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伊泰灣海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的滅亡之戰

2020-12-14 騰訊網

1944年10月23日黃昏,美國海軍第7艦隊的一支魚雷巡邏艦中隊,在編隊指揮官威廉士.布朗上尉的帶領下,悄悄駛向菲律賓東部海域,此時,遠處的地平線被黑壓壓的烏雲遮蓋,天空也被捲入黑暗之中,艦員們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次例行的巡邏任務,但是不久,在航渡途中,威廉士.布朗才宣布,此次出航的任務是佔據帕納翁島與迪納加特島之間的蘇裡高海峽,對集結在那裡的日本海軍艦隊實施前沿警戒,為美國海軍主力的後續行動提供第一道防禦。

美軍艦隊

就在這一天晚間,二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在菲律賓雷伊泰灣周圍海域拉開了序幕,經過長達三天三夜的海上激戰,美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獲得了太平洋戰場的戰略控制權,而日本海軍則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海上戰略防禦體系被完全打破,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優勢。本期就跟您聊一聊這場摧毀日本海軍有生力量的雷伊泰灣大海戰。

1944年下半年,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激戰正酣,美國為了打破日本在太平洋的壟斷優勢,通過馬利亞納群島海戰,已經從日本的海上國防圈上拉開了一道口子。隨著戰線的繼續北進,如何選取一個有效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建立一個穩固的軍事基地,成了擺在美軍面前的一大難題,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認為應當攻佔菲律賓,而海軍上將尼米茲則認為,攻佔臺灣等其他小島更加逼近日本本土,最終,羅斯福總統傾向於麥克阿瑟的意見,因為菲律賓是日本在東南亞的重要戰略資源補給線,菲律賓的得失關乎日本本土的生死存亡,經過權衡利弊,美國決定將戰場設定在雷伊泰灣海域。

萊特島,位於菲律賓中部海灣,是菲律賓群島中一個面積不大的小島,但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為了這場關鍵戰役,美國投入了幾乎全部的家底,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及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而日本方面也是傾其所有,共出動航空母艦4艘、航空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單從參戰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上來看,這場以登陸和反登陸為背景的大海戰,雙方都展開殊死搏鬥的架勢,準備在東西寬600海裡、南北長200O海裡的雷伊泰灣廣闊海域決一死戰。

1944年10月12日,美軍派出大批飛機轟炸了臺灣、小笠原群島等地,以確保這些地區的飛機無法介入萊特島登陸。緊接著,10月20日,美軍開始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

為了保護登陸地點,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編組了兩大艦隊,其中,第7艦隊由金凱德海軍中將指揮,所屬兩棲作戰編隊擔負運送登陸作戰物資,炮火支援編隊負責對登陸士兵實施火力支援,同時阻止日本軍艦沿蘇裡高海峽衝入雷伊泰灣,空潛編隊配置在雷伊泰灣外偏東約70海裡處,實施對空、對潛警戒以及對己方登陸部隊進行空中支援。位於第7艦隊以北的第3艦隊,由哈爾西海軍上將指揮,其任務是防止日軍艦艇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從北面進入雷伊泰灣,擔負戰場警戒,伺機消滅日本海軍主力。

日本艦隊

孤注一擲的日軍制定了複雜而大膽的行動計劃,幾乎將日本的所有力量都投入了這場戰役,在日本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的四個作戰方案中,捷-1號作戰方案是專門應對菲律賓海戰的。

根據這一方案,日本海軍避強擊弱,以美軍登陸輸送艦隊為主要攻擊目標,將所有作戰艦艇編成3支艦隊參加作戰行動。第1支是小澤冶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

北方艦隊

,由日本內海啟航,駛向呂宋島附近海域,誘騙美軍第3航空母艦編隊離開雷伊泰灣;第2支是慄田健男海軍中將指揮的

中央艦隊

,從新加坡附近的林加錨地啟航,經聖貝納迪諾海峽向南駛向雷伊泰灣,攻擊美軍萊特島的登陸輸送艦隊;第3支是志摩清英中將和西村祥治中將指揮的

南方艦隊

,由琉球群島啟航,穿越棉蘭老島以北的蘇裡高海峽,駛向雷伊泰灣攻擊美軍登陸部隊。

從雙方前期的作戰部署來看,日軍貌似部署有序、勝過一籌,但戰役開始後,情況卻出人意料地發生了大反轉,美軍大獲全勝,日軍慘遭失敗。

1944年10月20日,日軍的中央艦隊在指揮官慄田健男的率領下,從林加錨地出發後,一直保持著無線電靜默,並使用從未啟用的新密碼,這使美國海軍沒有發現日本艦隊的蹤跡。23日,中央艦隊駛進了雷伊泰灣附近的錫布延海,此時,正在此地巡邏的美海軍''飛魚號''和''鰷魚號''潛艇無意間發現了龐大的日本艦隊,''飛魚號''潛艇很快向上級報告,並隨即展開攻擊,一舉擊沉了慄田健男率領的旗艦''愛巖號''重巡洋艦,''高雄號''巡洋艦也遭受重創,''鰷魚號''潛艇還擊沉了日本艦隊的重巡洋艦''摩耶號''。

慄田健男和艦員們不得不在洶湧的海水中泅渡到另一艘巡洋艦上,對美軍兩艘潛艇進行還擊,將美軍''飛魚號''潛艇擊沉。驚魂未定的慄田艦隊慌忙調整隊形繼續前進,卻被哈爾西率領的第3艦隊死死咬住,從24日上午1O時4O分開始,到下午的15時1O分,哈爾西對慄田艦隊連續發動了5次空襲,共出動飛機250架次,其中6O%的飛機對準了日軍巨艦''武藏''號,2O枚魚雷和17枚重磅炸彈擊中了該艦。這艘耗時5年建造、擁有世界最大口徑艦炮、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巨型戰列艦,帶著''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哀怨和未曾向美艦開一炮的遺恨,於19時35分沉入了錫布延海。船上1100名海軍官兵,在舉行了最為悲壯的訣別式後,毅然''陪葬''於海底。

艦隊遭受重創後,慄田健男懼怕美軍再一次發動空襲,艦隊會全軍覆沒,不得不向西退出錫布延海,並打電報給南方艦隊推遲了約定的進擊時間。

10月24日清晨,小澤冶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北方艦隊行駛至距馬尼拉400海裡處的海域,為了保障慄田艦隊的行動,小澤冶三郎命108架艦載機傾巢出動,對美軍哈爾西指揮的特混大隊發起飽和攻擊,以吸引哈爾西率領的第3艦隊上鉤。果然,哈爾西迅速率全部戰艦北上,撲向小澤艦隊,在聖貝納迪諾海峽未留下一艘艦艇。上午8時,哈爾西的180架飛機把目標鎖定在日軍''瑞鶴''號重型航空母艦上,在密集的空中火力打擊下,日軍''瑞鶴''號受重傷掉隊,''千歲''號和1艘驅逐艦被擊沉。緊接著,哈爾西又發起了對小澤艦隊的第二次攻擊,擊中了1艘巡洋艦和''千代田''號。這時,遠在千裡之外的尼米茲發電告誡哈爾西''上當''了,哈爾西才如夢方醒,立即收兵,火速率戰列艦編隊日夜兼程趕往雷伊泰灣。

1O月24日傍晚,志摩艦隊與西村艦隊由於沒有收到慄田推遲進攻時間的電報,兩艦隊約定按原定時間進擊萊特島,西村艦隊在前,志摩艦隊在後,相距6O海裡,向蘇裡高海峽挺進。美軍金凱德集中第7艦隊絕大部分火力在蘇裡高海峽等待。

25日凌晨2時,西村艦隊剛駛入蘇裡高海峽,便遭到美第7艦隊6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28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快艇的攻擊,規模最大的海上戰列艦夜間戰鬥開始了。

美國艦隊

由於美艦裝載了先進的雷達,炮彈在夜空中能準確無誤地命中日艦,西村艦隊的''山城''號戰列艦、''扶桑''號戰列艦和''最上''號重巡洋艦等大小艦船遭到雨點般的炮擊後,連同西村祥治等眾多海軍官兵,都先後葬身太平洋,只有斷後的''時雨''號驅逐艦僥倖逃出戰場。至此,西村艦隊全軍覆沒,而美軍僅損失了1艘驅逐艦。凌晨5時,志摩艦隊開進了西村艦隊的''墳地'',立即遭到美軍魚雷艇的攻擊,1艘輕巡洋艦受傷。志摩艦隊發現前方有大量的美軍艦隊在等待,遂下令全速撤退。

25日凌展1時,慄田艦隊駛出聖貝納迪諾海峽,沿薩馬島南下,挺進雷伊泰灣,6時45分,遭遇美軍斯普拉格少將指揮的第7艦隊一支分遣隊,慄田艦隊使出了''殺手鐧''——''大和號'',重達1噸半的炮彈在美艦群中爆炸,至8時20分,斯普拉格只剩下幾艘驅逐艦,無奈退出戰場。

此時,形勢對日軍極為有利。只要全速衝進雷伊泰灣,美軍的登陸部隊和美軍賴以生存的213.5萬噸的作戰物資,就會暴露在日軍的艦炮之下,''捷-1''號作戰計劃也就勝利實現了。然而,慄田健男根據來自各方面的情況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他認為在狹小的雷伊泰灣,必將有強大美軍艦隊和大批美軍飛機嚴陣以待,而自己的後路也將被來自各個方向的支援艦隊所包抄。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小澤曾給慄田發了一份電報:''敵艦隊已被我誘至北方'',但遺憾的是慄田並沒有收到這封電報,於是,他下令全面撤退。隨著這一作戰命令的下達,日本唾手可得的勝利付諸東流。多年以後,慄田健男感慨地說:''當時,我並不知道哈爾西已經率第3艦隊遠離了萊特島附近海域......''

雷伊泰灣大海戰,日軍以損失航母4艘、其他各類作戰艦艇25艘和飛機500架的代價慘遭失敗,其主力艦隊也踏上了滅亡之路;而美軍以僅僅損失小型航母3艘、3艘驅逐艦和200架飛機的代價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海戰結束後,日本海軍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其戰略防禦的內防禦圈體系被突破。美軍在菲律賓雷伊泰灣打開了突破口,使之成為插入日本整個防禦體系中的一把尖刀,進而了掌握太平洋戰場上的戰略控制權。

參考資料:

王春旭:《三封電報與雷伊泰灣海戰》,《當代海軍》,2006年第1期

趙國棟:《揭開雷伊泰灣海戰大幕的無名小卒——''卡洛裡嬰孩''》,《當代海軍》,2004年第1期

王繼強:《盛開''死亡之花''的作戰方案》,《國防科技》,2002年第9期

相關焦點

  • 日本海軍孤注一擲的雷伊泰灣海戰,為何卻被日本陸軍將領出言勸阻?
    太平洋戰爭進行到1944年,此時的日軍已經沒有了戰爭之初的意氣風發,如今如同被抽斷了腿的野狗一樣,面對步步緊逼的美國海軍,日軍只能在島嶼上瑟瑟發抖,試圖用瘋狂的阻擊戰和所謂的'神風特攻隊'來阻止美軍對日本本土的進攻。
  • 雷伊泰灣海戰-二戰太平洋戰場美軍取得絕對制海權的一戰
    雷伊泰灣海戰是發生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萊特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衝繩島打下基礎。為了扭轉敗局日本還在這次戰役中有組織的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
  •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大規模自殺——雷伊泰灣海戰
    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最大規模自殺--雷伊泰灣海戰美軍在攻陷馬裡亞納群島後,日本的「國防圈」便被撕開了一個大大的缺口,此時日本海軍主要軍艦僅165艘,88萬噸;而太平洋上美軍卻有791艘,352萬噸。日本投入戰場的船艦總噸位只是美軍的二分之一,但日軍軍國主義不相信敗局以定,仍想負隅頑抗。因此雷伊泰灣大海戰也是日本帝國主義一次大規模的自殺於是在1944年10月23-26日,日本帝國主義傾其全力,出動64艘、66萬噸軍艦(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31艘驅逐艦),與美軍第3、7艦隊以萊特島為中心進行了長達4天的激戰。
  • 日本海軍的最後一搏——雷伊泰灣海戰,最終成日本航母末日之戰
    日本海軍最後一次有組織的進攻作戰,就是雷伊泰灣海戰的絕望之戰。按照日本「捷號作戰計劃」,日本發動了這次堪稱日本聯合艦隊最後軍事行動的作戰,希望能夠扭轉戰局,擺脫失敗的厄運。這次一開始很順利的作戰,在付出了機動艦隊之後,卻淪為了一場慘敗。現在我們把目光回到當年的雷伊泰灣海戰,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 二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菲律賓附近的雷伊泰灣海戰
    1944年10月,美國與日本之間爆發的「雷伊泰灣海戰」,不僅是二戰期間最大的海戰,還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更是全世界戰爭史上上最後一次航空母艦對戰。此戰過後,舊日本帝國海軍名存實亡,美國則掌握了菲律賓周邊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切斷了完全切斷日本與東南亞重要資源區的海上運輸線。
  • 中途島之戰確定航母主宰海戰地位?其實未必如此,數據不會說謊
    中學歷史課本讓我們有了一個印象:1941年的「偷襲珍珠港」展現了航母的作用;而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則讓航母主宰了海戰。因為損失了4艘航母的日本將戰場主動權拱手相讓,非常明顯地驗證了航母的作用。但最近幾年,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航母真正成為海戰決定性力量的戰役,是發生於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
  • 雷伊泰灣海戰中,離勝利只差一步卻下令撤退的慄田健男是畏戰怕死嗎?
    深度摘要:在著名的雷伊泰灣海戰中,日軍擔負主攻任務的中央部隊司令官慄田健男海軍中將,在距離勝利只有咫尺之遙的時候卻下令撤退,從而功虧一簣。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慄田就是個畏戰怕死的膽小鬼,真的是這樣嗎?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雷伊泰灣海戰,其實是有由幾場海戰組成的一次海上大戰役。
  • 雷伊泰灣美日大決戰,日寇最後的瘋狂,第一次使用神風特攻隊
    歷史上最大的海戰,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次航母對決,此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航母力量---雷伊泰灣海戰。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上霸主是巨炮重甲的戰列艦,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霸主莫過於滿載戰機的航空母艦。1941年12月7日,日軍派出航空母艦和微型潛艇偷襲了美國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 雷伊泰灣海戰的大捷無疑更為徹底和全面,日方已無法補救全面的戰敗
    此時距離日本偷襲駐紮在珍珠港基地的美軍太平洋艦隊不超過兩年,考慮到此後發生的各大戰役以及雷伊泰灣海戰,值得我們注意的並不是美軍所犯的錯誤和蒙受的些許失敗,而是在這之後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正軌。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1941年至1944年間美國海軍的巨大擴張。
  • 規模並不大的中途島海戰,為何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
    按照規模和激烈程度來說,中途島海戰不但比不上著名的雷伊泰灣大海戰,甚至還不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和馬裡亞納海戰。那麼,中途島海戰為什麼被稱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呢?太平洋戰爭爆發於1941年12月7日,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為標誌。
  • 太平洋海戰,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弗萊徹三位將領,誰最能打?
    深度摘要:二戰的太平洋海戰戰場上,在血與火的拼殺中,美國海軍湧現了不少著名的將領,其中的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弗萊徹三位美軍將領誰最能打?二戰的太平洋海戰戰場上,在血與火的拼殺中,美國海軍湧現了不少著名的將領,其中的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弗萊徹三位美軍將領誰最能打?在這三位將領中,哈爾西的最終軍銜最高,海軍五星上將,這也是美國海軍的最高軍銜,而且哈爾西的知名度也是最高的,那麼是不是哈爾西最能打?還真不一定。
  • 二戰日本榛名號戰列艦雷伊泰灣海戰成為肉盾奇蹟般返回了日本港口
    說到二戰時期日本的金剛級戰列艦榛名號戰列艦,算是日本二戰中金剛四傻中唯一艘比較聰明的戰列艦,1941年12月日本南下戰役期間的主力戰艦之一,在太平洋戰爭開始時,被編入三川艦隊,支援馬來半島,菲律賓登陸作戰,並在此期間多次迎擊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組成的遠東艦隊的核心,一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旗艦之一
  • 史上規模最大海戰:21艘航母參戰,日本海軍被一鍋端
    如果說戰列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仁不讓的主角,那麼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航空母艦就逐漸取代了戰列艦、驅逐艦、潛艇等傳統戰艦,成為決定戰場形勢的「大殺器」。在1944年,爆發了著名的雷伊泰灣大海戰。在這場大海戰中,美軍和日軍一共投入了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艦船總噸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06萬噸(盟軍133萬噸,日軍73萬噸),因此被稱為「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1944年10月20日,美軍麥克阿瑟率部攻打菲律賓。其中,一支兩棲部隊在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時,遭遇日本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慄田健男率領的艦隊攻擊。
  • 日本海軍戰列艦武藏號評價如何 吾有一言請諸位靜聽
    由於美國要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方向部署海軍,日本認為只須將海軍兵力擴充到美國的70%便可以取得對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優勢。不過,1922年的《華盛頓條約》卻在日本人的頭上澆了一盆冷水,日本海軍主力艦總噸位被限制在了美國的60%。如果美國在太平洋上分配更多的主力艦,日本海軍很可能會處於下風,這讓他們感到非常憤怒和不安。
  • 美軍16艘航母殺來,日軍卻只有4艘航母,雷伊泰灣海戰結局早已註定
    像以往的登陸作戰一樣,在登陸行動發起之前,美軍首先進行了重型火力準備,具體由6艘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提供,並輔之以51艘驅逐艦,此外,至少有18艘航空母艦艦載機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和戰鬥機保護。所有登陸部隊由海軍少將奧爾登多夫指揮。海軍少將施普拉格負責指揮18艘護航航空母艦,它們被分為3個戰鬥群,分別被稱作「1號」「2號」和「3號」。
  • 野心勃勃,巧取豪奪,不宣而戰——舊日本海軍的野蠻「發家史」
    翻開歷史就會發現,舊日本海軍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瘋狂對外擴張,掠奪他國資源的歷史。這種侵略性使其在二戰中走上巔峰,又迅速滅亡。 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裡率領4艘黑黝黝的鐵甲艦叩開日本國門,要求通商開關,史稱「黑船事件」。
  • 「野分」號傳奇,海軍中的「補槍王」,以一己之力單挑一支艦隊
    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有這麼個說法:「吳港之雪風,佐世保時雨」,這兩艘艦艇穩坐日本海軍三大祥瑞戰艦的前兩位。第三大祥瑞「野分」與前兩位想比,運氣並沒有那麼好,但卻解鎖了一個新姿勢——「補槍王」。
  • 二戰中的四大海軍艦隊,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稱雄NO.1~
    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其轄區範圍包括整個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約9400萬平方英裡。艦隊司令部設在夏威夷的珍珠港,下轄有美國海軍第三、七艦隊。第七艦隊成立於1943年3月15日,是美國部署在東亞的最大機動力量,由美國太平洋總部直接指揮,其司令部設在日本的橫須賀港。
  • 二戰日本的幸運艦:參加大小海戰十餘次 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日本海軍在戰前那支橫行太平洋的艦隊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能動彈的軍艦已經沒有幾艘了。在,日本海軍的時雨號驅逐太平洋戰場這個軍艦的絞殺墳場中,美日雙方的軍艦的壽命一般都很短,如果一艘軍艦能夠在太平洋戰場上經歷幾次大規模海戰能夠全身而退,就被日本視為幸運之艦,而時雨號就是這樣一艘軍艦,跟另外一艘雪風號一起,被稱為祥瑞之艦。時雨號驅逐艦事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白露級驅逐艦,該艦1933年開工,1935年5月下水,次年9月份加入日本海軍服役。
  • 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雷伊泰灣大海戰·上
    1944年7月初,美軍太平洋艦隊第5艦隊在斯普魯恩斯海軍中將的指揮下,佔領馬裡亞納群島。然後將指揮權轉交給哈爾西海軍上將,艦隊改稱第3艦隊。這是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海軍上將為了應對太平洋戰區惡劣的海上條件,所想出的一個辦法:由哈爾西和斯普魯恩斯組成兩個司令部,輪流帶艦隊在海上與日軍交戰。一來可以迷惑日軍,二來可以輪換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