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大悲殿的影塵記憶

2020-12-10 旃檀佛藝

(1/70)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南端,五老峰山下,是廈門市最大的佛教叢林寺院,也是著名的景點之一。南普陀寺地勢坐北朝南,背依林木蔥鬱、奇石嶙峋、巖泉清冽、山峰挺拔秀麗的五老峰,南面大海,緊鄰廈門大學,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碧海南天與俊秀的山林之間。寺宇巍峨,梵音繚繞,佛教文化氣息濃厚,終日行人如流水,香客摩踵,是海內外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

(2/70)千年古剎南普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始建於唐末五代,初稱「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稱「無盡巖」。到了明代初年,斷臂和尚覺光得到早期遷徙鷺島陳氏旺族的捐助,在無盡巖下開坡闢地擴建寺宇,由此更名「無盡巖」為「普照寺」。覺光和尚在地方官紳與廣大信眾的捐資下,還為普照寺購置大量田租產業。因此,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普照寺已成為一座殿堂院舍完備,佛像法物齊全,住僧常達百餘眾,以及擁有田租作生活來源的大寺院。

然而到了清初,由於駐守廈門島的鄭成功東徵復臺,清兵進島,施行「遷界」,普照寺遂被夷為廢墟。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候施琅平定臺灣後駐鎮廈門,才捐資修復普照寺院宇舊觀,又特增建大悲閣供奉觀音菩薩,據《華嚴經》載:「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故更名「普照寺」為「南普陀寺」,並沿用至今。此後數百年來,經歷代住持如淵、景峰、省己、喜參諸和尚多次重修擴建,至民國初年,南普陀寺已建成為三殿七堂俱全的禪寺格局,並為近代閩南最具規模的名剎。

(3/70)清同治年間的南普陀寺地圖,寺廟前有御碑亭,放生池尚未開挖,前方是演武場,有演武亭。外圍是連著鎮北關和炮臺的白城。所謂白城就是白色的城牆。

(4/70)民國時期1932年繪製的南普陀寺地圖,已形成三殿七堂的格局。此時的廈門剛經歷大規模市政建設,南普陀寺的外圍也開闢了新馬路。

(5/70)今天的南普陀寺衛星地圖,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已經成為馳名中外的名剎。下面這些照片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由不同時代的不同攝影師拍攝。

(6/70)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以前的南普陀寺離城區有多遠?當時廈門城在今天的新華路市公安局位置,距離南普陀寺大約四公裡,要穿過外清山、鎮南關亂葬崗、巡司頂,然後翻過蜂巢山才到達南普陀寺。圖為1900年代從麒麟山拍攝鎮南關亂葬崗間的小路,通過這條路延伸至遠方的蜂巢山,直至南普陀寺。

(7/70)著名攝影家聖朱利安·愛德華茲(Edwards.St.Julian)於1870年代拍攝的南普陀寺全景。從畫面可見,寺廟周邊是星羅密布的墳墓,埋葬了許多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陣亡士兵。

(8/70)從演武場眺望南普陀寺,最前面的四個亭子是御碑亭,其次是前殿,最後一排的中間是大悲殿,左右兩棟為鐘樓和鼓樓。

(9/70)從南普陀寺的南側拍攝,寺廟內種植了許多參天大樹,與周邊的貧瘠形成強烈的衝擊,也因此說明了寺廟的地位和悠久的歷史。

(10/70)這是早期的南普陀寺正門,由於寺院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門前像個小集市,許多商販在擺攤,賣烤紅薯、面線和香紙及祭祀用品居多。當時的南普陀寺格局和今天不同,從前殿(左)進入後即是大悲殿,前殿的外面是御碑亭(右)。

(11/70)南普陀寺前殿的正面照,從御碑亭拍攝,背後是五老峰,這座殿於民國年間被拆除重建。

(12/70)前殿大門口,可見一尊彌勒佛,兩邊為四大天王。

(13/70)御碑亭內的御碑,每塊碑均以石龜為座,每座亭內兩座,共8座,是乾隆五十三年的御製平臺記功碑,刻有漢、滿文字,記錄了當時清朝派兵鎮壓臺灣農民起義軍莊大田、林爽文的記事。

(14/70)前殿的兩側,各有兩尊護法神,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每尊有一人多高,為閩南漆線雕工藝。

(15/70)殿後,背對著彌勒佛的是韋馱菩薩,頭戴金盔、身裹甲冑,右手覆掌降魔金鋼杵,威風凜凜地注視著大雄寶殿,為大殿護法。1908年美艦隊士兵在此留影,右側的一位士兵則是大清的新軍。

(16/70)穿過前殿,就是一個院子,盡頭是當時出鏡率最高的大悲殿,共22級臺階,內供奉觀音菩薩。

(17/70)大悲殿是清代南普陀寺最重要的部分,其造型精美獨特,雄偉宏麗,建造時沒有使用一根鐵釘。當時,來廈門的人必去大悲殿留影。

(18/70)大悲殿的八根龍柱,又稱「蟠龍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龍,所以盤繞在柱子上。 不但可以壯觀瞻,龍身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

(19/70)大悲殿為南普陀寺的主殿,為清代施琅所建,內供奉觀世音菩薩,兩邊有護法。

(20/70)1908年美國大白艦隊某炮艦艦長從南洋請來的玉佛坐像,贈送給南普陀寺,敬奉在大悲殿供養。

(21/70)清代的最佳留影場所,可以同時容納上百人。圖為1900年代,德國水兵在大悲殿留影。

(22/70)1908年美國大白艦隊訪問中國,清政府選址廈門演武場設宴接待。圖為貝勒爺毓朗和美國領事及美艦隊官兵在大悲殿的珍貴留影。

(23/70)從鐘樓拍攝大悲殿,一群德國水兵正在殿前留影。當時的大悲殿為南普陀寺的主殿,它獨一無二的造型贏得了洋人的青睞,也讓大悲殿透過洋人的鏡頭,製作成明信片、照片流向世界各地。

(24/70)從鼓樓拍攝大悲殿,鼓樓和鐘樓相對稱,在位於大悲殿的前方兩側。

(25/70)這兩張是清代不同時期的大悲殿,能看出它的不同之處嗎?

(26/70)這張為1885年以前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牌匾上寫著「法雨頻施」。

(27/70)1885年後的大悲殿,牌匾字更改為「鷺嶼靈區」。

(28/70)再來看看1885年前大悲殿屋頂的瓷雕剪粘,中央是一座寶塔。

(29/70)1885年後,屋頂的瓷雕剪粘發生了很大變化,寶塔消失了。

(30/70)1908年,美國大白艦隊訪問廈門,清政府不惜重金在演武場上搭建彩樓安裝電燈,還把南普陀寺修葺一新,在御碑亭外修了一道白牆,大悲殿也進行了修葺。

(31/70)1908年,美艦士兵參觀正在修葺的南普陀寺前殿。

(32/70)1908年,為了迎接美艦,清政府還特地新建了放生池,不遠處是演武場上為迎接美艦的彩樓。

(33/70)1918年,汕頭南澳大地震,把南普陀寺御碑亭的屋頂、御碑震塌了(左上)。圖為當年的《東方雜誌》關於南澳地震的插圖。

(34/70)此圖可見御碑已經和石龜分離,背景為南普陀寺的鼓樓。至今,石龜仍然保存在南普陀寺內。

(35/70)1925年,太虛大師籌款修建了大雄寶殿和天王寶殿,因供奉四大天王,故稱天王寶殿。大雄寶殿所在的位置則為清時的前殿,而原來前殿供奉的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菩薩則移至天王寶殿。

(36/70)自從1925年南普陀寺經過大規模擴建修繕後,很快就成為了著名的佛教聖地,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

(37/70)當時的南普陀寺和廈大隻隔著一片農田,主要種植地瓜、玉米等農作物。

(38/70)從放生池拍攝南普陀寺全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寶殿。

(39/70)天王寶殿的大門,右側為閩南佛學院的牌子。在天王寶殿彌勒佛的供臺上方寫著龍華三會。《佛說彌勒下生經》云:「爾時彌勒佛於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眾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這就是佛教的「龍華三會」之由來。

(40/70)1924年拍攝的天王寶殿正中央的彌勒佛。

(41/70)民國時期的四大天王像,漆線雕工藝,高約4米,之前的四大天王均在1918年的南澳大地震中損毀。

(42/70)天王寶殿後的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兩者建築風格一致,是1921年轉逢和尚任南普陀寺方丈時募建的。南普陀寺後的五老峰有東西兩座山峰,有鐘鼓兩山,鐘山上有一石頭,懸在峰頂,狀如古鐘,旁邊有一石頭,似鍾錘橫架;在鼓山上,旁邊有兩塊大石頭如鼓槌並懸,作擊鼓之狀。鐘鼓山和鐘鼓樓,兩兩相對,奇趣天成,成為南普陀寺的天然標誌。

(43/70)民國時期的大雄寶殿,當時又稱為前殿,為清代時期的前殿位置。上方懸「妙相莊嚴」匾額,供奉三世尊佛。

(44/70)1928年,大悲殿因香爐著火殃及,這座風靡全球的建築被焚毀。1930年,太虛大師集資重建大悲殿,仍以木結構為主。

(45/70)大悲殿重建後,原本供奉的玉佛觀音換成了千手觀音。

(46/70)1936年蔣以德居士捐資興建的藏經閣。藏經閣為二層小樓,樓下為法堂,樓上為玉佛寶殿。

(47/70)創辦於1925年的閩南佛學院,是一所久負盛名的佛教高等學府,位於南普陀寺內。圖為佛學院校舍,在抗戰爆發後被日軍飛機炸毀。

(48/70)閩南佛學院的講堂,在抗戰爆發後被日軍飛機炸毀。

(49/70)1934年春,為整頓閩院學風,改進教學,弘一大師應邀前來,創辦了佛教養正院,培養學生的僧格、僧德。一時使閩南佛學院精英薈萃,高僧輩出,為海內佛教界造就了眾多優秀僧才。圖為1936年弘一大師與持非時食戒同仁於大悲殿留影。

(50/70)原本南普陀寺五老峰的路沒有石階,在1930年代以前,很少人登高五老峰。1933年開始,南普陀寺通往五老峰的路開始鋪石板。圖為1934年五老峰正在鋪路,背景是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愛國將領蔡廷鍇手書的「大好河山」石刻。

(51/70)南普陀寺後的「佛」字,刻於1905年,粗狂豪放雄健有力。圖為民國時期一位穿著旗袍的女子在佛字巖前留影。

(52/70)南普陀寺是廈大學生課間時間必去的地方。圖為1932年,一群即將畢業的廈大學生在大悲殿前留影。

(53/70)1930年代後,南普陀寺基本已形成三殿七堂的格局,由於廈門是當時國際知名的重要口岸,南普陀寺也因此成為當時閩南地區和南洋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寺廟,香火旺盛,寺廟前人群熙熙攘攘,黃包車夫成群在放生池前候客。然而,好景不長,1938年5月10日日軍來了……

(54/70)這張照片是1938年5月10日廈門淪陷時,英國水兵從鼓浪嶼的海邊拍攝,可見蜂巢山後的南普陀寺和電燈公司後面的廈大遭日軍飛機轟炸的情形。

(55/70)淪陷後不久,在五老峰拍攝的南普陀寺、廈大全景,畫面中可見生物學院已經被日軍飛機炸缺了一角。

(56/70)這是解放初期很少見的南普陀寺彩色照片。圖為1950年代末的南普陀寺全景,從後蜂巢山拍攝,遠處是廈大,建南大禮堂已經建成。

(57/70)南普陀寺正面,天王殿,那時這兒還不叫市區。

(58/70)50年代的大雄寶殿,由於民眾的信仰在發生改變,所以當時來寺廟的人並不多。

(59/70)50年代的大悲殿,和民國相比,唯一的變化就是兩邊的樹木變得更加茂盛了。1962年,大悲殿主體改用鋼筋水泥,保持木結構鬥拱。

(60/70)50年代的藏經閣背影,南普陀寺格局對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在中軸線上一字排開,兩邊為鐘樓、鼓樓。

(61/70)文革期間的南普陀寺,當時已經作為五金電器廠,可以看到原本「天王寶殿」的牌子已經被摘除了,寺廟的許多刻字也被抹塗掉。

(62/70)文化大革命後,1976年成立「南普陀寺管理處」,在妙湛老和尚的努力下逐步恢復寺院。1981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天王殿」匾額。

(63/70)改革開放後,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復,1985年5月17日上午,中輟48年之久的閩南佛學院,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復辦開學典禮,師生在大雄寶殿前留影。

(64/70)南普陀寺法務活動,此時的廈門各寺院都陸續開放。

(65/70)文革後,國家落實宗教政策,政府重視寺院復建。80年代初期,大悲殿已香火鼎盛,朝拜的民眾絡繹不絕。

(66/70)大雄寶殿現在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色,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

(67/70)那時,南普陀寺遊客還不多,能看到小孩子隨處奔跑的身影,能聽到濃濃的閩南鄉音。圖為藏經閣前的孩童。

(68/70)隨著文革的結束,這座塵封已久的佛教聖地已重新煥發光彩。圖為1984年佛字巖前上香朝拜的民眾。

(69/70)今日的南普陀寺,是遊客眾多的古剎之一,每逢節假日,數萬信眾遊客來寺參觀朝拜。

(70/70)今日的大悲殿,前往朝拜的信眾遊客絡繹不絕。

相關焦點

  • 南普陀寺大悲殿的影塵記憶
    (6/70)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以前的南普陀寺離城區有多遠?當時廈門城在今天的新華路市公安局位置,距離南普陀寺大約四公裡,要穿過外清山、鎮南關亂葬崗、巡司頂,然後翻過蜂巢山才到達南普陀寺。圖為1900年代從麒麟山拍攝鎮南關亂葬崗間的小路,通過這條路延伸至遠方的蜂巢山,直至南普陀寺。
  • 福建廈門:坐北朝南依山面海的南普陀寺
    秋塵中回望灌沐滌塵淨心潔垢的南普陀寺,內有馨香,菩提樹下內心從容。「福建廈門市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峰下,佔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從南普陀寺可見廈門標誌性龍鳳和雙刀式建築雙子塔,中正的風水寶寺有去愚惑想除惡向善之能。
  • 南普陀寺重建大悲殿記
    大悲殿舊照 南普陀寺之興起,近數十年事耳。然南普陀之得名,蓋由奉觀世音菩薩,故斯殿之建築殆有百年矣。迨大雄殿落成,繼之又造天王殿,規模漸備。自開設閩南佛學院後,南普陀寺遂成蜚聲海內外之名剎;顧斯殿乃反形短小而不相稱。十七年夏曆九月二十三日之夕,殿中忽然起火,殿乃被毀,豈菩薩之靈,特諉之以除舊布新之責耶?時餘尚遊化歐土,旋由本寺邀集廈門各界名流,如洪曉春、陳少梧諸紳耆,組籌募重建委員會,別設會計,經營建築,不敷時由庫房支濟。八角三層之式仍舊貫,而放大加高,俾可與前之二殿相稱。歷時四年有餘始成,計用銀約五萬元,而庫房支濟者亦達六七千元。
  • 2014年冬,廈門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毗鄰廈門大學,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明初寺院荒蕪,清康熙年間重建。 因其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因其位於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南普陀 門前廣場和放生池南普陀 天王殿南普陀 天王殿南普陀 天王殿南普陀 大雄寶殿南普陀 伽藍殿 鼓樓伽藍殿 地藏殿南普陀 大雄寶殿南普陀 中軸線兩側依山勢而建的走廊南普陀 中軸線兩側依山勢而建的走廊南普陀 大悲殿南普陀 走廊懸掛的木魚
  • 走進廈門南普陀寺
    南有普陀,北有紅螺,意思是南方有普陀寺,北方有紅螺寺,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是普陀寺。普陀寺是香火很旺盛,據說是一個很靈驗的寺廟,遊人絡繹不絕。建築精美,屋脊上的雕花和江南或者北方建築不太一樣,更精美,色彩更豐富。爬上山頂,一覽美景,視野開闊,讓人身心放鬆。
  • 千年古剎的慢時光——廈門南普陀寺
    這一站我們來到了積澱千年歷史的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的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緊鄰廈門大學,猶如一顆鑲嵌在碧海藍天和俊秀山林間的明珠。寺宇巍峨、梵音繚繞,文化氣息濃厚。南普陀寺始建於唐朝,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是閩南乃至東南亞一帶的佛教聖地,具有悠久歷史和很大的宗教文化價值,每日行人如流水,香客摩踵。
  • 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南普陀寺」,著名的閩南佛教勝地,不要門票
    南普陀寺,為廈門八大景點之一,地處廈門東南方向的五老峰下,毗鄰「中國最美大學」之稱的廈門大學,許多來廈門旅遊的人,大多都會把廈門大學和南普陀寺放在一起去遊覽,且都不需要門票。南普陀寺歷史非常悠久,始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1000多年歷史,當時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到明朝初年時,南普陀寺荒廢,直至清康熙22年才得以復建或擴建,並被闢為觀音菩薩道場,因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而得名南普陀寺。
  • 遊在廈門:南普陀寺,眾生普度讓愛化緣
    導語:大家好,本文由是山泉叮叮獨家發布,如果喜歡小編的話就請點擊右上角進行關注吧摘要:南普陀寺,眾生普度讓愛化緣遊在廈門,帶你快速掌握廈門遊玩最全攻略,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廈門著名景點南普陀寺,南普陀寺是閩南乃至全國聞名的佛教寺院
  • 廈門南普陀寺隆重舉行則悟法師升座慶典(圖)
    10月29日,正值閩院80周年院慶時期暨南普陀殿宇重建落成,南普陀寺迎來了則悟法師榮膺第十二任方丈升座慶典。諸山長老、各界領導嘉賓及校友居士紛紛前來參加升座慶典。千年寶剎,氣象更新,青燈古佛,再顯靈光。上午9時,身著黃袍青衣的南普陀及閩院兩序僧眾的迎請隊伍,順著紅地毯鋪成的路徑拾級而上。隊伍從天王殿行至大雄寶殿,再到大悲殿,最後終止於法堂。
  • 南普陀寺一日遊,你來過了嗎?
    來到南普陀寺,正對著廈大南門,一片荷花池,兩座佛塔巍然屹立,風水極佳。南方的寺廟造型果然跟北方相比要精巧繁複細緻得多,無論是顏色還是飛簷鬥拱都極具南方特色。南普陀寺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所以除了正殿大雄寶殿之外,後方是一座專門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殿。
  • 廈門南普陀寺 創辦中國最早的佛學院
    南普陀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市區五老峰下,面對龍海市南太武山,南面是廈門大學。南普陀寺是廈門著名古剎。建於明代永樂年間,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侯施琅將軍重建,因寺院是奉觀音菩薩為主,又位在我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院寺規模宏大,總佔地25.8公傾,建築面積21270平方米。從南到北主軸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四座,加上左右廡廊,鐘樓鼓樓、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室、養正院等。所有這些建築依傍山勢,層層託高,莊嚴肅穆。
  • 廈門南普陀寺遊記
    這次來廈門,南普陀寺又吸引了我。 有人開玩笑說:「全國佛教看福建,福建佛教看廈門,廈門首推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於鷺島之海濱。院寺內供奉觀音菩薩為主,它位於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寺院南北走向,層層託高,莊嚴肅穆。南普陀寺始建於唐朝!有著悠久歷史……秋高氣爽之際,我與雲山兄信步來到山門,「鷺島名山」四個大字橫在門楣上。
  • 我和廈門有個約會,氣勢宏偉、錯落有序的南普陀寺,大家快來看看
    上期給大家分享了文藝的貓街,今天貝貝來給大家分享下廈門南普陀寺之旅。還沒出發前,閨蜜給貝貝普及說,南普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南普陀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是閩南乃至全國聞名的佛教寺院。整個寺廟建築群背依秀奇群峰,緊鄰廈門大學。南普陀寺起源於唐代,曾數次被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因其與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濟寺同為主祀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
  • 南普陀寺,來廈門一定不要錯過的千年古剎,真正的佛門清淨之地
    記得第一次去廈門還是五年前,因這裡優美的風景、愜意舒適的慢生活而記憶尤甚。廈門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有「海上花園」之稱的鼓浪嶼,有被譽為「中國最美大學」的廈門大學,還有著名的網紅打卡點廈門植物園,當然也有香火旺盛的南普陀寺。
  • 福建六日遊(7)——廈門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與廈門大學相鄰。一路走去,馬路上醒目的紅色隔離欄邊排著長隊,起先以為是進寺廟的,後來才知道都是參觀廈大的各地遊客。參觀一所大學要排長隊等候,有些意外。南普陀寺位於廈門東南部的五老峰下,依山面海,位置絕佳。
  • 五老峰下千年古剎南普陀寺,香火很旺,是廈門必去地!
    浮躁的塵世間能讓心靈安寧的是哪裡?千年歷史的佛教聖地又去哪裡尋覓?那麼就來廈門的「南普陀寺」吧!從貓街出來,沿著思明南路往東走大約200米就到了南普陀寺,山門上書「鷺島名山」,倒也不負虛名。南普陀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 廈門南普陀寺首登「國家名片」 專用郵資圖12日首發
    原標題:南普陀寺首登「國家名片」 專用郵資圖昨首發 南普陀寺專用郵資 12日上午,伴隨著詩歌朗朗誦讀聲和梵唄悠悠傳唱聲,中國郵政發行《南普陀寺》普通郵資明信片1套1枚,並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了「南普陀寺專用郵資圖」首發儀式。
  • 2018大年初一賀新春:廈門南普陀寺新年祈福,素食館吃齋!
    南普陀寺是閩南佛教聖地,位於五老峰下,因地處浙江舟山南邊而警鐘得名南普陀寺,旁邊即是廈門大學。南普陀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唐朝末年,並於清朝康熙年間進行重建。由於大年初一,前來這裡祈福的人非常多。南普陀寺是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左右兩邊則有鼓樓、禪堂、客堂、庫房等。進南普陀寺不遠處有個亭子,適合休息。1925年創辦的閩南佛學院就位於閩南古剎南普陀寺裡具有預科、本科、研究生等多種學制,主要課程設置為佛學理論課併兼具文化基礎課的學習。
  • 廈門南普陀寺隆重舉行則悟法師升座慶典(圖)
    10月29日,正值閩院80周年院慶時期暨南普陀殿宇重建落成,南普陀寺迎來了則悟法師榮膺第十二任方丈升座慶典。諸山長老、各界領導嘉賓及校友居士紛紛前來參加升座慶典。千年寶剎,氣象更新,青燈古佛,再顯靈光。上午9時,身著黃袍青衣的南普陀及閩院兩序僧眾的迎請隊伍,順著紅地毯鋪成的路徑拾級而上。隊伍從天王殿行至大雄寶殿,再到大悲殿,最後終止於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