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昭君故裡
參觀完昭君故裡之後,我的腦海中不時浮現出這樣的圖景:茫茫戈壁上黃沙飛舞、落葉飄零、馬嘶雁鳴,一隊人馬逶迤北上,一個漂亮的姑娘坐在馬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空中南飛的大雁聽到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美麗女子,一時竟忘了擺動翅膀,於是跌落在地上。
畫面蒼涼悽美,猶如鋪陳眼前一般撼人心弦,「落雁」一詞從此成為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雅稱。
當初在三峽參觀時並沒打算去昭君故裡,但在當地導遊十分自豪的炫耀和攛掇下,懷著對美人出生地的嚮往與膜拜,於是在秭歸拜謁屈原祠後又踏上了去興山縣旅程。
宜昌昭君故裡
昭君村古漢文化旅遊區
車出宜昌,山路逶迤,雲霧繚繞。沿途的綠色梯田天光山色,一級一級直鋪上山頂,盤旋公路曲折纏繞地伸向遠方。
有炊煙的地方都有修竹、鮮花、垂柳、細楊,偶爾還有清脆婉轉的鳥鳴襯託出山間的幽靜。
經過四個小時的顛簸,終於看到了被溢翠浮香的橘林擁抱著的美人故裡。
昭君故裡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如此秀山麗水還真不愧是出美女的好地方,難怪後來許多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探花尋香。
就連「詩聖」杜老夫子也不辭辛勞慕名而來,寫下了「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的詩句。
昭君宅的精緻玲瓏和漢代建築的特色,給後人對王昭君當年的生活背景提供了廣闊的聯想空間,一個冰清玉潔、傾國傾城、端莊淑靜、飄逸秀慧的佳人形象始終縈繞在人們的腦海中。
呼爾浩特市昭君墓蒙漢和親雕像
昭君博物院 王嬙昭君像
行走在昭君故裡,聞聽昭君的故事,她的為人及生平境遇讓我們感慨萬千,除了為她感到不平、嘆息、悲摧之外,心中更多的是對她的敬佩。
公元前38年,王昭君因才貌出眾被選為宮女,當時的皇帝都是憑畫像挑選宮女的,許多宮女為早日得到皇帝寵幸爭相向畫師行賄,以求將自己畫得更美一些。傳說王昭君生性耿直,自恃貌美不肯隨俗,因此被宮廷畫師毛延壽懷恨於心,毛延壽在其畫像的眼角點了一顆克夫痣醜化其形象,以至於她被漢元帝貶入冷宮三年,一直無緣面君。
筆者不由得感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知道利用賄賂獲取好的出路和功名,再看看現代人深諳此道且讓其成為「潛規則」,就應該一點也不奇怪了。
王昭君並不安於「鎖在深宮人未識」的境遇,公元前33年,匈奴來漢和親,這時失意的王昭君主動請行。臨行前元帝召見王昭君,見到如此美貌,心中有些不舍,意欲留之卻又難於失信,只好忍痛割愛予以成全。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王昭君的舉動確實是一個可圈可書的亮點,它不僅是昭君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也表明了一個封建女子不甘屈服、敢與命運抗爭的非凡勇氣。
另一方面,王昭君能夠如願地走出宮闈,也顯示了漢元帝頗有胸懷和氣量,為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寧,漢元帝最終拋棄私念,沒有失信於世,實乃國之幸焉。
昭君博物館
王昭君出塞功德無量,從此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自此半個世紀內「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幹戈之役」,展現出了一幅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直到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朝,匈奴單于認為其「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為由,邊疆戰火才重新再起。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63歲的王昭君在幽怨悽清絕望中死去,她被厚葬於大黑河南岸(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南9公裡處的大黑河畔)。
傳說從此每年入秋以後,塞外滿是草色枯黃,而唯有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所以又叫青冢。
昭君博物院 石牌坊
後來關於「青冢」的詩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冢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冢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杜甫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等,都是吟唱王昭君的。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假如當初王昭君被召進宮時沒有被畫師毛延壽醜化,她肯定會得到皇帝的寵幸,那麼王昭君也就應該不會懷著怨艾之情遠嫁異邦了,歷史上也就不會有「昭君出塞」這段佳話傳於後世了。
由此可見命運的造化很多時候來源於內心的激勵,王昭君最終雁落塞外化為青冢,與她的剛毅性格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