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問題,可以說是中澳貿易關係的核心所在。
最近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價格不斷上漲,最高達到了176.45美元/噸。作為全球範圍內最依賴鐵礦石的進口國,我國國內的鋼鐵廠可是著急壞了,鋼鐵協會也認為此次價格暴漲是脫離市場基本面的「異常反應」,他們一邊和全球最大鐵礦石商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公司展開對話,一邊積極呼籲我國有關部門儘快幹預調查,以穩定國內鋼鐵市場。
事實上,不止是中國對此深有感觸,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眾多西方媒體,都將此次鐵礦石表現看成是澳大利亞對中國的一次貿易反擊,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彌補2020年澳大利亞其他商品出口受限帶來的經濟損失。
眾所周知,鐵礦石是澳大利亞在中澳關係最大的「籌碼」。
全球範圍內,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無人能敵,中國是澳大利亞鐵礦石最大的進口國。但非常可惜,我們在鐵礦石上從來沒有過任何定價權,這是我國近年經濟發展迅猛對鐵礦石需求日益增多,但短時間內卻無法在全球範圍內找到合適替代商而造成的「被動困局」。
精明的澳大利亞顯然嗅到了其中的異樣,無論何時中國對澳大利亞其他出口商品採取何種貿易限制,始終都不敢對鐵礦石下手。雖說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也嚴重依賴中國市場,但它很清楚鐵礦石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只要手握鐵礦石資源,就能將中國拿捏得死死的,一通利弊權衡計算後,在雙方貿易往來陷入「僵局」之際,對鐵礦石下手了。
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一幕,我國鋼鐵企業和鋼鐵協會記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過中國有句老話,多行不義必自斃,澳大利亞可能沒有想到,鐵礦石暴漲帶來的爽感還沒持續多久,「反噬」作用就來了。
《澳洲財經見聞》在1月4日報導,受鐵礦石大幅漲價影響,澳元兌美元的匯率持續上升,已經創了近兩年新高,如果國際鐵礦石持續漲價,那麼澳元將加快升值速度,澳元升值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將對澳大利亞的農業、製造業和其他類型商品出口產生負面作用。這一說法還得到了澳大利亞首席經濟專家亨特、德勤經濟學合伙人哈特利以及銀行方面的認同。
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將來澳元繼續升值,那麼澳大利亞一些傳統出口商品將不具備性價比,原本從該國進口商品的買家為了控制成本,可能會轉向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其他替代品和供貨渠道,這麼做無異於「當頭一棒」,留給出口商們的只有兩條途徑可選。
第一種,堅持原有商品價格不變,但這會操作讓他們失去一部分重要客戶,商品銷售量、公司業績會受到影響。第二種,積極主動降價,用低價留住那些左右搖擺的客戶,這麼做會讓出口商損失掉部分利。總之,不管採用哪一種方案,澳元升值都將給出口商們帶來經濟損失。
澳元升值,對所有出口商品一視同仁,但影響力還是有差異的。
一直以來,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但澳大利亞管理當局在國際上肆意抹黑我國,雙方貿易中澳大利亞也不斷將劣質商品出口到中國,兩國關係在內外交錯影響下就急劇降溫。
中國不是「軟柿子」,對於澳大利亞的胡作非為採取了貿易對等措施,比如反傾銷反壟斷、加徵關稅等等,這致使澳大利亞部分出口商出口受阻、成本增加等等。如今傷口還沒來得及癒合,澳元升值又為其添新傷,傷口上撒鹽苦不堪言。
要論是誰造成的這一切?還是要回到澳大利亞國內找原因。澳大利亞想要通過鐵礦石漲價獲得豐厚利潤來填補之前的貿易損失,這筆帳真的有那麼划算嗎?
首先必須承認,澳大利亞確實找到了兩國貿易關係中,中國最害怕的點,那就是鐵礦石。中國這些年經濟發展太快,城市完善、道路建設等等都對鐵礦石資源有巨大需求,每年國內使用的鐵礦石超過八成依賴進口,進口的八成以上又都來自澳大利亞。
雖然切斷鐵礦石會給澳大利亞帶來致命一擊,但與此同時,失去了高品質鐵礦石原料支撐,我國許多行業經濟復甦及發展也會被迫中斷。我國人口眾多,各行各業緊密聯繫,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的損失未必比澳大利亞小,兩者相比取其輕,我們短時間內不可能切斷鐵礦石進口。
其次,澳大利亞成也鐵礦石,敗也鐵礦石。如今鐵礦石漲價的負面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如果澳大利亞真的執意為了短期利益而支持鐵礦石無限制漲價,那麼澳元也將進入無盡頭的升值之路,屆時國內製造業、農業等其他行業出口所面對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這些行業如果支撐不住,其帶來的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會證實德勤經濟學合伙人哈特利的預測,澳大利亞自身經濟復甦會緊急「剎車」。
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向來是堅持雙方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平等互惠的,澳大利亞繼續選擇背後操鐵礦石價格,忽視國內其他行業的生存需要,捧一殺眾的任性妄為行徑,可能不需要中國出手,那些被逼急了的國內企業和民眾,自然會反抗到底,澳大利亞真的想要走到這一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