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it go, let itgo.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2013年迪士尼推出的一部《冰雪奇緣》(Frozen),不僅讓大家認識了不同於以往迪士尼公主形象的艾莎(Elsa),還憑藉12.9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截止到2019年6月18日)成績在全球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14位。
6年後,《冰雪奇緣2》(FrozenII)在粉絲的翹首期待下回歸。雖然不斷有觀眾吐槽它的劇情,但這似乎對票房成績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根據票房數據網站BoxOffice Mojo公布的最新信息,11月25日《冰雪奇緣2》當日票房收入約為1277萬美元;截至上周末(11月24日),票房收入已超過1.3億美元。
從1937年首次推出白雪公主動畫形象開始,公主不僅成為了迪士尼的一張名片,也為迪士尼帶來了不菲的收入。那麼迪士尼是如何把旗下的公主變成一門生意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跟隨價值觀變化,迎合女孩的公主夢
每個小女孩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迪士尼公主的美麗可愛、善良純真,承載了女孩們的太多幻想。這些公主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女孩們提供了實現公主夢的機會。如果你在周末走進電影院觀看《冰雪奇緣2》,一定會看到不少身著藍色禮服裙的「艾莎」。
從1937年首位公主誕生以來,迄今為止經由迪士尼蓋章認證的官方公主共有14位,她們分別是: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1937年
仙蒂公主-- 《灰姑娘》,1950年
愛洛公主-- 《睡美人》,1959年
愛麗兒公主-- 《小美人魚》,1989年
貝兒公主-- 《美女與野獸》,1991年
茉莉公主-- 《阿拉丁》,1992年
寶嘉康蒂公主-- 《風中奇緣》,1995年
花木蘭-- 《花木蘭》,1998年
蒂安娜公主-- 《公主和青蛙》,2009年
樂佩公主-- 《魔發奇緣》,2010年
梅莉達公主-- 《勇敢傳說》,2012年
艾莎、安娜公主-- 《冰雪奇緣》,2013年
莫阿娜公主-- 《海洋奇緣》,2016年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公主的形象並非一成不變。初期公主(白雪公主、仙蒂公主等)溫柔甜美,但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一切只能依靠外人的幫助;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迪士尼公主的女性意識開始萌發。從愛麗兒公主到花木蘭,這些公主較上一代公主更加獨立、堅強、勇敢;進入21世紀,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價值觀讓迪士尼公主們變得更具有反叛精神。她們敢愛敢恨、勇於追求自我價值、樂於冒險的品質,讓包括蒂安娜在內的數位公主以完全顛覆傳統的形象示人,反映出當下女性對獨立和自由的追求。
迪士尼根據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轉變對公主形象不斷進行調整,有利於觀眾對這些公主的故事產生共鳴,讓公主和觀眾建立起密切的聯繫。
深挖衍生品業務這個大寶藏
以《冰雪奇緣》為例。2013年上映的《冰雪奇緣》全球票房總收入約為13億美元。但藉助這部動畫電影強大的IP效應,迪士尼每年都能從《冰雪奇緣》的衍生品業務中獲取10億美元左右的收入。迪士尼衍生品業務能有今天的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感謝Andy Mooney。
Mooney於1999年加入迪士尼,供職於迪士尼消費產品部。在此之前,他的頭銜是耐克全球服飾業務主管兼首席營銷官。
加入迪士尼不久,Mooney去看了一場迪士尼冰上秀。在冰上秀現場,他注意到參加表演的女孩們只是被打扮成了普通公主的模樣,而不是迪士尼公主。他想,「她們的形象根本算不上是迪士尼的產品。」
於是不久之後,在沒有進行小組測試和大規模營銷推廣的情況下,迪士尼公主特許經營業務正式啟動了。一個曾被忽視的「金礦」就這樣被挖掘出來了。2001年,迪士尼消費產品部的銷售額為3億美元。到了2012年,迪士尼公主系列在全球的銷售額高達30億美元,成為了最暢銷娛樂產品的第一品牌。
迪士尼衍生品的業務模式不外乎全球授權、出版以及迪士尼公主連鎖店零售。模式雖然簡單,但玩法十分多樣。就拿全球授權來說,迪士尼公主系列產品簡直涵蓋了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美妝零售商絲芙蘭合作推出迪士尼公主限量版彩妝;和MAC合作推出四大惡女系列彩妝;開發創造了眾多迪士尼公主形象的玩具;和包括JimmyChoo在內的眾多鞋品牌聯名推出灰姑娘的水晶鞋;授權食品製造商使用迪士尼公主的形象……除了彩妝、珠寶、食品和服飾,迪士尼公主的形象還會出現在文具、電子產品和家居用品上。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迪士尼做不到。
從內容輸出到衍生產品開發,迪士尼公主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這個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瞄準了消費者的錢包,令人無處躲閃。你是否也中過迪士尼的招?我們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