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曾稱拾翠洲,因為是珠江衝積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湧,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裡。 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為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在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後淪為英、法租界。
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足跡,沙面已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沙面島上歐陸風情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已被開發成國家5A級景區,是廣州著名的旅遊區、風景區和休閒勝地。
清道光年間,這裡設有炮臺,第一、二次鴉片戰爭,這裡留下了抗外禦侮的光輝業績,1963年9月7日沙面進行基建時,還挖出了兩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廣州城防炮,一門是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在佛山鑄造,重六千斤。這兩門炮至今仍然陳列在沙面面對白鵝潭的岸邊。它將作為廣州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見證,永垂於後世。
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湧,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有大小街巷八條,面積0.3平方公裡。沙面原名"拾翠洲",在一八五九年以前原是與六二三路相連的一塊沙洲。這裡曾是漁民小艇聚居之地。沙面島上綠化較好,有古樹150多株,空氣清新,環境衛生甚佳,可以稱得上是廣州的世外桃源。
位於沙面大街與沙面四街交界的東北轉角處。建築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東南部與西南部作削角處理。下段的出入口採用西方灰白色花崗石古典山花門,山花門上方勾出放射狀飾線。為了左右對稱,有3個窗也做成山花門狀。其他長萬形窗上部都開大圓窗。牆角是灰白色花崗石,窗間牆用仿花崗石的水刷石護面,並勾出橫線條仿古典疊砌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