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吉林省白山市連續下了兩場不大不小的雪,天氣預報說溫度已經降到零下十攝氏度以下,但在八道江區二道溝村,幾天來,幾個農民竟顧不上刺骨的寒冷,從早晨一直在河道裡折騰到了傍晚。
村民:「抓蛤蟆。」
他們所說的蛤蟆其實就是林蛙,因為每公斤這樣的林蛙在市場上賣到了260元以上,所以攪得人們在大冬天兒都不得安生,即將進入冬眠的林蛙要回到河裡過冬,正好被逮個正著。
記者:「在哪兒呢?」
村民:「在這兒,抓到了,好,抓到了,快。這個4年的有,3年的也有。」
記者:「像你手裡拿的是幾年的?」
村民:「這是4年的,可以賣了。一個能賣七八塊錢。」
記者:「這一天能抓多少?」
村民:「一天能抓三四十斤吧。」
那些人都是這個叫王彥臣的人請來幫忙抓捕林蛙的,在林蛙收穫的掃尾階段還能夠有這麼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王彥臣心裡其實正偷著樂呢。
養殖戶 王彥臣:「林蛙不愁賣,有多少能銷出多少,還不欠錢,來買的,都是幾乎是都帶現錢,也不拖欠。」
記者:「一年能收入多少錢。」
王彥臣:「一年將近20萬元錢吧。」
王彥臣是白馬浪溝裡的林蛙養殖大戶,搞了8年林蛙,直到這一兩年效益才一個勁兒猛竄,這要在前兩年,王彥臣做夢都夢不到這等好事。
中國林蛙是集藥用、食用、保健於一體的珍貴蛙種,雌林蛙的輸卵管制成的林蛙油是名貴的中藥材,具有補腎益精、潤肺養陰的功效,2002年以前,八道江區一些農戶隨便捕捉林蛙,幼蛙的成活率及成蛙的回捕率都很低。王彥臣也和很多的村民一樣,為了賺錢,大蛙小蛙一塊兒抓,小的自己吃掉,大的取林蛙油賣錢。
王彥臣:「誰都會抓,繁殖不起來,大小都可以抓, 都吃了,抓的不讓它生長,它就抓出來了,產油率就低,小的就沒有油,賣不上價錢。」
二道溝村養殖戶 王祥:「誰都去抓,抓完以後不管了,生長那麼一點就跑到山上去了。」
因為野生林蛙的回捕率很低,大多又由一些小商販組織販賣到外地加工,相互壓價,造成資源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低。
板石鎮林蛙養殖戶 孔繁玉:「那時候1.5元錢,這個大蛤蟆還不太好賣。」
王祥:「沒有孵化池,叫人家抓走,撈走了,野生的越來越少,林蛙的繁殖能力還沒有了。」
因為主要靠捕捉野生林蛙,再加上受氣候等條件影響,搞林蛙加工的很少。今年33歲的燕洪財是白山市一家林蛙油加工的老闆,前幾年幾乎沒有生意可做,因為原來零星收購到的林蛙大小不一,數量也少,他根本就沒怎麼賺到錢。
燕洪財:「以前是野生放養嗎,抓回來的蛤蟆特別小,多大都抓老百姓,扒的油就這麼點,二點年的掛油它就抓出來了,就晾曬了,然後他不會晾曬,他整屋裡頭一扔就完事了,色澤也不好。」
更有甚者,還有一些人拿癩蛤蟆油和青蛙油以假亂真,鍛鍊得燕洪財本人都火眼金睛了。
燕洪財:「蟾蜍油吧,也是充當這個林蛙油賣,但是它色就發白,不透明,味苦,咱這個味不苦,有點微腥的味,咱這個有點透明,琥珀色,它那個發白,或者是青蛙油發黃,咱這個紋條是蝶型的,它那個是圈型的,然後發泡出來,那個是像雞腸似的,咱這個像雪花似的。」
為了保護生態和植被。2002年,八道江區政府通過山林管護承包、溝系拍賣的方式,對100多條溝全部實行封溝養蛙,不允許沒有承包權的人肆意捕捉林蛙,禁止承包戶毀滅性抓捕林蛙。二道溝村的董希軍,剛開始承包的時候,自己投放買一些林蛙卵扔到河道邊的水池裡任其自由生長聽天由命,連當年5千元的承包管理費都交不起。
董希軍:「以前的話,就是把這個蝌蚪,扔到水池裡,扔出去就不管了,就是天然成長,你長几個,活幾個完事了,這水平就是不行。」
這樣管護林蛙的方式非常被動,每年林蛙的回捕率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讓很多林蛙戶很頭疼。2003年,有關部門的指導下,董希軍和眾多的林蛙戶一樣建起了孵化池,給孵化池定期消毒。
董希軍:「因為我們的孵化程度的高,它們吃飼料,打了藥以後,吃了藥以後,蛤蟆健康。」
董希軍按要求在孵化池中投飼料餵蝌蚪20萬個,等到蝌蚪長成幼蛙才會放回到山林裡去,吃飼料的幼蛙更健壯,面對天敵跑得更快,和原來把林蛙卵扔到河道裡相比,成活率提高很多倍。2005年秋天,董希軍發現和原來相比,林蛙回捕率高了百分之二三十。
董希軍:「假如咱們以前發展1000個林蛙,它能回來百把十個,我們這樣放了1000個,能來300、200了,達到這個水平了。」
王彥臣:「它因為體力壯呀,跑的比較快,咱們自然繁殖的,長的能有這麼大,咱要是說餵精飼料餵的,能長這麼長,大它一倍還多。」
因為在中國林蛙蝌蚪孵化期間,通過人工收集蛙卵、建立標準原生態孵化池餵養飼料的方式輔助提高了林蛙蝌蚪的成活率,幼蛙身體更加健康,林蛙的返捕率也逐年提高,產量的提高並沒有使林蛙的銷售價格下降,反倒年年看漲。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白山市每年餐桌的林蛙消費量就在50噸左右。
記者:「像這樣一個大約賣多少錢?」
樊喜福:「這個現在來說得10來元,這個小的也就是六七毛錢。」
記者:「為什麼會差別這麼大?」
樊喜福:「它這個公的,就是能當菜吃,啥作用沒有,這個母的,現在貴在它肚裡這個油,林蛙油,它這個油值錢,就這個油值錢,你要是把油扒出來,這個蛤蟆也就不值錢了。」
養殖戶 王祥:「 最早的時候,也就是林蛙1元多錢一個,現在大的達到10多元錢一個,這個效益上來了。沒有銷售的,沒有市場也沒有價格。」
林蛙除了上餐桌被消費一部分外,多數被用作取林蛙油作為營養保健品銷售出去。像燕洪財這樣規模加工銷售林蛙油人到現在白山有30多個,雖然林蛙的收購價格逐年攀升,但是他們加工的林蛙油也是水漲船高,一公斤甚至賣到了5千多元。
燕洪財:「大家養包了一條溝,不讓別人抓,就自己抓,自己抓呢,他抓的是成年蛙,抓四年到五年的蛙,所以把這個油抓出來就是大,扒這個油質量好,像這麼大的。」 記者:「比較大。」燕洪財:「它不是大兩倍,甚至達到三倍,四倍,質量就提高這麼多。銷售量非常大,主要是南方市場、沿海。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地方。一年能賣兩噸左右。」
2006年,白山市八道江區林蛙年回捕量在3千萬隻左右,養蛙純利潤3000多萬元。在農戶賺錢的同時,一些林蛙油深加工企業也受益不淺。
企業質量部門經理 王暉:「它養的這個林蛙比較純正,生產出成品油也能保證我們產品的出油率,出粉率,我們的出粉率,由原來的40%的提高到60%,每市斤林蛙油成本降低800元。 」
編導:段旭東 攝像:顏志宏
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區區委宣傳部 王軍富 協助拍攝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