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一甲子:紀煙臺山醫院骨科發展60年

2020-12-20 煙臺大眾網

  編者按:六十載風雨兼程,一甲子杏林春暖。60年,對於浩瀚的歷史長河而言,或許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對於有著158年歷史的煙臺山醫院而言,這足以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年是煙臺山醫院骨科發展的第60年。60年來,煙臺山醫院骨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強到優;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合作,在給煙臺人民帶來更好的診療服務的同時也帶動全市骨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煙臺山醫院院長張樹棟致辭

  傳承發展:不斷提升診療技術

  1956年到1957年期間,那時的煙臺山醫院還叫煙臺市市立第二醫院,時任醫院副院長的鄒時習開始做脊柱結核等骨科手術。為了更好地開展骨科工作,1958年醫院從外院調入了兩名中醫正骨醫師孫德秀、王樂卿,醫院外科新開了一個門診——骨科門診。當時的老煙臺人能從字面上猜出這個門診是幹啥的,但對於這個門診所開設的意義,未必了解。「門診雖小,但『輩分』不低,當時在全省我們是最早成立骨科門診的地區級醫院之一。」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骨科原主任曲曰池回憶起門診開設之初的情況時說。剛剛開設骨科門診的時候,醫院尚無專門的骨科病房,到了1962年4月,骨科病房從外科獨立出來,張廣通任科主任,大夫是楊春榮和曲曰池。「那個時候,骨科醫生增加到了5位,床位7張,承擔起了煙臺地區範圍內各種骨及關節結核、小兒麻痺後遺症和常見骨折的診療工作,我們醫院的骨科也從此開始一點點地發展起來。」煙臺山醫院原院長張廣通說。

上世紀70年代,煙臺山醫院在膠東地區率先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到了上世紀70年代,醫院的骨科醫生增加到8名,床位30張;到了80年代,醫院的骨科醫生增加到16名,床位90張;進入90年代末,煙臺山醫院骨科細分出創傷骨科、脊柱外科、骨關節疾病科、手外科、骨腫瘤科、小兒骨科、運動醫學等多個亞專業學科,骨科整體實力持續增強。在此期間,煙臺山醫院也培養了一大批骨科專家,鄒時習、張廣通、曲曰池、曹亨桂、蔣曰生、孫明、張樹棟、劉雲鵬、沈炳華、常黎明……他們薪火相傳,讓醫院骨科不斷發展壯大,也給煙臺人民帶來了越來越好的診療技術。

  六十年風雨徵程,骨科人未曾止步。現如今,煙臺山醫院骨科建有國內首家慢病研究所和骨科研究所。骨科開設有創傷、脊柱、關節、手外、骨腫瘤、小兒骨、運動醫學、足踝外科、綜合骨科、骨病與慢病科等8個專業12個病區,專業劃分與國際接軌。目前擁有床位430張,醫生143人,年手術量 14000餘臺。在規模、學科建設、技術水平、科研教學能力等各方面,均居於區域內領先位置。1997年被評為山東省首批「A」級特色專科,2013年被評為山東省臨床重點專科,是煙臺市骨科質控中心。「2017年,煙臺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啟動市級醫學中心建設,精心布局十大醫學中心,這其中就包括由我們主導建設的瞄準國內先進,立足國內一流的煙臺市骨科醫學中心。」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院長張樹棟表示。

  創新引領:科研水平穩居全市首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60年來,煙臺山醫院骨科人未曾停止過探尋真理、追求創新的步伐。1962年,骨科成立伊始,第一代骨科人就自己動手建造了解剖室,術前做解剖實驗,以確保每臺手術都能一次性成功;次年就開展了經胸腔胸椎結核病灶清除術;在上世紀60年代,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原院長張廣通和他的團隊在全市率先開展斷掌、斷指再植術,到了1977年,又研製出了人工塑料假體,開展人工關節置換術。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煙臺山醫院骨科人創新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1997年在全省率先開展進口髖(膝)關節置換返修術;次年在全省率先開展肩關節置換術;199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膝關節活動平臺置換術。

  進入新世紀,煙臺山醫院骨科在創新方面的成績碩果纍纍。2004年,煙臺山醫院開展了全市首例陳舊性寰樞椎脫位手術;2005年開展了全市首例跟骨再造術;2006年開展了全市首例人工椎間盤置換術;2007年,醫院使用計算機輔助導航開展髖、膝關節置換手術,使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精準性達到了新的高度,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質量與使用壽命上了「保險」。

  新時代,新技術,新作為。智能、微創、精準、快速康復是骨科機器人的代名詞,2016年7月28日,它在煙臺山醫院「首秀」,完美地完成了全省首臺骨科機器人手術。到目前,煙臺山醫院共完成骨科機器人手術400多臺,手術量位居全國第二。其中,世界首臺骨科機器人股骨頭壞死減壓植骨術、小兒股骨頸骨折內固定手術、骨科機器人In-Fix治療骨盆骨折手術和國內首臺骨科機器人脛骨髁間隆突骨折手術均在此完成。去年5月,煙臺山醫院獲批創建「國家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入圍的地市級醫院擔起了國家級任務。同年,醫院還拿到了全市醫療衛生界的首個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多適應證骨科手術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核心部件研究」。

  不僅團隊主導技科技新,個人也在尋求技術突破。以COA國際學術大會為例,2015年、2016年、2018年,煙臺山醫院的青年醫生趙宇馳、嶽俊伊、曲文慶三位青年醫師在優秀論文評比中分獲二等獎或三等獎,煙臺山醫院也是山東省內獲此殊榮的唯一一家醫院。「近年來,我院骨科的科研能力持續增強。近10年,科研課題立項54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7項,山東省醫藥衛生科技發展計劃8項,煙臺市重點研發計劃35項。發表中華級論文56篇,SCI收錄45篇。醫院骨科的整體科研水平在全市同行業中穩居首位。」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科研科科長姜俊傑表示。

活動合影

  合作共贏:多形式合作助推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11月8日,煙臺市骨科專科聯盟成立,全市29家醫院成為煙臺市骨科專科聯盟成員單位,作為骨科診療的龍頭單位,煙臺山醫院當選為聯盟理事長單位。聯盟將依託煙臺山醫院骨科技術資源,實現成員單位間的「共建、共享、共贏」,在醫、教、研各方面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建立基本服務、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形成覆蓋全市患者急、慢、疑、難、重症的骨科分級診療體系,讓百姓享受到高效優質的城鄉一體化骨科診療服務。

  「我們醫院一直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針,在與兄弟醫院開展合作的同時,不斷引進國內外的新理念、新技術。」骨科專家、煙臺山醫院院長張樹棟舉例說,1999年,經省政府批准,煙臺山醫院與香港大學合作成立「山東煙臺關節置換外科中心」,每年舉辦全國膝(髖)關節置換外科學習班,切實提高了骨科醫生的診療理念和技術水平;一次手術,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煙臺山醫院先後舉辦過七屆「希望未來,相約助殘」國際慈善公益活動,中外專家攜手為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位貧困殘疾兒童完成了畸形矯治手術,讓這份人間大愛跨越國界,溫暖了你、我、他;始建於1860年的法國天主教施醫院是煙臺山醫院的前身。2009年,經中法兩國衛生部批准,增加「煙臺中法友誼醫院」為醫院的第二名稱,並與法國南特醫院教學集團結為友好醫院。2017年下半年,煙臺山醫院與法國南特醫院建立起國際間腫瘤會診中心,雙方將在人才培養、腫瘤多學科診療、腫瘤放療中心建設以及學術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讓煙臺百姓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世界領先的腫瘤診治服務。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張樹棟表示,「當前,煙臺山醫院骨科將以國家級重點學科為目標,將醫院骨科進一步做大、做強、做精,在『健康山東』建設的骨科領域走在前列,為全市人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在今後十年、二十年,另一個甲子,煙臺山醫院骨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薪火相傳,再續輝煌!」 記者 曹平 通訊員 秀玲 葉杏 守林 國傑

相關焦點

  • 2019醫院創新與發展日照論壇開幕 聚焦日照醫療發展
    齊魯網日照1月17日訊1月17日上午,2019醫院創新與發展日照論壇暨日照市中醫醫院建院6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嵐橋錦江隆重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教授等數十名國內外專家共聚日照,為日照市醫療發展建言獻策。記者了解到,始建於1959年的日照市中醫醫院,在歷史變遷中披荊斬棘,薪火相傳。60年來,日照市中醫醫院由小變大,由弱變強。
  • 日照人民醫院招引臺灣骨科專家 助力日照醫療發展
    中國臺灣網10月26日日照訊 10月23日—25日,臺灣著名骨科專家、亞太髖關節醫學會理事、臺灣地區骨科醫學會理事長、臺灣地區關節重建醫學會理事長、臺灣榮民總醫院業務院長陳天雄教授在日照市人民醫院進行了為期3天的工作訪問。
  • 縣醫院加入 骨科聯盟
    南方日報訊(記者/南小渭)近日,300餘名骨科患者在汕尾市陸河縣接受了省級醫學專家的義診,這意味著南醫三院(廣東省骨科醫院)骨科專科聯盟在陸河啟動服務
  • 朔州市山陰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骨科--青年團隊破解百姓就醫難...
    朔州市山陰縣醫療集團人民醫院骨科成立於1995年,25年的發展歷程,現擁有60張床位及16名青年醫護人員。在醫院領導的正確引領下、縣衛健委的大力支持下,該科室大力弘揚「精醫、敬業」的醫院精神,各項工作均取得較大成績。先後於2019年3月、7月被朔州市評為「朔州市臨床重點專科」「朔州市骨科聯盟理事長單位」,曾獲評青年文明號科室。
  • 三口骨科醫院新院試營業
    瀏陽市三口骨科醫院新院9月6日開始試營業。瀏陽市三口骨科醫院供圖瀏陽日報訊(記者張沁)歷經近兩年的建設與籌備,9月6日,瀏陽市三口骨科醫院新院進入試營業階段。據了解,瀏陽市三口骨科醫院新院預計總投資1.6億元,分兩期建設。現已投入使用的一期建築面積約12000平方米,規劃床位204張,先期開放床位101張。坐落在市兩型產業園的新院外觀簡約時尚,休閒花園、停車場、食堂、生活超市等配套功能齊全,全新配置醫療及病房設施,極大提升了就醫環境,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更好的體驗。
  • 陽光融和醫院第二屆骨科高峰論壇舉行
    為普及與提高骨科微創手術、規範骨科手術精準操作、推動骨盆、脊柱智能手術機器人化,陽光融和醫院12月12日召開「陽光融和醫院第二屆骨科高峰論壇—骨科手術機器人時代」,邀請骨科微創專家講座,重點傳授脊柱、骨盆微創手術
  • 2020年曲靖市骨科年會暨第十一屆骨科滇東論壇在曲靖舉行
    掌上曲靖訊(曲靖日報記者 嚴帥)12月19日至20日,2020年曲靖市骨科年會暨第十一屆滇東骨科論壇在曲靖舉行,來自省內外的骨科界大腕,向與會的骨科同仁獻上了一場學術盛宴。
  • 造訪正在建設中的田氏骨科博物館
    桓臺茂桐整骨醫院、淄博市起鳳骨科博物館成為非遺協會的理事單位,為桓臺非遺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盡心力,也更加體現了一位湖區人、一位醫者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       起鳳田氏骨科起源於清道光1846年,距今已170餘年,歷經七代,第七代傳承人田野,正在大學攻讀臨床醫學,家傳與現代醫學融合,代代薪火相傳。歷史上,百年田氏秉承傳統整骨技法和獨特的膏藥熬製工藝,以醫術精湛、扶貧濟弱、樂善好施、膏劑精煉、藥到病除而名揚四海。
  • 上海骨科醫院排名
    核心提示:上海骨科醫院排名。類風溼疾病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種疾病是任何人都有很大的可能性被患上,此病會嚴重的影響著大家的身心健康,為此大家對這一疾病一定要引起重視,患上此病及時去進行治療,避免此病給大家帶來的傷害,不過在治療的同時日常護理也是很重要的,那麼類風溼的日常護理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在山南市人民醫院骨科團隊的協助下,成功為一患者實施骨科關節...
    日前,安徽省第六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專家、阜陽市人民醫院骨科運動與關節鏡病區副主任馬煒,在山南市人民醫院骨科團隊的協助下,成功為一患者實施骨科關節鏡手術。此次手術的成功開展,一舉填補了山南市人民醫院在該項技術上的空白。
  • 2020年中國骨科植入性醫療器械行業及細分市場發展規模及趨勢預測
    預計2020年,我國椎體成形手術系統銷售收入約為16億元。行業發展機遇分析2019年12月,國家醫保局發布的第一批醫用耗材統一編碼名單,共計30332種耗材,其中骨科材料的數量最多,達18537種。從政策的發布和各省耗材試點情況看,骨科器械均為醫療器械行業改革中的重點關注類別,預計骨科植入性醫療器械市場的發展將日趨規範化。同時,隨著耗材「兩票制」的推開,2019年起,骨科植入性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開票方式逐漸發生變化,企業營業收入將呈現高於產品銷售的增速。
  • 天台縣人民醫院骨科人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的研究成果在《中華骨科...
    難受得不行的葉女士來到某醫院就診,醫生告訴她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這讓她倍感憂愁,因為她聽說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治不好的。自此,葉女士到處尋醫問藥,錢沒少花,卻始終不見效果,這3年來被腰腿痛日夜折磨,對生活慢慢變得非常絕望,精神也變得十分萎靡。
  • 天河區人民政府與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舉行共建廣東省骨科...
    啟用儀式現場  9月28日,天河區人民政府與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簡稱「南醫三院」)共建廣東省骨科研究院北側大樓移交啟用儀式在南醫三院外科樓二樓學術會議廳舉行。  南方醫科大學劉叔文副校長在致辭中對天河區全力支持廣東省骨科研究院的建設發展表示肯定,同時希望研究院堅持「以人為本、改革創新、醫研融合、開放協同、服務社會、引領發展」的理念,努力發揚龍頭優勢,充分整合各方資源,逐步建成適應科技創新規律、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一體化的高水平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積極貢獻。
  • 【文化地標】首批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文化地標出爐啦~第12站:骨科...
    2018年度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骨外科學排行榜,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連續第三年位居第一。2018年,骨科核定床位456張,設有修復重建(含斷肢病房)、創傷、關節、關節鏡、脊柱、骨腫瘤、小兒、足踝等8個專業12個亞學科。骨科現有醫師156人,其中正高27人,副高43人,全科95%人員擁有研究生學歷。
  • ...包頭市慈善總會、包頭市雲龍骨科醫院聯合舉行「健行天下—股...
    2020年6月24日,「健行天下」醫療救助項目慈善救助款發放儀式在雲龍骨科醫院舉行。會上,包頭市慈善總會聯合包頭雲龍骨科醫院為「健行天下」三期醫療救助項目幫助的第一批21名髖、膝關節置換患者發放手術補貼共計73000餘元。包頭市民政局劉麗萍局長、王麗萍調研員、市紅十字會於河副會長、昆都侖區人民政府李長茂副區長和昆都侖區民政局劉偉局長,以及固陽縣民政局馬崇高局長出席了儀式。
  • 展現骨科領軍醫院的創新實力——北京積水潭醫院再辦科技創新大賽
    這些獲獎項目充分展示了北京積水潭醫院近期具有轉化前景的科研成果,以及作為全國骨科領軍醫院的創新實力。 北京積水潭醫院2020年科技成果推介會同期舉行。北京積水潭醫院與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骨科手術機器人」成果轉化協議。協議包括專利轉讓、建立智慧骨科研究基金及共建聯合實驗室,總轉化額達到1.023億元。
  • 北部寬仁醫院再獲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授牌
    12月14日從重慶北部寬仁醫院獲悉,12月13日,重慶市醫學會社會醫療機構骨科分會首屆會議暨重慶市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研討會在重慶北部寬仁醫院順利召開。全國骨科界大咖、200餘位專家齊聚一堂,共話骨科領域的新研究、新技術、新理念。
  • 「聯合抑痛澤眾為安」 駐馬店魏道德骨科醫院舉辦論壇
    本報訊11月16日,由北京泰德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和駐馬店魏道德骨科醫院共同舉辦的「聯合抑痛澤眾為安」高峰論壇在駐馬店魏道德骨科醫院舉辦
  • 縣醫院骨科成功創建為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
    近日,筆者從市衛生健康委獲悉,縣人民醫院骨科成功創建為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該科室成立於2003年,是全縣骨科疾病預防、診治、教學、科研中心,2018年獲批重慶市臨床重點專科創建項目。科室設住院病區、門診病區2個單元,分創傷、手足、關節運動醫學、脊柱、創口護理5個亞專業組。
  • 中國VS 全球:骨科產業,初露崢嶸
    1921年,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西醫骨科專業組,開展骨折治療、畸形矯正、關節成形等手術,它的成立標誌著骨科在中國開始成為外科中的獨立分科。1928年,牛惠生(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所骨科醫院:上海骨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