者認為是潮流驅使,近期漢服的流行更激起了人們對漢服的興趣;55.3%的受訪者認為是由於漢服有它自身的美感,穿著好看;51.4%的受訪者歸因於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日常生活中穿漢服,現在已經算不上新鮮事兒了。」沈倩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關於漢服的知識,了解它背後的文化。「我現在就在做漢服相關的工作,向身邊喜歡漢服的人介紹古人的生活和文化」。
「我們現在支持和鼓勵弘揚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也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和熱愛。」任寶菊認為,許多年輕人自小受到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他們對於漢服的喜愛也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成效。
沈倩認為,漢服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背後承載著很多東西,年輕人喜歡穿漢服,也是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我們做漢服時,會採用傳統的型制、更立體的設計和版型,注重面料的選擇,希望做出來的衣服更加精緻美觀,能讓穿著者和觀者感受到文化氣息」。
66.4%受訪者認為「漢服熱」現象是社會更加開放包容的表現
任寶菊介紹,漢服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雖然形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樣,神採殊異,可塑性很強」。
調查中,66.4%的受訪者認為「漢服熱」現象是社會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表現;59.2%的受訪者認為「漢服熱」有助於發揚包括漢服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55.5%的受訪者認為「漢服熱」有助於多樣化審美觀念和審美心態的塑造,釋放社會活力;44.3%的受訪者覺得「漢服熱」體現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24.6%的受訪者認為「漢服熱」有助於推動漢服文化的發展。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千姿百態的原貌,但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任寶菊介紹,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穿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樸素平易的裝束給穿著者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體現了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沈倩認為,服飾是個人的愛好,「在我看來喜歡穿漢服是很平常的事,出門前考慮自己要穿什麼時,漢服應該跟裙子、T恤衫一樣,是很正常的選擇」。
任寶菊認為,漢服作為先輩衣食住行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就體現著傳統的價值觀,同時漢服作為傳統禮儀衣冠體系的一部分,也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繼承和體現。「未來人們如果可以將漢服作為禮服對待,正確理解、接受其意義,是值得鼓勵的,但沒必要強制推廣,應順其自然」。
受訪者中,00後佔3.0%,90後佔33.8%,80後佔44.3%,70後佔14.3%,60後佔3.7%。男性受訪者佔44.8%,女性受訪者佔55.2%。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