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易武,在當今古樹茶林立的普洱江湖,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古至今,無數茶人墨客,窮其才華來試圖描摹易武茶的獨特魅力,最終只能哀嘆自己資質平庸。易武是普洱茶文化靈魂之所在,沉斂而深邃。如果你痴迷普洱,請跟隨我一起:膜拜易武。
易武鄉位於勐臘縣北部,東與寮國交界,國境線長達100公裡,南、西分別與瑤區鄉、勐侖鎮接壤,北面與象明鄉、江城縣毗鄰。大量的古茶山分布在易武鄉內,這些茶山海拔在656米-2023米之間,年均氣溫17.5度。境內土壤以紅壤、赤紅壤為主,整個易武鄉山谷相間、河道迂迴、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濮人的一顆茶種,在易武的山山水水間遍地開花。
易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唐時的南詔國。晚唐天寶9年,烏蠻(今彝族)六詔之一的蒙舍詔起兵反唐,754年大敗唐兵,建南詔國。南詔國閉關鎖地,不與中原交往,那時候的易武茶只是南詔國人的日常飲用和食物。直到元(1271)忽必烈蒙古大軍馬跨革囊,橫渡金沙江,雲南才重歸中國大一統。易武茶也隨馬背民族入主中原。
易武種茶制茶的歷史可謂悠久,從唐朝開始到清朝易武茶業的鼎盛,百裡易武鄉,山山有茶園,商旅來往不絕,易武在整個普洱茶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易武最鼎盛時期,是從清光緒年間開始,易武在漫撒老街湮滅之後,取而代之為古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易武茶遠銷東南亞、香港,同時作為茶馬古道的源頭,供應北方遊牧民族、俄羅斯以及皇室品飲。伴隨著易武茶的遠銷,易武茶商也紛紛建立起自己的「字號」品牌,歷史上著名的同慶號、同興號、福元昌號、乾利貞號、車順號等,無不在易武老街安營紮寨,貼著這些字號的普洱茶餅,隨同易武的故事和傳奇,被行銷到世界各地。即便是在民國之後不曾間斷的戰火亦或災難之中,這些老號都如同星星之火一般,堅韌不拔地試圖延續和復興易武的輝煌。此間故事,蔚為壯觀,飽含情感,構成了普洱茶歷史和文化中最為沉斂和華美的一頁。
人來人往,車馬喧譁,鼎盛200多年的易武,最終還是難逃厄運,淹沒在歷史的車轍之中。當易武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不斷有香港和臺灣的茶人來易武尋根問茶,人們開始重新踏上易武老街,摸索易武曾經的故事,在掩蔽的商號老屋和青石板路上重啟易武的復興。當一餅餅不斷刷新價格的宋聘圓茶出現在嘉德拍賣行的現場,易武茶的價值逐漸開始浮出歷史。
到底是什麼樣的品質,能讓宋聘號拍出如此天價,讓玩家如此高度膜拜?答案很簡單:易武!
易武茶,以其精緻的口感和內斂的氣韻,徵服了學者、詩人、商人、茶客,更徵服了清朝帝國的主宰者,它代表著階層、代表著品質、被譽為「東方帝國最精緻的品味」,實至名歸。
易武茶,凝萃著歷史的精華,更代表著普洱茶的品味和氣質。在越來越快節奏的社會裡,易武茶卻以其慢條斯理的工藝、不事張揚的口感和厚積薄發的氣韻,為更多追求品質的茶人所認知。易武茶的復興,從容而優雅。如果你痴迷普洱,你的茶架上,應該有一餅真真正正的易武古樹茶!
一餅易武
有你所懷想的崢嶸歲月
一餅易武
有你能到達的詩與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