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六十載風雨兼程,一甲子杏林春暖。60年,對於浩瀚的歷史長河而言,或許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對於有著158年歷史的煙臺山醫院而言,這足以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年是煙臺山醫院骨科發展的第60年。60年來,煙臺山醫院骨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強到優;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合作,在給煙臺人民帶來更好的診療服務的同時也帶動全市骨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煙臺山醫院院長張樹棟致辭
傳承發展:不斷提升診療技術
1956年到1957年期間,那時的煙臺山醫院還叫煙臺市市立第二醫院,時任醫院副院長的鄒時習開始做脊柱結核等骨科手術。為了更好地開展骨科工作,1958年醫院從外院調入了兩名中醫正骨醫師孫德秀、王樂卿,醫院外科新開了一個門診——骨科門診。當時的老煙臺人能從字面上猜出這個門診是幹啥的,但對於這個門診所開設的意義,未必了解。「門診雖小,但『輩分』不低,當時在全省我們是最早成立骨科門診的地區級醫院之一。」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骨科原主任曲曰池回憶起門診開設之初的情況時說。剛剛開設骨科門診的時候,醫院尚無專門的骨科病房,到了1962年4月,骨科病房從外科獨立出來,張廣通任科主任,大夫是楊春榮和曲曰池。「那個時候,骨科醫生增加到了5位,床位7張,承擔起了煙臺地區範圍內各種骨及關節結核、小兒麻痺後遺症和常見骨折的診療工作,我們醫院的骨科也從此開始一點點地發展起來。」煙臺山醫院原院長張廣通說。
上世紀70年代,煙臺山醫院在膠東地區率先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到了上世紀70年代,醫院的骨科醫生增加到8名,床位30張;到了80年代,醫院的骨科醫生增加到16名,床位90張;進入90年代末,煙臺山醫院骨科細分出創傷骨科、脊柱外科、骨關節疾病科、手外科、骨腫瘤科、小兒骨科、運動醫學等多個亞專業學科,骨科整體實力持續增強。在此期間,煙臺山醫院也培養了一大批骨科專家,鄒時習、張廣通、曲曰池、曹亨桂、蔣曰生、孫明、張樹棟、劉雲鵬、沈炳華、常黎明……他們薪火相傳,讓醫院骨科不斷發展壯大,也給煙臺人民帶來了越來越好的診療技術。
六十年風雨徵程,骨科人未曾止步。現如今,煙臺山醫院骨科建有國內首家慢病研究所和骨科研究所。骨科開設有創傷、脊柱、關節、手外、骨腫瘤、小兒骨、運動醫學、足踝外科、綜合骨科、骨病與慢病科等8個專業12個病區,專業劃分與國際接軌。目前擁有床位430張,醫生143人,年手術量 14000餘臺。在規模、學科建設、技術水平、科研教學能力等各方面,均居於區域內領先位置。1997年被評為山東省首批「A」級特色專科,2013年被評為山東省臨床重點專科,是煙臺市骨科質控中心。「2017年,煙臺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啟動市級醫學中心建設,精心布局十大醫學中心,這其中就包括由我們主導建設的瞄準國內先進,立足國內一流的煙臺市骨科醫學中心。」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院長張樹棟表示。
創新引領:科研水平穩居全市首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60年來,煙臺山醫院骨科人未曾停止過探尋真理、追求創新的步伐。1962年,骨科成立伊始,第一代骨科人就自己動手建造了解剖室,術前做解剖實驗,以確保每臺手術都能一次性成功;次年就開展了經胸腔胸椎結核病灶清除術;在上世紀60年代,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原院長張廣通和他的團隊在全市率先開展斷掌、斷指再植術,到了1977年,又研製出了人工塑料假體,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煙臺山醫院骨科人創新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1997年在全省率先開展進口髖(膝)關節置換返修術;次年在全省率先開展肩關節置換術;199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膝關節活動平臺置換術。
進入新世紀,煙臺山醫院骨科在創新方面的成績碩果纍纍。2004年,煙臺山醫院開展了全市首例陳舊性寰樞椎脫位手術;2005年開展了全市首例跟骨再造術;2006年開展了全市首例人工椎間盤置換術;2007年,醫院使用計算機輔助導航開展髖、膝關節置換手術,使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精準性達到了新的高度,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質量與使用壽命上了「保險」。
新時代,新技術,新作為。智能、微創、精準、快速康復是骨科機器人的代名詞,2016年7月28日,它在煙臺山醫院「首秀」,完美地完成了全省首臺骨科機器人手術。到目前,煙臺山醫院共完成骨科機器人手術400多臺,手術量位居全國第二。其中,世界首臺骨科機器人股骨頭壞死減壓植骨術、小兒股骨頸骨折內固定手術、骨科機器人In-Fix治療骨盆骨折手術和國內首臺骨科機器人脛骨髁間隆突骨折手術均在此完成。去年5月,煙臺山醫院獲批創建「國家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入圍的地市級醫院擔起了國家級任務。同年,醫院還拿到了全市醫療衛生界的首個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多適應證骨科手術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核心部件研究」。
不僅團隊主導技科技新,個人也在尋求技術突破。以COA國際學術大會為例,2015年、2016年、2018年,煙臺山醫院的青年醫生趙宇馳、嶽俊伊、曲文慶三位青年醫師在優秀論文評比中分獲二等獎或三等獎,煙臺山醫院也是山東省內獲此殊榮的唯一一家醫院。「近年來,我院骨科的科研能力持續增強。近10年,科研課題立項54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7項,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發展計劃8項,煙臺市重點研發計劃35項。發表中華級論文56篇,SCI收錄45篇。醫院骨科的整體科研水平在全市同行業中穩居首位。」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科研科科長姜俊傑表示。
活動合影
合作共贏:多形式合作助推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11月8日,煙臺市骨科專科聯盟成立,全市29家醫院成為煙臺市骨科專科聯盟成員單位,作為骨科診療的龍頭單位,煙臺山醫院當選為聯盟理事長單位。聯盟將依託煙臺山醫院骨科技術資源,實現成員單位間的「共建、共享、共贏」,在醫、教、研各方面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建立基本服務、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形成覆蓋全市患者急、慢、疑、難、重症的骨科分級診療體系,讓百姓享受到高效優質的城鄉一體化骨科診療服務。
「我們醫院一直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針,在與兄弟醫院開展合作的同時,不斷引進國內外的新理念、新技術。」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院長張樹棟舉例說,1999年,經省政府批准,煙臺山醫院與香港大學合作成立「山東煙臺關節置換外科中心」,每年舉辦全國膝(髖)關節置換外科學習班,切實提高了骨科醫生的診療理念和技術水平;一次手術,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煙臺山醫院先後舉辦過七屆「希望未來,相約助殘」國際慈善公益活動,中外專家攜手為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貧困殘疾兒童完成了畸形矯治手術,讓這份人間大愛跨越國界,溫暖了你、我、他;始建於1860年的法國天主教施醫院是煙臺山醫院的前身。2009年,經中法兩國衛生部批准,增加「煙臺中法友誼醫院」為醫院的第二名稱,並與法國南特醫院教學集團結為友好醫院。2017年下半年,煙臺山醫院與法國南特醫院建立起國際間腫瘤會診中心,雙方將在人才培養、腫瘤多學科診療、腫瘤放療中心建設以及學術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讓煙臺百姓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世界領先的腫瘤診治服務。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張樹棟表示,「當前,煙臺山醫院骨科將以國家級重點學科為目標,將醫院骨科進一步做大、做強、做精,在『健康山東』建設的骨科領域走在前列,為全市人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在今後十年、二十年,另一個甲子,煙臺山醫院骨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薪火相傳,再續輝煌!」 記者 曹平 通訊員 秀玲 葉杏 守林 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