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緣溪行,武陵人以捕魚為業……
這是高中課本裡的一篇文言文。讀來朗朗上口的文言,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之手。
讀過的都知道,陶淵明用藝術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剝削。自食其力,人人怡然自樂的社會。
也可以說是作者或廣大勞動者的一種願景。這是課本裡教給我們的知識,是「標準答案」。
其實除了上述說法以外,還有很多人持不同的觀點。
漁夫食言的爭議。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裡面的人,告訴不要和外面的人講。可農夫並沒有信守諾言。而是做好標記,並對外人談起。讓更多的人知道桃花源記的存在。有的人說,漁夫就是一個忘恩負義之輩。一個漁夫。饑寒交迫的來到桃花源。裡面的的好酒好肉的款待。只是讓你不要說出去,這樣一個小小的請求。都沒有滿足。漏了口舌之風。不應該原諒。
也有人說,漁人畢竟受盡過外面的苦難,想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也算是情有可原。漁人的做法,更符合平民百姓的做法。況且在當時的社會,百姓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不然陶淵明也不會有這樣的想像。去營造一個美好的桃花源。
文中官僚的看法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絕大多數人,都不願相信相信漁人所說。和現在的我們一樣,強調著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說法。儘管文中沒有描述,我們也應該能夠想像。漁人的所見所聞。就是無稽之談。在沒人願意相信的時候,漁人只能自說自話。因為他自己真的堅信。自己真的找到了這樣的一個世外桃源。
只有劉子驥一人。願意相信。並欣然前往,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漁人很是高興。帶著劉子驥四處尋覓桃花源的入口。找了很久很久,直到劉子毅去世。也沒能找到,自己曾去過的那片桃花源,劉子驥臨終前,大概會覺得漁人騙了自己罷。
你自己的抉擇
可能劉子驥病終以後,漁人也會懷疑自己。自己究竟是去過這片世外聖地,還是做了一場黃粱夢呢?
生於現代的我們,都知道這只是一篇虛構出來的文藝作品,並沒有實際的桃花源。我們的認知告訴我們,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不值得去爭議,也不值得去探索。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當我們當漁人面對桃花源的告誡時,你會如何抉擇?是做一個信守承諾的人?還是做一個能讓自己獲得好生活但食言的人?
當別人說了一件似有似無的事情時?你是應該選擇相信呢?還是不相信呢?這裡最實際的例子就是投資。當一個合伙人介紹了一個尚未成型的項目,一件還未完成的事。劉子驥未尋到桃花源,現實中的我們做的事情也會失敗。這樣艱難的決定,該如何抉擇?
還有漁人的苦惱。當沒有人相信你說的話時。你是否應該堅持自己的態度。繼續相信自己。面對別人的質疑和嘲諷,又該如何決斷?
其實,這看似艱難的抉擇背後。都藏著你自己的影子。不管如何選擇,都是你自己的決定,就算是失敗,痛苦。無人理解。你堅持或是放棄。都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擁有自己的選擇權。本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這樣看來
桃花源其實哪也不在,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那麼你的桃花源呢?
原創不易,點讚關注不迷路。尋歡 尋愛 尋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