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17個"邦交國使館"聚一棟樓 每國幾間辦公室
17個國家的駐臺「使館」都是同一個地址,只是樓層和單元不同。
原標題:臺17「邦交國使館」聚在一棟樓
臺灣18日宣布與甘比亞「斷交」,臺「邦交國」減至22個。這些「邦交國」在臺「使館」什麼樣?《環球時報》記者18日走進臺北「使館特區」,一探究竟。
去「使館」探秘前,《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臺灣的「邦交國」算上甘比亞還有23個,但實際在臺灣設有「大使館」的僅有21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在臺灣沒有「使館」。在這21個設「使館」的國家中,包括帛琉、海地、宏都拉斯和巴拉圭等7國,駐派在臺的都是「臨時代辦」而非「大使」。21國在臺設立的「大使館」,除了巴拿馬「大使館」在臺北市松江路、梵蒂岡「大使館」在臺北市愛國東路、吉里巴斯和吐瓦魯「大使館」在臺北市基隆路,包括甘比亞等17國的「大使館」都在臺北市天母西路62巷的一棟大樓裡。
在臺北人的印象中,陽明山麓的天母一帶是比較洋化的地區,因為當年美、日的駐臺機構在這裡安營紮寨,其他很多外國的駐臺機構也扎堆搬過去,久而久之,這裡外僑聚集,加上外國子弟學校、咖啡廳、百貨公司逐漸開設,便有了「使館區」的風情。後來因為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搬到了信義路,日本的駐臺機構也搬到慶城街,加上天母一帶沒有地鐵,交通不算便利,這些年安靜了不少。
走過有些冷寂的街道,《環球時報》記者找到了天母西路62巷,巷子的左手邊有兩棟高樓被圍牆攔住,其中一棟就是「大使館」大樓。原來62巷只是「大使館」的後門所在,有保安看管,不過裡面的人可以憑證件自由出入。「使館」後門圍牆上面掛有「使館特區」的牌子,還有17個國家的信箱,從信箱可以看出,哪個國家的「使館」位處哪個樓層。比如,甘比亞「大使館」就是天母西路62巷9-1號8樓。「使館區」的正門在靠近溪水邊那一側,從62巷繞過去才到正門。正門有保安看管,沒有預約,不能進去。從大門往裡看,大樓豎了一整排旗杆,五顏六色的旗幟從中間向兩邊依次懸掛。臺灣「中央社」稱,天母「使館特區」門前18日已不見甘比亞國旗。
很多國家駐大陸的大使館都是獨門獨院,但臺「邦交國」的「大使館」基本上就是幾間辦公室、幾個人,負責聯繫、協調本國與臺灣的關係,爭取更多的技術、資金、項目的援助,照顧本國在臺留學生和僑民。比如,目前全臺有29所大學有218名甘比亞學生,他們接下來怎麼辦,一時還沒有撤離的甘比亞駐臺「外交」人員還得收拾殘局。 (駐臺北特約記者 孟甲)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