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州到上海,距離不過百餘公裡,卻因為軌道交通的「短板」,一天只有兩三班高鐵往來,且單程耗時2小時,相當不便。
如今,這樣的情況很快將迎來轉變。
6月5日上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項目,滬蘇湖鐵路正式開工。未來,湖州人只需半個小時就能直達上海。
據了解,滬蘇湖鐵路項目全長163公裡,總投資380億元,設計時速350公裡,沿途設上海虹橋、松江南、汾湖、南潯、湖州等7座車站,橫穿長三角核心區域,串聯起上海、江蘇、浙江三地,途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中的上海青浦和江蘇吳江,並在湖州與商合杭鐵路銜接,連通安徽,成為貫通長三角東西區域的「大動脈」。
長三角交通一體化正在加速奔跑,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注入磅礴力量。今年以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共計劃實施一體化重大項目1390項,總投資達7.81萬億元。其中,在建項目955項,總投資5.61萬億元,新開工項目435項,總投資2.20萬億元。新開工20億元以上的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機場樞紐、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達76項、總投資10179億元。
當天,除在湖州市吳興區舉行的滬蘇湖鐵路開工儀式,上海、江蘇也同步舉行了滬蘇湖鐵路上海段、江蘇段建設動員會,在安徽舉行了揚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樞紐工程開工儀式。
這條鐵路對湖州、乃至浙北而言意味著什麼?
這一天,湖州人期盼了好多年。
這條鐵路對湖州、乃至浙北而言意味著什麼?又將給長三角區域發展格局帶來怎樣的改變?
攤開地圖你會發現,這條高鐵橫貫長三角核心區域,途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中的上海青浦和蘇州吳江,同時將在浙江湖州與商合杭鐵路銜接,連通安徽。
一位資深交通人士說,滬蘇湖鐵路的建設,將一舉填補太湖南岸鐵路的空白,今後湖州坐高鐵前往上海,最快或將控制在三四十分鐘。
上海人對這條鐵路充滿期待。一個上海的旅遊類微信公號上是這麼描述的:
去莫幹山住兩天民宿,在南潯古鎮裡發發呆,已成為上海人周末、小長假最愛的休閒方式之一。
近年來,山水清麗的湖州日益成為上海市民休閒度假的熱門目的地,湖州不斷將特色農產品等輸送至上海,每年舉行多次專場推介會。可以預見,滬蘇湖鐵路開通之後,兩地的交流合作必將迎來新的高潮。
不取直線,為何掰成「S」型
翻開地圖,記者發現滬蘇湖鐵路的走向頗為「奇怪」——這條高鐵線放任G50滬渝高速的直線不走,偏偏北曲吳江,南繞松江,把原本比較近的直徑線,硬生生地掰彎成總長163.5km的「S」線型。
這事要從長三角整個鐵路規劃說起。
長三角要一體化,首先自然是交通網絡互聯互通的一體化。高鐵時代,滬寧杭這三個長三角最大城市早就建起了滬杭、滬寧、杭寧三條高鐵構成的鐵三角。
當然,一體化的長三角,光有鐵三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的高鐵網絡把滬寧杭這些中心城市的能量,傳遞、輻射出去,於是有了京滬、杭長、合寧、杭黃等一系列的高鐵,還有即將通車的商合杭高鐵、通滬鐵路,在建的沿江高鐵、杭溫、杭衢高鐵,以及籌建中的滬乍杭、通蘇嘉甬鐵路。
那麼,為何會出現滬蘇湖鐵路呢?
三角形中,垂線最短。在滬寧杭鐵三角中,增加一條從頂端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垂直通向底邊杭寧高鐵的高鐵新通道——滬蘇湖鐵路。
這是一條捷徑,是上海向蘇州南部、湖州等南太湖區域輻射發展的新捷徑,也是長三角中目前尚無的一路連起滬蘇浙兩省一市的高鐵。
那麼,問題又來了。既然選擇建一條輻射能力最強的捷徑,為什麼不取直線,而是S線呢?
在坊間,各類說法不一。如滬蘇湖鐵路最終放棄走青浦直線,據說是為了避開澱山湖這個黃浦江上遊的水源保護地,有利於水鄉青浦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
如這條線路從最初設計的250公裡/小時城際鐵路,提升為設計時速350公裡/小時的幹線,砍掉很多規劃中的站點,是為了與同樣350公裡/小時等級的商合杭高鐵貫通,形成長三角與安徽等中西部地區新的鐵路客運通道。
但記者認為,滬蘇湖鐵路以犧牲最快的短途城際的通勤功能,連接起上海的松江、江蘇的吳江,這背後必然有著深意——
松江,不僅是G60科創走廊的起點,更是僅次於虹橋火車站和上海東站的上海第三大鐵路樞紐,未來將匯聚滬昆高鐵、滬杭高鐵二線、滬杭普速線、滬蘇湖鐵路、滬嘉城際鐵路等多條線路。
吳江,不僅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的一份子,更是連接南北向的通蘇嘉甬高鐵,在這裡形成「十」字換乘,可以輻射到半徑約50公裡範圍的整個滬蘇浙兩省一市交界區域。
由此可見,滬蘇湖鐵路有望成為帶動沿線發展的加速跑道,讓長三角中心的南太湖區域開闢新的發展軸心。
給黑馬修跑道,加速融入長三角
這些年來,在長三角27個城市中,湖州的發展條件不算頂流。其中,核心問題在於高端要素難擋虹吸效應。
「多年來,湖州與上海的連接主要是通過申嘉湖和申蘇浙皖兩條高速公路,由於缺乏更便捷的交通網絡連接,導致在與其他城市同等條件下,人才與項目往往留不住。」湖州市發改委合作處相關負責人感嘆道。
事實的確如此。位於長三角中心的太湖平原周邊,湖州的劣勢不少。顯而易見的就是交通條件,特別是和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的交通聯繫,目前還主要靠公路和水運。長三角主要城市的一小時交通圈,在湖州還沒有實現,這讓湖州的吸引力受到影響。
交通限制了區域發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媒體針對太湖南北發展不平衡,南太湖的湖州比不過北太湖的蘇錫常,發出了「傾斜的太湖」的感慨。
相比太湖北岸的蘇錫常,南岸的湖州在工業基礎上沒有優勢,資源上優勢最大的就是青山綠水。前些年靠著上海和長三角的大建設,湖州賣了多年黃沙、石子和水泥等建材;如今搞綠色發展,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南太湖找到了綠色機遇,調整產業結構,發力旅遊經濟。
當下,湖州正在奮發圖強,急追蘇南兄弟城市中。滬蘇湖鐵路的出現,正是為湖州成為黑馬提供了一條追趕的跑道。
這個機會,湖州自然不會放過。這兩年,湖州市提出了打造滬湖綠色智造廊道,並計劃出臺3年行動方案,謀劃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方案草案中涉及產業對接、平臺對接、交通連接等6個方面的工程,其中交通工程是最基礎的部分。
新的問題來了,光靠一條滬蘇湖鐵路,就夠了嗎?
改變一個區域的交通格局,關鍵在於各種交通方式的相互連接成網,網聚綜合交通的力量,徹底打破阻礙區域發展的交通瓶頸。這對處在鐵三角底邊、杭寧通道的湖州十分重要。
從地圖上看,G60科創走廊觸角正在橫向延伸,連接起318國道上的蘇州、湖州、宣城、蕪湖等地,這與滬蘇湖鐵路的線路基本吻合,這無疑會為長三角區域經濟帶來新的變化。
滬蘇湖鐵路建成後,將與現有318國道、申蘇浙皖高速公路一起,共同開闢上海向西輻射的第三條交通軸線,可以適當分擔滬寧、滬杭通道的交通壓力,優化長三角城際交通網絡,促進長三角地區均衡協調發展。
此外,經過多年建設,從中原河南,過安徽省會合肥,到杭州的商合杭高鐵進入運行試驗,不久即將開通,它將是浙江進入中原河南的捷徑,也是華東高鐵網絡南北向的第二通道。商合杭高鐵,接連浙江的交匯點,就在湖州。
從這個角度說,湖州已成為商合杭和杭寧高鐵相連的樞紐,加上正在建設的連接在建杭州火車西站、杭溫高鐵的湖杭鐵路及此次開工的滬蘇湖鐵路,未來湖州將是擁有四條設計行車時速350公裡的浙北高鐵新樞紐。
有了這些樞紐支撐,加上原有高速公路、國道及本就四通八達的內河水運網絡協力,湖州乃至杭寧一線的區位優勢、山水資源優勢將逐步顯現,湖州這匹躍躍欲試的「黑馬」會跑得更快。
大家都關注
小商品城等股票連續漲停……美國政府發布命令:6月16日起暫停所有中國客運航班送別!他走了,他也走了浙江這十多個縣市區黨政一把手近期有調整!
開天目,見美好
來源:天目新聞客戶端綜合湧金樓、湖州發布
編輯:楊柳
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