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瞧 文圖
核心提示:4年前,南陽方城的張文義妻子身患白血病,他的妻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妻子的生命。得知配型成功極為不易,以己度人且懷有感恩之心的張文義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又稱中華骨髓庫)。入庫僅1年,張文義便與外省一位33歲白血病患者成功配型。身負外債的他為了配合捐獻,將早餐店轉讓了,改掉晚睡早起的習慣,6月28日上午,暖男張文義在河南省人民醫院血液科病房接受造血幹細胞採集,飽含大愛的207毫升"生命種子"於當日被送到廣東。
(講述):作為患者家屬,體會過那份等待有多難熬
28日一早8時許,張文義在妻子陳女士的陪同下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換上藍色的短袖捐獻T恤後平靜地躺上了捐獻床。上午11時許,記者趕到時,戴著醫用口罩的妻子正守在張文義的床邊,輕聲詢問丈夫:"感覺怎麼樣?沒有沒什麼不舒服的地方?""沒事兒,挺好的,你不用擔心!"張文義滿面笑容地答。
據記者了解,張文義今年33歲,瘦瘦小小他僅有57公斤重,卻也是一個四口之家的頂梁柱。從十幾歲開始,張文義就在鄭州各地打工,因為生性善良,吃苦耐勞,多年來家庭也算小有積蓄,與心愛的姑娘結婚後有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然而平淡幸福的日子卻被一個噩耗給擾亂了。4年前,張文義的妻子被查出得了急性白血病。得知這一消息,張文義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醫治好妻子。萬幸的是,妻子和胞弟的白細胞抗原成功配型。
"雖然配上型,但由於當時湊不夠錢,直到2017年9月,妻子才做了移植手術,之後一直恢復得不錯。通過配型的這件事,我了解到了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相關知識,知道白血病的患者多,而入庫的志願者少,非親緣配型成功率極低,只有幾萬到幾十萬分之一的概率。算是心懷感恩吧,去年妻子要做手術時,我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期待著自己有一天也能救人一命。"張文義說,2018年1月2日,張文義意外接到了鄭州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自己與一位白血病人初步配型成功,他二話不說就同意捐獻。張文義說:"我曾是患者家屬,體會過那份等待有多難熬,對於這種痛苦,我的感受是最深刻的,所以無論如何我都會去盡力幫這位患者。"
(感動):身負外債的他為了配合捐獻,將早餐店轉了
"我們的工作人員知道張文義妻子的情況,他妻子手術後需要定期複查並服藥,所以在徵求他意見時我們很隱晦地提出,若他需要照顧妻子和家中年幼的孩子,決定不捐的話,大家也是能理解的。"河南省紅十字會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的工作人員文梅英告訴記者,其實紅會工作人員的意思還是希望張文義能結合家裡的實際情況,來做是否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決定,"結果被張文義誤解了,他直接質問我們工作人員啥意思,並表示堅決要捐。而且在高分辨檢測時,我們紅會的工作人員提醒他不要太操勞,還身負外債的他就把經營的早餐店給轉讓了。"
張文義聞言,有些不好意思,他告訴記者,幾年來為了給妻子治病,全家花掉了100多萬元,至今還有40多萬的外債未還。"開早餐店每天要熬夜到晚上11點,凌晨4點又要起來,我怕身體出問題耽誤了捐獻,所以就把店給轉了。等捐獻完了,我再靠自己的能力去賺錢,沒關係,救人要緊!"張文義說,他之所以如此看重這次捐獻,不僅是因為妻子曾患病待救,而且他知道廣東的這位與他同歲的患者僅與他一人配型成功,"如果我不就捐,他就沒有希望了。"對此,文梅英表示,一些幸運的患者可能會同時與中華骨髓庫中的幾位志願者配型成功,"在此情況下,尚有挑選的餘地,比如志願者的體重、年齡,可以挑選最適宜捐獻的那位志願者。但如果唯一配型成功的志願者悔捐的話,患者的希望就會破滅了。"文梅英表示。
在整個捐獻過程中,妻子陳女士一直守在張文義身邊,為他打氣。"我知道捐獻沒危險,也不會損害捐獻者的健康。因為去年我弟弟為我提取了造血幹細胞,現在弟弟健健康康的在上班,所以我不但心,支持他救人!"
下午1時許,捐獻順利結束,共捐獻造血幹細胞混懸液207毫升。這袋溫熱的"生命種子",將為廣東33歲的患者燃起重生的希望。自此,張文義是河南第683位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朱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