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石窟是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較小的石窟,但名氣並沒有那麼大,河南鄭州也有一個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幾乎同時修建,但是很冷清。
鄭州的這個石窟位於鄭州以西的鞏義市,被稱為石窟寺,是鞏義著名的旅遊景點。洞寺距離洛陽龍門石窟不太遠,規模比龍門石窟小得多,但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保留了許多精美的佛像。
石窟寺建於北魏西平二年(517年),比龍門石窟晚約2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石窟寺位於黃河南岸和羅易北岸的大理山,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曾在此拜佛。
1982年被指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鞏義石窟是北魏皇室發掘的石窟,孝文帝創建了這座寺廟,宣武帝時開始鑿石為窟,刻佛千萬像,後來的東西魏、唐、宋時以陸續在這裡刻了一些小龕。這就證明了鞏義石窟是洛陽龍門石窟之後發掘的石窟。當初修建的寺院名為「西軒寺」,初唐時改名為「景土寺」,宋代改名為窯洞寺。
整個石窟寺如今規模並不大,現存洞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餘塊。像不遠處的龍門石窟,很多佛像都位於石窟內,遊客只能參觀不能拍照,有些佛像在石窟外面,可以拍照。
這些佛像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看起來仍然很漂亮,但遺憾的是更多的佛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石窟寺最為著名的,是有一幅《帝後禮佛圖》的石雕,雕刻的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非常珍貴。原來洛陽龍門石窟也有同樣的石雕,後來被盜賣到美國,鞏義石窟寺的《帝後禮佛圖》成為全國唯一。
石窟寺的造像始於北魏,一直延續到宋代,跨越數百年。北魏的佛像仍然保留著外在的形象特徵,眼深鼻高,秀骨清瘦,洞廟建成時,外來形象與中原漢藝術融為一體,佛像也面貌方圓,神態安詳。
鞏義石窟寺面積小,一個小時不到就能參觀完,一千多年前的藝術珍品值得細細品味。鞏義歷史悠久,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故鄉,在鞏義有杜甫故裡,還有一處豫商代表性的康百萬莊園,都值得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