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位於鷹潭市郊,是道教發源地,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當年就是在此修煉得道的。龍虎山的外貌和武夷山相似,都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世界自然遺產。乘竹筏在瀘溪河上看兩岸的山景感覺非常棒,而古越人的崖墓懸棺、升棺表演也是很奪人眼球的看點。主要景點沿著瀘溪兩岸由北向南分布,依次是象鼻山-仙水巖-無蚊村-正一觀-上清古鎮(上清宮),緊湊點可一天遊玩主要景點,也可分為兩天細細遊覽。景區是一票制(每個景點可遊覽一次),通常會買全程票,包含觀光車和漂流(或遊船)費用,比較合算。觀光車招手即停,可多次乘坐。如果需要在此留宿,鷹潭市區以及景區的遊客中心、仙水巖、上清鎮、九曲洲附近均有住宿,但通常以遊客中心附近為大本營。
從龍虎山山麓沿瀘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裡之內有一百多座山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為「仙水巖」的24座山峰。這裡的清溪繞山蜿蜒、奇峰橫臥碧波,四野景色美不勝收,有「小灕江」之稱。兩岸的巖石千奇百怪、氣象萬千。 從上清碼頭可以乘到竹筏,一路上不僅可以看到「十不得」景點,還能看古代懸棺表演。在二十四巖的盡頭有水巖,這是一個臨溪的大巖洞,裡面可容納數百人。洞前江水澄清、洞頂懸空伸出江面,人站在洞口頗有些驚險之感。 在漂流過程中,如果看到當地農民划著竹筏來賣茶葉蛋,千萬要買來嘗嘗,這種雞蛋是土雞下的,味道非常香。
上清古鎮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該鎮屬龍虎山風景區,距鷹潭市區25公裡。古鎮依水而建,周圍群山環繞,自然環境優美。
古鎮上名勝古蹟很多,長約2公裡的上清古街上有長慶坊、留候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沿河櫛比鱗次的吊腳樓和船埠頭更讓小鎮顯現出江南水鄉的風格。鎮東面有上清宮、東嶽宮,瀘溪河對岸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裡——桂洲村以及當年紅十一軍和中央紅軍會師之處。在距古鎮4公裡的地方,還有天門山生態遊覽區,那裡有原始森林、瀑布群以及一些古民居
天師府位於上清鎮,是歷代張天師的起居之所,原建於龍虎山下,後遷於上清。張天師的名號已傳到63代,是我國最長的受皇帝冊封的一姓嗣教,民間有「北有孔夫子,南有張天師」之說。 張天師本名張道陵,據說是張良的八世孫。傳說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十分威武。漢光武年間,他出生於天目山,他母親夢見魁星而感應懷孕生下了他。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讀通了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無不通曉。成年後又在深山中刻苦修煉,不久得道。他曾在龍虎山煉丹,三年丹成。不久後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能夠除魔去病,拜他為師的人竟有好幾萬人。張道陵就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道教團體。據說在東漢桓帝永壽元年的九月九日,張道陵被仙人封為正一真人,羽化登升。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鬥米,因此也稱「五鬥米教」。後人尊他為張天師,而張天師的名號也被歷代帝王特許世襲,現在的張天師已經是張道陵的第63代孫了。 天師府佔地5萬平方米,有500多間房舍,樓臺殿閣金碧輝煌,曲徑迴廊不計其數,府內古木參天,環境清靜,風景十分優美。它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府第規格,又兼有封建衙署的某些特點,在布局上保持了鮮明的道教正一派風格。每年的10月初,這裡會舉行龍虎山道教文化節,遊客可以觀看到道教法會表演。
無蚊村位於瀘溪河東岸仙水巖景區的許家村,共有50來戶人家200餘人,據載為許真君的後裔。歷來靠打魚、種田為生,村中人多長壽,所以又有長壽村之稱。該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景色秀麗。 村裡有一奇特現象,就是沒有蚊子,因此被稱為「無蚊村」,是極為理想的避暑勝地。 該村為何沒有蚊子?至今仍是個謎。一說該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二說該村周圍種滿了桉樹有驅蚊功能;三說距村莊不遠處有一山洞,洞內有成千上萬隻蝙蝠,一到夜晚便進村捕食蚊蟲;四說和這裡流傳的「張天師驅蚊孝母」有關。據說當年張天師事母至孝,每到夏天,為了使母親免受蚊叮之苦,便不停地為她驅逐蚊子,所以至今這個村莊裡都沒有蚊子
該觀建置為正殿五間,祀奉張道陵、王長和趙升三人, 俱銅像俗金,左右兩廡各三間,正門三間,正殿後玉皇殿五間,東西建鐘鼓樓。原是龍虎山是道教著名宮觀之一。 正一觀最早的名稱叫「祖天師廟」,是第四代天師張盛自四川回龍虎山「永宣祖教」,為祭祀祖天師而建的廟宇。宋代時改稱演法觀。明嘉靖年間稱正一觀。現在的正一觀是2000年在被毀正一觀原地上按宋代建築風格新建的,佔地60餘畝,座東朝西,南北對稱,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門、儀門、鐘鼓樓、元壇殿、從祀殿、祖師殿、玉皇樓、丹房、紅門、廊廡以及生活用房等。整個建築群灰瓦白牆,古樸典雅,氣勢雄偉。「正一神觀」是龍虎山陸路八大景觀之一。 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率弟子入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雲錦山便由此而改名為「龍虎山」。第四代天師張盛回龍虎山,為祭祀祖天師而興建起「祖天師廟」,每逢三元節,登壇傳錄,各地學道者紛至沓來,形成了「晝夜長明羽人國」的繁華景象。桑海滄田,「天師廟」也幾經修葺,名稱也多次更改,明嘉靖時改為「正一觀」至今。現在的「正一觀」,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築風格重建,並吸收了明、清時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藝術特點,整個建築灰瓦白牆,古樸典雅,氣勢雄偉,仙骨傲然。
大地之母又名「仙女巖」,在龍虎山禾觚巖與金鐘峰之間。
其本質就是個龐大的巖壁,酷似一個裸體女子的下身。巖石是那樣逼真自然,很難想像,這會是天然形成的。然而,它的的確是大自然所孕育的,沒有絲毫人工雕鑿的痕跡。
丹崖絕壁上的崖墓與仙女巖一個是生命的起點,一個是生命的終結,大自然把它們巧妙地組合在創建道教的龍虎山中,這裡面蘊含著多少宇宙間的奧秘,由大家去深思和遐想吧。
三疊巖位於龍虎山景區內,這塊巖石分為三層,從巖層形成來看,經歷了丹霞地貌發育的三個時期,即白堊紀時代的幼年期、壯年期、晚年期,歷經一億五千萬年,可以說是世紀三疊 。
仙水巖的懸崖峭壁上散布著數百座距今2600多年的崖墓,這些洞穴大小不一,裡面陳放著古棺,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現已發掘出棺木39具,完整人骨架16具,各種陶器、青瓷器、絲麻織品、樂器、木竹器200餘件,有些是稀世珍品。經鑑定,這些墓葬都是戰國早期的墓葬。仙水巖的懸棺奇蹟吸引著國內外考古工作者濃厚的興趣,已成為中國民族學、民俗學、文物考古學的科研基地。 目前當地有懸棺仿古吊裝表演,你可以參觀一下。
象鼻山地質公園是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瀘溪河東側,與清澈見底的河水並駕齊驅,形成龍虎山水陸聯遊的最佳線路。這裡一座形象逼真、巨大無比的天然石象立於山中,碩大的象鼻似乎從天而降,又深深扎入大地之中,惟妙惟肖、靈性暗蘊,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神象」。象鼻山遊覽區是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重要組成部分。區內峰崖崔嵬,紅流奔騰,赤壁四立,綠樹上覆,騰蘿倒掛,瀑布斜飛,極具奇、險、秀、美、幽之景觀特點和千姿百態的造型特徵,是難得的一處丹霞地貌的景觀集錦和科考、休閒之地。
該宮始建於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築群落之一,其規模大小,等級高低不等,遍布全國。上清宮不僅獨居江南宮觀之首,且在全國也是舉世無雙,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 大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裡。古代這裡稱為仙源鄉招賓裡。其街曰: 「瓊林」。左擁象山,右注沂溪。溪山環拱,實乃仙靈都會也,古老相傳。這裡是九龍聚會的寶地。民謠云: 「九龍集結上清宮.天師擒妖顯神通。唯有一龍不伏法.順水飄遊遇虎兇。」這九龍指的是上清宮周圍的天門山、臺山、烏劍山、獅子山、沖天峰、應天山、西華山、烏龜山和聖井山。
駱駝峰位於龍虎山景區內,因形似駱駝而得名。傳說太上老君知道他的徒弟張天師在龍虎山煉丹,第一天差遣龍和虎來守護丹爐,第二天又差遣一隻駱駝送來經書。那些守護張天師丹爐的"衙役"弟子沒見過西方的駱駝就不讓它進山,駱駝昂首張望也看不見張天師,沒辦法就把那些經書放在西仙源的壁魯洞,自己在這等著張天師出來,天長日久化成了石山。 張天師後來知道了這事,又愛又氣,愛的是弟子們忠於職守不讓任何人打擾,使他能練成九天神丹;氣的是弟子不讓駱駝進山送經書使他不能煉成即刻飛升成仙的仙丹,所以他的丹只能是吃了後使人容貌年輕精力充沛。張天師一氣之下給了那個弟子一巴掌,從而這駱駝的山峰格外突起,那是被天師扇了一掌後腫脹的一個包包,當地人叫鵝公包。張天師後來去了壁魯洞,得到了《制命五嶽檄召萬靈》、《神虎秘文》,這二本經書,為日後創立五鬥米教(早期道教)起了關鍵作用。
飛仙臺位於龍虎山景區內,其形似一隻海豚在昂首遊動。據說第五代天師張昭成,道法極高,可神遊千裡,降虎豹蛇,避水火之災。他活到119歲時,有人看到他從這裡騎仙鶴飛升成仙。那時他已經羽化入葬,當大家把他的墳墓啟開,看見棺內只有衣帽和布鞋,才明白他是成仙而去,於是就稱這山峰為飛仙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