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牛汝辰
天津簡稱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匯合處。是首都北京的東大門,全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工業基地。距首都北京137公裡。
1.地名再現人文歷史
許多老街巷名稱,其命名的歷史根據早已淹沒,例如:針市街早已不賣針,當鋪胡同也找不到當鋪,驢市口也見不著驢了,但其舊名稱卻一直這麼叫著,您想隨便給它改個名,可能行不通。因為街巷的名字本身,就是地域文化和歷史民俗的形象反映,林林總總的街巷名為今天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歷史文化考察,提供了大量鮮活的證據。
例如:西關大街和故物場大街交匯處有一個胡同叫「烈女祠」,地鐵西北角站西部有「貞女大街」和「貞女胡同」。這些以「貞節」「烈女」命名的胡同,自然蘊含著令人悲哀的故事,為後世提供了封建倫理桎梏下社會道德習尚的活化石。穿過時間隧道,這些悲劇地名可以使今天的年輕人咀嚼苦澀的歷史,洞察數百年前的意識形態。
2.由農村聚落向城市聚落髮展
天津市區老區片地名有一個特點,就是以「村」「莊」為通名者為數眾多,如何興村、鹽坨村、靶檔村、白廟村、席廠村、和平村、益民村;萬德莊、謙德莊、陳塘莊、大王莊、李七莊、張貴莊、萬辛莊、復興莊、小王莊、小劉莊、張興莊、邵公莊、滄德莊、東於莊、西於莊、同義莊等。
這些「村莊」聚落的形成,譚汝為認為,基本有三條途徑,一是城外新建居住區,二是大批農民逃難移居,三是屯兵軍墾而成村落。1900年後,老居民越出擁擠的舊城,在南開、北開、西廣開以及河東等地,陸續開闢新居住區。由於水旱災害,河北滄州、山東德州一帶的農民逃難來到天津,也在城外原有居住區邊緣的窪地荒野上擇高臺建房定居,漸成新聚落。例如:在海河以東,老龍頭車站附近的沈、王、郭、旺等地向來是荒墳曠野,義和團運動後,也蓋起成片民房,不斷向周邊擴張,形成了沈莊子、王莊子、郭莊子、旺道莊等。
和平區氣象臺路何興村大街一帶原為荒地,20個世紀30年代何慶延、何慶城兄弟在此購地建房,形成一條土道,遂以「何家興旺」之意取名「何興村」。南開區西湖村、萬德莊一帶,舊時為坑塘窪地,形成兩個村落後,郊縣農民相繼遷至此處搭蓋窩棚或簡易住房定居,後形成繁華的街市。
南開區凌莊子是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燕王朱棣北上時,其部將凌某率部下及親屬在此駐紮,墾荒拓地,擇高地築房定居,漸成聚落,故名凌莊子。與此同時,燕王部下趙、金兩姓人家在凌莊子北部一帶荒窪葦地上,建房定居,形成聚落,故以「趙金」兩姓為村名。稱為「莊子」的地名,多冠以單音節「姓」,如紀莊子、楊莊子、沈莊子、王莊子、郭莊子、詹莊子、汪莊子、鄭莊子、婁莊子等。這些地名是城市聚落髮展歷史的自然體現,且多已成街區地名,已深入人心,很難貿然廢止。
3.不雅地名的規範化處理
天津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地名規範化工作,對歷史地名中存在的違背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在地名普查中逐步進行清理和標準化處理。例如:古代漢族對北方遊牧民族稱為「韃靼」,元明時期,漢人把蒙古族人稱為「騷子」「韃子」;北方人稱口音跟自己語音不同的南方人為「南蠻子」「蠻子」;把口音與本地語音不同的人稱為「侉子」等。這些含有歧視或不尊重的稱謂,體現在地名上,就產生了諸如「韃子村」「騷子口」「蠻子營」「侉子營」之類聚落名。對於這類舊地名,各級政府的地名管理部門都逐步進行了規範化處理。
例如:北辰區雙街鎮北運河西岸有「下辛莊」,相傳元朝末年蒙古人衡氏來此定居,後聚落成為眾多蒙古人落戶之處,故取名為「韃靼新莊」。清朝雍正年間更名「達子新莊」,民國時更名「達自辛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名「達辛莊」,1962年定為「下辛莊」。
西青區中北斜鄉有大稍直口村,位於南運河南岸,相傳元朝時此地曾為屯兵之處,在此建一渡口,當時人稱「騷子口」,明初形成村落,以其諧音「稍直口」為村名。西營門鄉南運河南岸有小稍直口村,相傳元朝時,此地也有一個渡口,亦稱「騷子口」。明初形成聚落,後以「騷子口」的諧音更名為「稍直口」,後為避免重名,分別更名為「大稍直口」與「小稍直口」。
4.城市化改建後大量地名消失
天津有各類地名4萬個左右,其中城市街巷名約佔40%。從地名的變化中,可以領略天津歷史的風雲際會、滄桑巨變。但是,隨著歷史發展,隨著城建的日新月異,天津地圖年年在變,許多老地名業已消失。「地名變遷」指的是地方沒變,卻改了名,如旭街改羅斯福路,又改為和平路。另一種是地理位置變遷了,但街名不變。如海河、南運河裁彎取直,大胡同本在南運河北,人們叫「河北大胡同」,取直後變成南運河之南,人們還是叫它「河北大胡同」,這也算是地名的另一種變遷。
天津地圖年年在變,甚至一年兩變,可仍然顯得滯後,地名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如河北區東菜園居民區,經平房改造變成了花園式住宅樓。於是東菜園變成了「泰康花園」,取富泰安康之意。
再如,東區郭莊子大街和李家臺大街拓寬改造後,起名為「新兆路」,蘊含著新世紀有佳兆的寓意。隨著平房改造的次第展開,許多狹窄破舊的胡同裡巷變成了廣廈公寓,例如:河北區小樹林街的柴家大院、白衣庵巷、行善胡同、勝興齋胡同等平房區,均不復存在,如今已變成拔地而起的「盛海公寓」;南開區的貢院胡同、冰窖胡同等平房區也成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華麗雍容的「新安花園」。
進入新世紀,天津城市風貌日新月異。隨著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展,推動了平房改造和城市建設的進程。
在這個推進過程中,在老地名被註銷的同時,一些新地名得以誕生。近年來,天津市新的路名不斷出現,一些老的路名逐漸消失,路名的變化見證和記錄了天津這座城市的發展和變遷。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天津的城市形態、道路布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一些道路的名稱也隨之變化。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市內六區約有10000條有命名的道路、裡巷。到2010年,這些老路名消失了3139個,平均每天就有1個路名成為歷史。
參考文獻
譚汝為.天津地名的歷史演進[J].中國地名,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