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在1956年才將伊斯蘭教稱為伊斯蘭教的,此前普遍稱之為回教

2020-12-13 西部人文地理

提示:現在,我們一直說伊斯蘭教的「中國化」,其實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就一直被中國化著,從名稱上就能看得出來,即在中國古代伊斯蘭教並不被中國人稱為伊斯蘭教,而是叫做大食教、回教、清真教等。事實也是,伊斯蘭教自傳入中國1000多年來,就不斷融合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形成了「以儒釋回」(回即伊斯蘭教)、回儒兩教「道本同源、初無二理」為核心的中國伊斯蘭教。

中國的伊斯蘭教一般認為是在公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泉州、廣州等地。據《閩書》記載,「(穆罕默德)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視為回民族的先民。

這個傳播與伊斯蘭教在由陸上絲綢之路向中國傳播基本是同步的,在同一時間段。最早記錄伊斯蘭教的是唐的杜環,他在高仙芝兵敗大食後擄至阿拉伯,經過多年漂泊後由海路回中國,後來將所經歷寫出書,其中記載了當地的宗教傳統稱大食教。此名稱一直沿用到南宋。而由大食教轉變為「回教」則與今天新疆這一區域密不可分。

清代,人們把新疆稱為「回疆」,但「回疆」並不是指整個今天整個新疆地區,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新疆的東疆與南疆地區。具體範圍界定為,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東界為玉門關、陽關,西界在帕米爾高原,即今新疆南疆及東疆吐魯番、哈密兩地。中間有庫魯克塔格山相隔,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其西部為塔裡木盆地,東部為吐魯番盆地。

那時候,北疆是沒有我們今天所說的維吾爾族人的,他們是在晚清之後才被遷移至北疆的。而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即我們現在一般認為,維吾爾人的祖先是回鶻人,而回鶻在唐朝建立起的回鶻汗國的區域還不能達到這裡。840年,回鶻汗國瓦解後,回鶻人開始了西遷,具體的線路大約是從漠北草原至今吉木薩爾,再到吐魯番盆地和南疆地區,其中還有一部分到了河西走廊,形成了今天裕固族。

清代有回疆也是這麼在名稱上加以區分的,回部與天山北路的準部(即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準噶爾部。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建立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他們信仰藏傳佛教)相對,並稱「南回北準」。光緒年間新疆建省,回部成為新疆省的一部分。

這麼一說,所謂回疆分明與歷史上最早的「回回」稱謂有了聯繫,即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紇」人(「回鶻」人)。「回回」可能是「回紇」、「回鶻」的音轉或俗寫。但這一群體與今天的回民族並沒有實質性的關聯。

也就是說,「回回」一詞最早是回鶻、畏兀的變音,是專指畏兀兒民族(維吾爾族)說的,與今天的回族人並沒有多少關係。然而後來,人們又用這個名詞兼稱波斯人,再後來又泛指一切西域的人。

這裡所說的「後來」與「再後來」是指元明時期。元時,蒙古人西徵帶來了一部人「色目人」到中國,而元朝也由於宗教政策的寬鬆,使伊斯蘭教在中國西域得到廣泛傳播,有不少蒙古人也改宗了伊斯蘭教,甚至成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和推行者。

當時,人們同樣不將伊斯蘭教稱為伊斯蘭教,而是把信仰伊斯蘭教教士叫做為大石馬(見《長春真人西遊記》)或者達失蠻、答失蠻和達識蠻的,這些稱謂都是波斯文Danishmend的音譯,意思是有知識的人,是專指經師說的。信教的人們被稱為沒速魯蠻、謀速魯蠻、木速兒蠻、木速蠻或鋪速滿的,都是Mussulindn的對音,意思是順從正教的人,泛指一切信仰伊斯蘭教的人。

此時,「色目人」以「回回人」自居,而他們的宗教信仰也開始由大食教被稱為「回教」了。到了明代,「回教」一詞被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到明末至清又被稱為「清真教」,民國時期稱又回稱為「回教」。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清真」一詞在中國的古籍中,最早是出現在李白的詩句中:「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伊斯蘭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的時候曾使用「清靜無染」、「真主原有獨真,謂之清真」等詞句來稱頌伊斯蘭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稱其寺廟為「清真寺」(此前叫禮拜寺)。

後來,回族的穆斯林越來越多地將「清真」一詞使用在對伊斯蘭教的稱頌和解讀中,認為清則淨,真則不雜,淨而不雜是為「清真」,如此,「清真」一詞與伊斯蘭教的關聯便漸漸牢固了起來。

這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人們並不將伊斯蘭教稱為伊斯蘭教,而是稱之為大食教、回教、清真教等。直到1956年起才統稱伊斯蘭教。

當時的「統稱」可能有著這樣的考慮:即是在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已經很多,除回族之外,還有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烏孜別克、保安、塔塔爾等等,如果將它再叫做「回教」,難免不會給人造成這樣的錯覺,即這些民族都是回族,或者,「回教」就是回民族的宗教。

現在,我們一直說伊斯蘭教的「中國化」,其實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就一直被中國化著,從名稱上就能看得出來。在百度詞條裡,也有著「伊斯蘭教」與「中國伊斯蘭教」的區分。事實也是,伊斯蘭教自傳入中國1000多年來,就不斷融合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形成了「以儒釋回」(回即伊斯蘭教)、回儒兩教「道本同源、初無二理」為核心的中國伊斯蘭教。(文/路生)

相關焦點

  • 伊斯蘭教第二聖城,與麥加,耶路撒冷並稱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地
    這座海拔620米的高原山地城市,與麥加,耶路撒冷並稱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地」,是伊斯蘭教的第二聖城。麥地那地處高原山區,水資源豐富,季節適宜,土地肥沃,遍地良田果園,環境良好,人情淳樸。說它是世外桃源也不為過。
  • 穆罕默德死後伊斯蘭教如何在亞洲傳播
    -伊斯蘭在亞洲的傳播至公元661年在公元632年至661年之間,或希拉的11至39年間,前四次哈裡發領導著伊斯蘭世界。這些哈裡發有時被稱為「正確的哈裡發」,因為他們在先知穆罕默德還活著的時候就認識了他。他們將信仰擴展到北部非洲,波斯和西南亞的其他附近地區。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奉大明皇帝之命,帶領二百餘艘艦船、兩萬七千餘人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到達今天的東南亞各國、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非洲東海岸、紅海和波斯灣沿岸的阿拉伯和伊朗等幾十個國家。這次偉大的航行,促進了亞非歐三大洲的文明文化交流和貿易聯繫,把海上絲綢之路推向巔峰。
  • 伊斯蘭教第二聖城,與麥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稱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地
    這個建在海拔620米的山區高原城市,與麥加、耶路撒冷一起被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聖地」,是伊斯蘭教的第二聖城。 據歷史記載,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遭到了迫害,便接受真主啟示從麥加向麥地那「遷移」。在此之前,伊斯蘭被稱為亞斯裡布,穆罕默德遷移之後改名為麥地那,意思就是「先知之城」。 在那裡,穆罕默德正式把《古蘭經》的精神向世界傳播,歷經千辛萬苦創立了伊斯蘭,第一個以宗教和信仰為中心的政權。
  • 印尼伊斯蘭教組織負責人拜訪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印尼伊斯蘭教組織負責人拜訪中國伊斯蘭教協會 2014-10-31 22:32:07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劉舒凌 楊喆)印尼伊斯蘭教法學者委員會主席丁·汕蘇汀一行31日在北京拜訪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雙方就繼續推進兩國穆斯林合作展開商談。
  • 明代中國伊斯蘭教傳播迅速廣泛 多地修建清真寺
    王世和1956年與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前排右一為古清真寺教長王世和阿訇該寺高聳的鑲嵌著阿文「都阿宜」和楷書「古清真寺」的八字形門樓向南迎著流水靜靜的越河,寺院內左邊是可容400人的雙重禮拜大殿,北面是蝴蝶廳,一株樹齡300年的古柏,兩塊被罩上玻璃的記事碑鑲嵌在大殿對面碑亭內的牆上。這兩塊碑是淮安伊斯蘭教不可多得的史料。
  • 藏傳佛教《時輪經》中的伊斯蘭教表述
    關於「拉洛法」即伊斯蘭教侵入香巴拉一事,在清代的《土觀宗派源流》中記述如下: 當第十貴種海勝王即位,從名度日即甲申年至火空海時開始將有阿多、阿牛迦、有豕、童王、白衣、摩杜摩地、能坯等異端回族教主及其教徒,進入麥加。他們之中的第七位名為具甘者或名蜜慧者,造著外道的曆法,傳播回教。
  • 菲律賓的伊斯蘭教,男性可以享受一夫多妻制度?你嫉妒了嗎?
    穆斯林是指信奉伊斯蘭教的信徒。伊斯蘭教目前是菲律賓的第二大宗教。往期小編介紹了很多菲律賓基督教的內容,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菲律賓的伊斯蘭教。菲律賓伊斯蘭教的一夫多妻制伊斯蘭教於公元14世紀傳入菲律賓,主要由西亞、南印度及馬來群島的穆斯林貿易商人傳入。
  • 維吾爾族和回族都信奉伊斯蘭教,那麼這兩個民族有什麼區別嗎?
    在歷史上,人們為了區分內地的回民與新疆地區的維族,一般把新疆的維族和來華的阿拉伯與波斯穆斯林稱之為「纏回」,即纏著頭巾的回教徒,把內地的回民稱之為「漢回」,所謂「漢回」就是信奉了回教的漢族
  • 旅遊:鳳凰寺,中國伊斯蘭教四大清真寺之一,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
    寺內有水房及殮房等附屬設施,是伊斯蘭宗教節慶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杭州伊斯蘭教的禮拜中心,,成為杭州著名的旅遊景點。鳳凰寺於2000年1月被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授予「全國模範清真寺」的榮譽稱號、2001年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伊斯蘭教四大清真寺之一。
  • 一位信奉伊斯蘭教的中國皇帝
    據《明史》記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裡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而什麼是「克葬」,又如何「克葬」的,《明史》並沒有詳細記述。也使一直以儒家學說為立國之本的中國皇家正統,除了在不同歷史時期,封建統治者篤信佛教、道教外,還出現了信仰伊斯蘭教的這樣一個有趣的歷史現象。實在讓我們不禁感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融合性,在世界上絕對是當之無愧、首屈一指的。
  • 趙雪峰:印尼亞齊伊斯蘭教的本土化及其啟示
    ——原文載於《中國穆斯林》2020年第5期 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特別行政區位於蘇門答臘島西北部,印度洋的東岸偏北因為印度教和佛教先於伊斯蘭教傳入亞齊並曾長期對亞齊產生影響,因此這些因素都可以看作是亞齊伊斯蘭教的本土化內容。在亞齊農村,人們普遍認為在巫師主持的某種儀式下某些動植物或其身體的某個部分能夠治癒某種疾病;印度洋大海嘯過後,班達亞齊曾出現過很多由靈媒主持的通靈儀式來治療人們的心理創傷;亞齊農民還普遍相信人死後會有「回魂」。
  • 三大教、伊斯蘭教、是何時進入中國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當時的伊斯蘭教是什麼時候,怎樣進入的:公元610年開始,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在穆罕默德的繼承人而這時在東方,從618年開始,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為縈榮的唐王朝。兩個大帝國的邊境相交於中亞細亞,這為兩國的往來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相傳,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有人懷疑這句話是否出自穆罕默德之口,但我們認為,不管怎樣說,它表達了阿拉伯穆斯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和他們善於學習別國先進文化的心情。
  • 齋月裡的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中新社北京6月4日電 題:齋月裡的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  作者 楊程晨 陳詠姿  夕暉斜照,106名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的學生伴著喚禮聲步入禮拜殿——18時40分,是穆斯林一日五次禮拜中的晡禮時刻。圖為當日開齋前伊斯蘭教經學院的學生們做晡禮。
  • 伊斯蘭教的石刑
    法律普遍將通姦行為作為犯罪而予以嚴厲的懲罰。《舊約》和《猶太法典》詳細規定了石刑的執行方法,包括對男人和女人行刑方式的區別以及何種情況下可對被懲罰者予以豁免。②伊斯蘭法依據《古蘭經》的規定,即「淫婦和姦夫,你們應當各打一百鞭」( 24:2) ,對通姦的男女處以一百鞭的刑罰。後來,先知穆罕默德參照猶太法律的規定,聲明對通姦行為處以石刑。
  • 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是怎樣形成的
    但是,同基督教、佛教的歷史比較,伊斯蘭教的歷史遠為後出。伊斯蘭教是7世紀中期在阿拉伯半島傳布開來的一種宗教。它的創始人是麥加貴族世系出身的穆罕默德。後來,伊斯蘭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伊斯蘭教中的「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音譯,本意為「順服」。從宗教意義上講,「伊斯蘭」是指順服惟一主宰——安拉旨意和戒律的宗教。這一宗教的信仰者稱為「穆斯林」,意為「順服安拉的人「、伊斯蘭教是比較徹底的惟一神論的宗教。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你了解多少
    最近全世界都在關注「斯裡蘭卡爆炸案」,2019年4月21日,斯裡蘭卡發生連環炸彈襲擊,爆炸目前已導致321人喪生。當地政府表示,當地伊斯蘭極端組織是發生在復活節的爆炸事件的幕後黑手。小編注意到新聞中的「復活節」、「伊斯蘭」都與宗教有關,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宗教中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基督教包括三大流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伊斯蘭教包括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派別。
  • 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建築,體現了伊斯蘭教信仰、行為及理論
    清真寺,也稱為禮拜寺,是伊斯蘭穆斯林進行禮拜、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的場所,也是伊斯蘭建築中最重要的部分。清真寺的建築形式產生於它的宗教文化特性,體現了伊斯蘭教信仰、行為及理論。由於伊斯蘭教沒有偶像崇拜,因此清真寺不像印度教和佛教的神廟那樣設神像,沒有神座、祭壇等讓清真寺內部簡潔清爽。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無形的,因此伊斯蘭教建築的雕刻裝飾通常採用植物、幾何、文字等圖案,色調清新淡雅。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朝著聖地麥加方向禮拜,在印度是朝向西方,而印度的清真寺內設置了一面被稱為"米哈拉布"的禮拜牆,禮拜牆和入口相對,當信徒朝向禮拜牆禮拜時,就是朝著聖地麥加方向朝拜。
  • 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復興,溫和派明顯在東南亞穆斯林中佔主要地位
    馬來西亞伊斯蘭化從70年代起迅速展開,一方面是在1969年5月事件刺激下馬來民族宗教的復興,而馬來西亞伊斯蘭復興是與增強馬來人的政治經濟實力,強調馬來人的政治經濟特權以及馬來民族認同感和榮譽感聯繫在一起的。另一方面,馬來西亞的宗教復興,在本地思想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也更多地受到20世紀70年代中東伊斯蘭教復興的影響。
  • 最新研究發現:相比其他世界性宗教,西方人對伊斯蘭教印象普遍不佳
    網絡輿觀(YouGov)發表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稱有相當數量的西方人並不認為伊斯蘭教是與他們自身社會的價值觀相兼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