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的起源,我們古代神話故事裡說得最多的就是女媧造人,關於女媧的故事可不少,女媧造人之後還有補天,她遺落的補天石又成為了《紅樓夢》中的賈寶玉。
相傳天還是好好的,女媧獨立於世太過寂寞,於是她便在正月的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豬,初四創造了羊,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而在初七這天,女媧在河邊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小泥人,人就是這樣誕生的。
聖經裡上帝製造了男人,又取了男人的肋骨製造了女人,儘管是神話故事,但對這種性別差異實在是喜歡不起來。
瑪雅神話裡,他們的造物者也是用泥土造了人,可泥人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遇雨就融化。第二次就換成了木頭,可木頭人僵硬不說,除了怕水還怕火。最後取了玉米糰做成人形,再將蛇血注入成為人的骨血,至此,才有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來。後來,在他們的神話故事裡,還有玉米神族和玉米神。
所以,中美洲印第安土著人的第一個代號就叫玉米人,就像咱們中國人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即便到了現在,墨西哥人最重要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玉米,也還是這麼叫自己。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哥倫布在航海途中發現了它,將它帶回了西班牙。它的原名叫玉蜀黍,現在看來真的很萌。那麼,玉米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呢?
明朝的《鞏縣誌》是最早記載的,書中將玉米成為「玉麥」,在後來的《平涼府志》中玉米又叫做「番麥」和「西天麥」,看到這「番」字,就立刻明白是舶來物了吧。「番麥」這個叫法現今閩南語也還是這麼叫,後來才慢慢叫成玉米。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玉米是皇家進貢的美食,未曾普及種植起來。二十世紀初,玉米的種植量才開始慢慢的拓寬,新中國成立之後,玉米才被大量推廣和種植。到了現在,玉米已經遍地開花,除了吃掰下來的玉米,它還被做成玉米面、玉米油、玉米酒、玉米澱粉等等。
哆啦A夢最愛吃的銅鑼燒也可以用玉米面來做哦,而且成功率很高。可以只用麵粉或玉米面,也可以單選其一,再準備雞蛋、泡打粉、牛奶、白砂糖和紅豆沙。把雞蛋的蛋液和蛋黃分開,蛋液和白砂糖混合後打發至變白,玉米面和牛奶、蛋黃、少量泡打粉混合調勻,將打發的蛋液倒入調勻的玉米面再次混合。
做到這裡已經完成了大半,取平底鍋,用植物油均勻擦拭鍋內。小火,用勺子取一勺玉米糊垂直倒入鍋內形成一個圓形,加熱至表面出現小洞的時候即可翻面。玉米餅煎好以後,在中間包上紅豆沙就完成銅鑼燒啦~如果有其他喜歡的餡,也可以自己換口味,比如抹茶味豆沙。
銅鑼燒算是比較簡單的做法,味道香甜,是適合在早晨或下午茶的甜點。玉米的吃法還有很多,比如烤玉米,肯德基的烤玉米是一種烤法,偏奶香味,但農家烤玉米更香更好吃。在家裡不方便烤玉米,可以做玉米烙,方便簡單,跟土豆絲餅一樣是我喜歡的。
玉米煮熟剝粒,跟澱粉混合,起鍋熱少量油,將玉米均勻平鋪在鍋面上。等到凝結在一起了,就再倒入一些油,沒過玉米的量,炸至金黃即可。出鍋黃金香脆,周末小食或者和三兩朋友一起邊吃邊看個電影,配上冰闊樂,巴適!
記得小時候過年,走街串巷家家都有瓜果和糖,裡面的玉米軟糖最為搶手,常常晚一步就沒有了。還有學校門口賣的玉米冰棒,面上一層玉米味的表皮,裡面的白色的奶香味。現在卻是很少吃玉米軟糖和玉米冰棍了,時下流行榨汁,水果榨汁,蔬菜也榨汁。我沒想到玉米也被榨了,但是真的很好喝,我很喜歡喝熱的玉米汁。
玉米汁和玉米濃湯又是不一樣的味道,玉米汁清爽順滑,香氣自然,玉米濃湯濃稠黏滑,除了玉米本身的想起,還有其他輔料的混合香味。
玉米煲湯和炒來吃也是不錯的,燉排骨的時候丟兩節玉米進鍋,味道立刻跟清燉的不一樣了。餐廳裡炒玉米也是常見的,有的地方會在炒飯裡放入火腿丁和玉米粒,也是極好吃的。家裡煮飯的時候,在大米裡面混合些玉米粒,也是別有一番味道。
說到玉米做成的美食,必然是繞不過墨西哥美食的,這些年墨西哥美食也在國內風靡起來。墨西哥有名的美食塔可(Taco),外面脆脆的就是玉米面做成的,裡面的餡十分豐富,可以做雞肉餡、牛肉餡、豬肉餡,甚至是牛排餡。塔可的特色還在於它的醬料和辣椒,口味偏甜辣,如果吃不了辣椒的就不要輕易挑戰了,辣度恐怕等同於四川、湖南和貴州。
玉米薄片也十分出名,脆脆的像薯片一樣,味道更單純。我們平時在超市裡買到的薯片已經被加工得失去了食物的本味,玉米薄片則不會,現做現吃,可口得很。可以直接就這麼吃,也可以將塔可裡的餡料混合在一起,還可以做成玉米片沙拉。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各大洲沒有不種植玉米的地方,吃法也多種多樣。墨西哥人還將玉米種出了五彩的,咱們國家雲南甜玉米是比較出名的,模樣好看又甜,就是煮好不立刻吃很快就蔫了。糯玉米雖然沒那麼甜卻相比硬朗些,非常適合烤來吃,深受老百姓喜愛。你喜歡怎麼吃玉米,或者有什麼好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