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近期,東南網聯合三明市文旅局開展「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文旅扶貧看三明採訪活動,陸續深入12個縣(市、區),聚焦三明文旅扶貧工作的特色和效果,把經驗和成效總結出來、宣傳出去,助推當地文化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超越。本期,東南網記者帶你走進大田縣,感受木屋「邂逅」茶園帶來的華麗蛻變。
扶貧客棧。大田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東南網12月28日訊(本網記者 陳豔豔 蔡曉卿)優越的高山環境、獨特的霧海景觀、滿目春色的茶園……誰也不曾想到,三明大田縣屏山鄉內洋村,這個曾經當地群眾口中的「窮鄉僻壤」,如今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前來遊玩。這一華麗蛻變緣於木屋和茶園的一次「偶然」邂逅,也是大田縣大力推動茶旅融合,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大家都說這裡以前是窮鄉僻壤,因為海拔高,有1100多米,再加上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整個村感覺十幾年一成不變,連個水果都買不到。但近幾年,可以感覺到明顯的變化。」三明大田縣屏山鄉紀委書記陳吉平告訴東南網記者,近兩年,村裡水果店都開了好幾家,小超市也開了,而且到處都在蓋房子,還經常有村民說「我家水不夠用,水壓不夠」。因為太多人湧進來了。
扶貧客棧。大田縣文體和旅遊局 供圖
來到內洋村的「大仙峰·茶美人」景區,遊客可以遊覽茶山,體驗制茶,品茗美人茶。景區內還有獨具閩中特色、形似古堡的「扶貧客棧」。
據介紹,該扶貧客棧是以「公司+村委+貧困戶」模式開發的特色旅遊扶貧項目,總投資320萬元,由內洋村18戶貧困戶統一貸款扶貧資金90萬元(每戶5萬元),建設資金不足部分由企業出資扶貧承建的。該扶貧客棧於2017年建成營業,企業按每戶6000元/年的標準,固定給貧困戶分紅。當年年底,貧困戶們就領到了首批分紅。
這個扶貧客棧的建成則緣於木屋與茶園的一次「偶然」邂逅。據了解,該縣有一家企業專門從事生產防腐木屋,2013年將兩座防腐木屋拿到三明林博會參展,參展結束後將木屋搬回屏山鄉,將茶園作為產品展示基地,並在此建設第一條木棧道、觀景臺。沒想到,兩座木屋和一條木棧道吸引來大量遊客,當時日均人流量就超過了3000人。嘗到了甜頭,企業增加了投入,還成立了旅遊公司,把茶園開發成鄉村休閒旅遊度假區。據統計,7年來,景區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639萬元,實現利潤515萬元,接待遊客90萬人次。
經濟效益提高,人員逐漸回流,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致富。據統計,近年來,屏山鄉常住人口從原來的2400人增至5700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12000元增至26000元,翻了一番多。
大仙峰·茶美人旅遊景區。大田縣文體和旅遊局 供圖
屏山鄉發生的這一系列蛻變,是大田縣推進茶產業結構調整、茶產業鏈不斷延伸的一個縮影。
大田縣是「中國高山茶之鄉」。近年來,大田縣立足當地高山生態資源和茶產業發展優勢,圍繞「茶+旅遊」文章,積極開發茶園景區,先後打造創建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大仙峰·茶美人國家4A級景區和五龍山生態茶園國家3A級景區;以屏山鄉、吳山鎮為中心,帶動周邊茶園種植,從2000年以前的不足2萬畝發展到如今的9.53萬畝;為進一步促進茶產業發展,進行茶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美人茶品牌建設,努力把「大田美人茶」打造成為全市乃至全省茶業的特色精品。
茶海跑。大田縣文體和旅遊局 供圖
為了進一步促進屏山鄉茶旅產業發展,大田縣文體和旅遊局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完善旅遊設施建設,投入約140萬元在大仙峰—茶美人旅遊景區打造大田美人茶主題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舉辦大田高山茶海跑活動,挖掘和整合大田優勢旅遊資源,加大旅遊宣傳營銷,提升知名度。
大仙峰·茶美人旅遊景區的木屋。大仙峰·茶美人旅遊景區 供圖
下一步,大田縣將以茶為媒,將茶產業、休閒旅遊、健康養生融為一體,引導和扶持茶園鋪設機耕道、木棧道,配套停車場、服務中心、旅遊廁所等,建設茶葉公園,並通過改良換種,嚴格按照生態茶園標準進行培育,提升大田縣高山茶產業市場競爭力;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廠變體驗館、茶園變科普園」的茶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打造茶主題公園、茶文化村,積極開展茶文化節、旅遊節、茶園觀光品茗等活動,推動茶產業與旅遊業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