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國家溼地公園
盛夏,驕陽似火。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內,一艘艘搖櫓船搭載著三三兩兩的遊客,悠然穿行在港汊河道中。57歲的船工曹國華立在船頭,陽光穿過兩岸綠蔭,在他臉上閃耀。
在西溪溼地工作近8年,曹國華聽過許多遊客對這裡的讚美。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蔣村鄉西溪村(現蔣村街道西溪股份經濟合作社)村民,他清楚這份美麗背後的曲折,因此也更珍惜眼下的好光景。
20多年前,因為過度發展漁業、農業等,加之村民環保意識不強,當地生態破壞嚴重,大片溼地日漸衰落。為留下西溪,2003年,杭州市果斷啟動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外遷農居,封閉整治,曾經以捕魚為生的曹國華徹底離開了他的船。
如今,美麗的西溪又回來了,曹國華也再次回到了船上。
曾經的西溪
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自從成為搖櫓船船工,曹國華每天都會提前半個小時到崗。打掃船內衛生、檢查船體是否有破損,這是他開工前的必備項,也是保持了幾十年的習慣。
14歲開始跟隨父親捕魚,在曹國華的記憶裡,船是他的家,溼地則是他的童年樂園。每逢夏天,他總約上三五好友,去水中嬉戲解暑;到了冬天,則趴在船頭,觀察水中的魚類。「那時的水不僅清澈見底,而且稍加過濾,就能直接喝。」曹國華說。
以船為馬,以水為田,村民依靠溼地而活,也因為錯誤利用,給溼地帶來了傷害。隔著綠蔭,曹國華手指溼地深處:「上世紀90年代初,外來人口激增,家家戶戶承包養豬,高峰的時候,一家會養上百頭豬,那些糞便、汙水全都直接排進了溼地。」
清澈見底的水域逐漸變黑、變臭,更讓曹國華心痛的是,隨著水質的變化,養魚、捕魚都成了一種奢望:放入水中的魚苗連一天都無法存活。隨之而來的經濟損失讓他的生活變難。
作為杭城之「腎」,西溪溼地被破壞,不僅影響周邊村民的生活,也影響著杭州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2002年底,杭州市、西湖區、蔣村鄉三級聯動,對西溪溼地全境實施生豬「禁養」,同時,實現整村搬遷,將4000多戶村民陸續遷出西溪溼地。
和1.3萬多名蔣村鄉村民一樣,曹國華離開了這片祖輩世代生活的水域。他明白,溼地要想重煥生機,離開是最好的選擇。可離開之後還能回來嗎?這個問題久久徘徊在他的心頭。
曹國華捕魚
恢復原貌也留下鄉愁
碧波蕩漾,曹國華搖著小船,載著遊客進入溼地深處。
兩岸綠樹環繞,置身其中,常讓遊客覺得來到了綠色迷宮:「曹師傅,那邊是什麼樹?」「那片是桑樹林,旁邊的是青梅樹,最高的是柿子樹。」曹國華如數家珍。
離開西溪溼地後,曹國華成了一名工具機工人。可他心裡始終記掛著這片水域,未來的西溪溼地還會有原來的影子嗎?
2003年,杭州市啟動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一開始便確立了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的理念。「原生態是西溪溼地的精髓,溼地的保護要堅持最小幹預。」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生態研究中心主任劉想說。
在西溪溼地內,池塘、河道等水域佔據了70%的面積,恢復生態首先要改善水質。截汙納管、清汙疏浚、引入錢塘江「活水」,種養清潔水質的動植物……
據了解,整個西溪溼地保留和恢復作為次生溼地標誌的魚塘就多達383個,補種的蘆葦有250餘畝,2802棵柿子樹被一棵不少地保留下來。一系列舉措下,西溪溼地的水開始變得清澈。
生態環境改善,曾經生活在這裡的鳥兒、魚兒都回來了。為了還它們一片自由棲息的天堂,西溪溼地利用自然隔離,劃定89%的面積為生態保護區。
2005年,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正式開園。開園那天,曹國華和家人早早地等在園區門口,既期待又緊張:「擔心認不出來了。」可當走進溼地,兒時的記憶如潮水般襲來。曹國華抱起孫女,興奮地介紹起來:「那是爺爺曾經捕魚的地方,旁邊的那片林子是竹林……」
以前的西溪溼地留下了,曹國華的眷戀也留住了。在離開後的第6年,他辭掉工作,應聘了園區內的搖櫓船船工,「只有回到船上,我才踏實。」
曹國華搖擼
讓西溪文化生生不息
回到船上,曹國華的生活穩定了不少。除了帶著遊客遊覽溼地之外,讓遊客體驗捕魚文化,是他最期待的部分。
先浸溼漁網,再判斷方向,在河道出口放下漁網後,一轉身,曹國華拿起趕魚棒,狠狠地敲打水面,還沒等遊客反應過來,只見他蹲下身子,一手收起漁網,一手拿起網兜,撈起了一條鱅魚。
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博得遊客陣陣歡呼,曹國華卻示意大家安靜:「網裡還有魚。」短短10分鐘,曹國華捕到了四五條魚。重新拾起老本行,曹國華的心裡異常滿足,可捕魚的心境卻大不相同。
「以前捕魚是為了掙錢,如今捕魚是想讓更多的遊客體驗西溪溼地傳統的農耕文化。」曹國華一邊說,一邊放生掉了手裡的兩條魚。
這兩年,溼地裡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陸續推出多個遊客體驗項目。2019年,西溪溼地遊客人數已達到504.6萬人次。
接待的遊客多了,將溼地文化傳承下去的使命感,在曹國華的心中生根發芽,他開始向遊客介紹周邊景致,聊聊以前的西溪,時常也露兩手讓遊客了解捕魚文化。「西溪溼地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地方,將老祖宗的東西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他說。
還有3年,曹國華就要退休了。退休前,他希望能收徒弟,將捕魚技藝傳授給他們,讓這份文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