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23日黃昏,美國海軍第7艦隊的一支魚雷巡邏艦中隊,在編隊指揮官威廉士.布朗上尉的帶領下,悄悄駛向菲律賓東部海域,此時,遠處的地平線被黑壓壓的烏雲遮蓋,天空也被捲入黑暗之中,艦員們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次例行的巡邏任務,但是不久,在航渡途中,威廉士.布朗才宣布,此次出航的任務是佔據帕納翁島與迪納加特島之間的蘇裡高海峽,對集結在那裡的日本海軍艦隊實施前沿警戒,為美國海軍主力的後續行動提供第一道防禦。
美軍艦隊
就在這一天晚間,二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在菲律賓雷伊泰灣周圍海域拉開了序幕,經過長達三天三夜的海上激戰,美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獲得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控制權,而日本海軍則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海上戰略防禦體系被完全打破,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優勢。本期就跟您聊一聊這場摧毀日本海軍有生力量的雷伊泰灣大海戰。
1944年下半年,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激戰正酣,美國為了打破日本在太平洋的壟斷優勢,通過馬利亞納群島海戰,已經從日本的海上國防圈上拉開了一道口子。隨著戰線的繼續北進,如何選取一個有效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建立一個穩固的軍事基地,成了擺在美軍面前的一大難題,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認為應當攻佔菲律賓,而海軍上將尼米茲則認為,攻佔臺灣等其他小島更加逼近日本本土,最終,羅斯福總統傾向於麥克阿瑟的意見,因為菲律賓是日本在東南亞的重要戰略資源補給線,菲律賓的得失關乎日本本土的生死存亡,經過權衡利弊,美國決定將戰場設定在雷伊泰灣海域。
萊特島,位於菲律賓中部海灣,是菲律賓群島中一個面積不大的小島,但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為了這場關鍵戰役,美國投入了幾乎全部的家底,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及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而日本方面也是傾其所有,共出動航空母艦4艘、航空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單從參戰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上來看,這場以登陸和反登陸為背景的大海戰,雙方都展開殊死搏鬥的架勢,準備在東西寬600海裡、南北長200O海裡的雷伊泰灣廣闊海域決一死戰。
1944年10月12日,美軍派出大批飛機轟炸了臺灣、小笠原群島等地,以確保這些地區的飛機無法介入萊特島登陸。緊接著,10月20日,美軍開始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
為了保護登陸地點,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編組了兩大艦隊,其中,第7艦隊由金凱德海軍中將指揮,所屬兩棲作戰編隊擔負運送登陸作戰物資,炮火支援編隊負責對登陸士兵實施火力支援,同時阻止日本軍艦沿蘇裡高海峽衝入雷伊泰灣,空潛編隊配置在雷伊泰灣外偏東約70海裡處,實施對空、對潛警戒以及對己方登陸部隊進行空中支援。位於第7艦隊以北的第3艦隊,由哈爾西海軍上將指揮,其任務是防止日軍艦艇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從北面進入雷伊泰灣,擔負戰場警戒,伺機消滅日本海軍主力。
日本艦隊
孤注一擲的日軍制定了複雜而大膽的行動計劃,幾乎將日本的所有力量都投入了這場戰役,在日本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的四個作戰方案中,捷-1號作戰方案是專門應對菲律賓海戰的。
根據這一方案,日本海軍避強擊弱,以美軍登陸輸送艦隊為主要攻擊目標,將所有作戰艦艇編成3支艦隊參加作戰行動。第1支是小澤冶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
北方艦隊
,由日本內海啟航,駛向呂宋島附近海域,誘騙美軍第3航空母艦編隊離開雷伊泰灣;第2支是慄田健男海軍中將指揮的
中央艦隊
,從新加坡附近的林加錨地啟航,經聖貝納迪諾海峽向南駛向雷伊泰灣,攻擊美軍萊特島的登陸輸送艦隊;第3支是志摩清英中將和西村祥治中將指揮的
南方艦隊
,由琉球群島啟航,穿越棉蘭老島以北的蘇裡高海峽,駛向雷伊泰灣攻擊美軍登陸部隊。
從雙方前期的作戰部署來看,日軍貌似部署有序、勝過一籌,但戰役開始後,情況卻出人意料地發生了大反轉,美軍大獲全勝,日軍慘遭失敗。
1944年10月20日,日軍的中央艦隊在指揮官慄田健男的率領下,從林加錨地出發後,一直保持著無線電靜默,並使用從未啟用的新密碼,這使美國海軍沒有發現日本艦隊的蹤跡。23日,中央艦隊駛進了雷伊泰灣附近的錫布延海,此時,正在此地巡邏的美海軍''飛魚號''和''鰷魚號''潛艇無意間發現了龐大的日本艦隊,''飛魚號''潛艇很快向上級報告,並隨即展開攻擊,一舉擊沉了慄田健男率領的旗艦''愛巖號''重巡洋艦,''高雄號''巡洋艦也遭受重創,''鰷魚號''潛艇還擊沉了日本艦隊的重巡洋艦''摩耶號''。
慄田健男和艦員們不得不在洶湧的海水中泅渡到另一艘巡洋艦上,對美軍兩艘潛艇進行還擊,將美軍''飛魚號''潛艇擊沉。驚魂未定的慄田艦隊慌忙調整隊形繼續前進,卻被哈爾西率領的第3艦隊死死咬住,從24日上午1O時4O分開始,到下午的15時1O分,哈爾西對慄田艦隊連續發動了5次空襲,共出動飛機250架次,其中6O%的飛機對準了日軍巨艦''武藏''號,2O枚魚雷和17枚重磅炸彈擊中了該艦。這艘耗時5年建造、擁有世界最大口徑艦炮、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巨型戰列艦,帶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哀怨和未曾向美艦開一炮的遺恨,於19時35分沉入了錫布延海。船上1100名海軍官兵,在舉行了最為悲壯的訣別式後,毅然''陪葬''於海底。
艦隊遭受重創後,慄田健男懼怕美軍再一次發動空襲,艦隊會全軍覆沒,不得不向西退出錫布延海,並打電報給南方艦隊推遲了約定的進擊時間。
10月24日清晨,小澤冶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北方艦隊行駛至距馬尼拉400海裡處的海域,為了保障慄田艦隊的行動,小澤冶三郎命108架艦載機傾巢出動,對美軍哈爾西指揮的特混大隊發起飽和攻擊,以吸引哈爾西率領的第3艦隊上鉤。果然,哈爾西迅速率全部戰艦北上,撲向小澤艦隊,在聖貝納迪諾海峽未留下一艘艦艇。上午8時,哈爾西的180架飛機把目標鎖定在日軍''瑞鶴''號重型航空母艦上,在密集的空中火力打擊下,日軍''瑞鶴''號受重傷掉隊,''千歲''號和1艘驅逐艦被擊沉。緊接著,哈爾西又發起了對小澤艦隊的第二次攻擊,擊中了1艘巡洋艦和''千代田''號。這時,遠在千裡之外的尼米茲發電告誡哈爾西''上當''了,哈爾西才如夢方醒,立即收兵,火速率戰列艦編隊日夜兼程趕往雷伊泰灣。
1O月24日傍晚,志摩艦隊與西村艦隊由於沒有收到慄田推遲進攻時間的電報,兩艦隊約定按原定時間進擊萊特島,西村艦隊在前,志摩艦隊在後,相距6O海裡,向蘇裡高海峽挺進。美軍金凱德集中第7艦隊絕大部分火力在蘇裡高海峽等待。
25日凌晨2時,西村艦隊剛駛入蘇裡高海峽,便遭到美第7艦隊6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28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快艇的攻擊,規模最大的海上戰列艦夜間戰鬥開始了。
美國艦隊
由於美艦裝載了先進的雷達,炮彈在夜空中能準確無誤地命中日艦,西村艦隊的''山城''號戰列艦、''扶桑''號戰列艦和''最上''號重巡洋艦等大小艦船遭到雨點般的炮擊後,連同西村祥治等眾多海軍官兵,都先後葬身太平洋,只有斷後的''時雨''號驅逐艦僥倖逃出戰場。至此,西村艦隊全軍覆沒,而美軍僅損失了1艘驅逐艦。凌晨5時,志摩艦隊開進了西村艦隊的''墳地'',立即遭到美軍魚雷艇的攻擊,1艘輕巡洋艦受傷。志摩艦隊發現前方有大量的美軍艦隊在等待,遂下令全速撤退。
25日凌展1時,慄田艦隊駛出聖貝納迪諾海峽,沿薩馬島南下,挺進雷伊泰灣,6時45分,遭遇美軍斯普拉格少將指揮的第7艦隊一支分遣隊,慄田艦隊使出了''殺手鐧''——''大和號'',重達1噸半的炮彈在美艦群中爆炸,至8時20分,斯普拉格只剩下幾艘驅逐艦,無奈退出戰場。
此時,形勢對日軍極為有利。只要全速衝進雷伊泰灣,美軍的登陸部隊和美軍賴以生存的213.5萬噸的作戰物資,就會暴露在日軍的艦炮之下,''捷-1''號作戰計劃也就勝利實現了。然而,慄田健男根據來自各方面的情況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認為在狹小的雷伊泰灣,必將有強大美軍艦隊和大批美軍飛機嚴陣以待,而自己的後路也將被來自各個方向的支援艦隊所包抄。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小澤曾給慄田發了一份電報:''敵艦隊已被我誘至北方'',但遺憾的是慄田並沒有收到這封電報,於是,他下令全面撤退。隨著這一作戰命令的下達,日本唾手可得的勝利付諸東流。多年以後,慄田健男感慨地說:''當時,我並不知道哈爾西已經率第3艦隊遠離了萊特島附近海域......''
雷伊泰灣大海戰,日軍以損失航母4艘、其他各類作戰艦艇25艘和飛機500架的代價慘遭失敗,其主力艦隊也踏上了滅亡之路;而美軍以僅僅損失小型航母3艘、3艘驅逐艦和200架飛機的代價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海戰結束後,日本海軍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其戰略防禦的內防禦圈體系被突破。美軍在菲律賓雷伊泰灣打開了突破口,使之成為插入日本整個防禦體系中的一把尖刀,進而了掌握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控制權。
參考資料:
王春旭:《三封電報與雷伊泰灣海戰》,《當代海軍》,2006年第1期
趙國棟:《揭開雷伊泰灣海戰大幕的無名小卒——''卡洛裡嬰孩''》,《當代海軍》,2004年第1期
王繼強:《盛開''死亡之花''的作戰方案》,《國防科技》,200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