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人民廣播電臺FM94.8
60萬永州車主的收聽選擇
日前,湖南省政府發出《關於批准江永縣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的通知》,同意批准江永縣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並予以公布。這是繼道縣、寧遠之後,永州第三個獲批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縣區。
解密江永歷史
江永自秦置縣,隋時為永陽縣。其後,建置幾經變遷,唐時易名永明縣。1956年3月,改永明縣為江永縣。江永縣歷史悠久,白雲山、黃竹山等遺址出土的文物和野生稻的發現顯示,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江永縣文物古蹟眾多,有歷代形成的古陵、廟、樓、閣、塔、碑、橋等文化古蹟100多處。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縣)文物保護單位65處,有不可移動文物19處。
解密江永古城
江永縣自古以來選址遵循古代風水學理念。武周天授二年(691)縣治設今瀟浦鎮圳景村附近,後遷至白塔腳村,又遷往瀟水南岸,最終遷至瀟水北岸。縣城歷經上千年歷史,選定現今所在城址,選址科學,城市布局合理。縣城城池沿河布置,體現了「依山就勢、高亢近水、負陰抱陽」的古代形勢風水學理念。
江永古城經歷史的演變和各代修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傳統空間格局。永明河從城南繞城而過,呈「金帶環抱」之形。它背倚鳳凰山,西南有層山嶺,正南有麒麟巖,東南有塔山,西北有白塔山,呈現「六山一水抱一城」的整體態勢,符合傳統城市選址的風水要求,並體現了一定的防禦功能。
江永古城經歷數代,古城格局傳承良好,從現江永古城肌理中仍能清晰地看到遺留的歷史痕跡。不同於永州古城及永州境內其他縣城的不規則城牆造型,江永古城邊界較為規則。江永古城邊界是今北為千家峒路、西和南為解放街、東為永明路,以四界道路為城牆基礎,四面修築城垣而形成周長360丈(約1200米)、牆高1丈3尺(約4.3米)、牆厚一丈(約3.3米),面積約150畝的較規則矩形古城郭。城的東、北、西三面有深5尺寬一丈的濠溝禦敵,南以瀟水作天險,形成四面環圍的塹壕和護城河,從而構築成了一個深溝高壘、易守難攻的古城防架構。
古城建築
老縣衙石碑
來源:紅網永州站、江永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