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北京故宮,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也是世界三大宮殿之一。
如果你去北京旅遊,相信故宮一定是你的首先之地,人山人海是故宮的常態。如此受歡迎的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卻因為缺錢,開啟了各種商業開掛模式,那麼我們不禁要計算,2019年故宮博物院接待觀眾,數量突破1900萬人次,按照基礎票60元每人計算,累計收入近12億元。
如此龐大的數目,難道不夠支付修繕故宮的修繕費用嗎,為什麼故宮還一直缺錢呢。
首先故宮是一個差額撥款單位,故宮作為盈利立機構,所有的門票收入一分錢也不能留,需要悉數上交國庫。
作為一個差額撥款單位,國家僅能撥給故宮部分運營資金,缺多少錢故宮要麼募捐要麼自己賺,所以門票費用不能被故宮收入囊中,甚至故宮自己的開銷,除了國家分給的一部分,主要還靠故宮自己想辦法。
其次是故宮龐大的修繕開支,故宮文物的修繕工作,遠比我們想像的困難,故宮所展示出來的文物,還不及庫存的1%,也就是說,故宮待修繕的文物不僅數目龐大,工程耗資也相當巨大。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遊客的服務問題,單館長如是說,我們要做1600多把椅子,我要把1750個井蓋做平,我們要把自動講解器不斷的提升,特別是面對同學的教育活動,全是免費的,這些用什麼錢,我們是用我們的營銷收入投入到我們的事業發展中,這就是我的答案。
不過近些年,故宮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的商業途徑,實現了財務增收,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故宮出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日用品、文具用品,還要各色的飾品和化妝品。
除了文創產品,故宮還開發了其他盈利模式,比如今年春節期間,故宮角樓餐廳推出的年夜飯,計劃從小年夜供應,當綜藝實物從每桌按照10人標準設置,定價6688元,有不少網友質疑這頓飯的價格是否過高。
所以有著600年歷史的故宮,他所承載的文化是不可複製的,有鑑於此,每一次以故宮文化為基礎的進行商業開發,都需要考慮到故宮品牌的形象與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