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入贅的女婿是有繼承權的
清朝嘉慶年間,安徽省潁州府霍邱縣有一個農民,叫範壽子。範家非常窮,範壽子的老父親靠給別人當僱農維持生活。範家屬於農村赤貧家庭。範壽子到了結婚年齡,因為家貧娶不上媳婦。剛好有一戶姓顧的人家,女兒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顧家父親早死,母親不願意心肝寶貝一樣的閨女嫁到別人家去,就想找個倒插門的女婿。這在清朝是「入贅」行為,人們認為這種行為是數典忘祖,幾乎沒有人願意兒子入贅。但是,範壽子的老父親走投無路,只能讓兒子範壽子入贅。於是,範壽子就和顧家女兒成親,落戶顧家。
顧家靠賣餛飩過日子。從遺留下來的資料看,顧家還僱用了一名工人幫忙照料生意,所以家境雖然算不上富裕,但還算可以,起碼比範壽子家要強得多。範壽子入贅後,和顧家人關係處得不太好。他的妻子,也就是那位顧家的女兒,長得比較漂亮。一個入贅的窮女婿,一個年輕的漂亮媳婦,兩個人在一起,給村裡人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一些七大姑八大姨就湊在一起議論,說顧家女兒行為不太檢點,和顧家的乾兒子楊三勾勾搭搭,關係曖昧。當然了,這些都是傳說,誰都拿不出真憑實據來。但是,傳言不需要有證據,只要有足夠的想像空間就可以了。所以說,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
顧家還有一個小兒子,叫顧三麻子。顧三麻子也就是範壽子的小舅子。顧三麻子是顧家的獨子,姐姐出嫁後,家產就全部是他的了。可是想不到,姐姐招贅了一個姐夫到自己家來。在清朝,入贅的女婿是有繼承權的。這樣一來,範壽子就硬生生奪走了顧三麻子一半的家產。所以,顧三麻子看著姐夫也挺彆扭的。兩人的關係不好。
知縣把案子推給典史負責,是違反清朝的司法程序的
轉眼一年時間過去了,第二年的正月十四日,顧家人發現範壽子不見了!顧家母親派乾兒子楊三四處尋找,都沒有消息。範家也不知道範壽子的下落。範壽子的老父親知道消息後,多次來顧家詢問,大家都很著急。找了三四個月,範壽子還是沒有音信。範壽子的老父親急了,一天,他跑到顧家理論,雙方吵了起來。爭吵的過程中,身強體壯的楊三推了範壽子的老父親一把,把老人家推倒在地。範壽子父親憤怒了,他懷疑顧家人串通楊三害了自己的兒子,一氣之下,跑到霍邱縣衙報案,說兒子範壽子在顧家離奇失蹤。這是嘉慶十二年(1807年)四月間的事情。
霍邱縣衙接到報案後,很重視。傳統的中國農村很穩定,很少出現矛盾衝突,幾年甚至十幾年都出不了重大案件,一旦出現,基層官員就很緊張,很重視。他們有義務迅速破案。當時的霍邱知縣王知縣,接到報案後,迅速拘傳了顧家母親、女兒和顧三麻子、楊三等人,詢問範壽子的去向。大家異口同聲說不知道。王知縣一時間沒有頭緒,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好,就把案子轉交給縣裡的典史處理。
典史是知縣的屬官,負責緝捕盜匪、管理監獄等事務。但是清朝州縣行政實行正印官「獨任制」,知州、知縣算是正印官,同知、通判、縣丞、主簿、典史等都不算正印官,不被納入行政主幹。轄區內一切民事、財政、司法、文教等政務,都責成知州、知縣完成。其他官員並非常設,只是根據實際情況,負責特定的事務。正印官遇到事情,不能推卸給非正印官;非正印官只能輔助正印官員完成政務,不能越俎代庖、狐假虎威。只有在正印官出缺,或者實在不能顧及的特殊時期,非正印官才能代理政務。
王知縣把一件沒有頭緒的案子推給典史負責,是違反清朝的司法程序的。從遺留下來的資料來看,霍邱的這位典史不僅接受了審案的任務,而且還頗有些受寵若驚。也許,他很高興能夠獨立承擔一樁案子的審訊工作,同時也不敢忤逆王知縣的意思,儘量揣摩著知縣大人的心意辦案。
聽到顧家一干人等否認殺人,典史立刻下令大刑伺候
話說王知縣雖然把案子交出去了,但心裡一直惦記著。清朝的社會,好多年都不出一樁重大案件,一旦出了就是大事;同樣,重大案件爆發後,官員一旦快速偵破了,就是大功一件。所以,王知縣很希望迅速偵破範壽子失蹤一案,在上司、同僚和老百姓面前大大地露一回臉。王知縣突然想起來,自己家僱用的奶娘恰好和顧家住在同一個村。他馬上叫來奶娘,詢問她知不知道顧家的情況,能不能提供一些範壽子失蹤的線索。
霍邱縣衙的這個奶娘是個相當八卦的人物,她把村子裡的流言蜚語都告訴了王知縣。比如,顧家的女兒長得漂亮,和楊三關係曖昧;範壽子和顧家人的關係不好,等等。奶娘的這些話都是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沒有真實依據。但是,王知縣聽得非常有心,他把這些傳言當真了。不僅當真了,他還把這些信息排列組合、歸納整理後,很自然地得出了一個結論:範壽子失蹤很有可能是因情生變,這裡面很可能有姦情。
王知縣有了先入為主的看法後,把意見告訴給了典史。他說,範壽子的案子,不妨從楊三與顧家的女兒通姦,串通顧家人殺死範壽子的嫌疑上入手。知縣告訴典史的只是一個嫌疑,一個偵破方向,但是在典史看來,這變成了上司的指示、上司的命令。
於是,霍邱典史立刻把顧家相關人等帶上堂來,質問他們是如何通姦、如何殺人的。顧家人和楊三矢口否認,都說自己沒有殺害範壽子。對於這種情況,清朝的州縣官員有一個習慣性的應對措施,那就是嚴刑拷打!典史聽到顧家一干人等否認殺人,立刻下令大刑伺候!
果然在重刑之下,嫌疑人熬不住了,很快,顧家女兒和楊三就招供了,承認通姦殺人。楊三招供說,他早就仰慕顧家女兒,範壽子入贅顧家後,他和顧氏繼續保持曖昧關係,還勾搭成奸,為了做長久夫妻,兩個人串通家人,殺死了範壽子。
按察使覺得,犯人的口供太圓滿了,不見得是好事
楊三等人招供說,他們殺死範壽子後,決定毀屍滅跡。他們叫上顧三麻子、顧家的一個僱工,將範壽子的屍體砍成八塊,放在鍋裡煮,煮成爛泥後倒掉了;骨頭燒成灰後,撒到了荒郊野外。
典史馬上逮捕了顧家的僱工。在嚴刑拷打之下,顧家母親、女兒、楊三、顧三麻子和顧家的僱工,都承認楊三和顧家女兒通姦,他們五個人聯手殺死了範壽子,然後毀屍滅跡。這五個人,口供完全一致。接下來就是尋找物證了。
官府押著楊三、顧三麻子等人到顧家查找殺人證據。顧三麻子交出了一把屠刀,說是當天殺害範壽子的兇刀;又翻出了一件沾了血跡的外衣,說是兇衣。犯人說將屍骨燒成灰了,那麼總有一些沒有燒爛的骨頭,骨灰和骨頭殘渣在哪裡呢?官差就押著幾個犯人去尋找痕跡。最後,他們終於在村子外面的一處亂墳崗找到了幾根殘骨。楊三等人承認這就是範壽子的遺骨。至此,範壽子失蹤案就算是告破了。王知縣得知案件告破後,非常高興。他轄區內的惡性刑事案件迅速告破,不僅免除了他的司法責任,還顯示出他辦案如神,他算是立了一大功。同時,案子雖然是典史具體承辦的,但是破案的方向、偵破的思路,是王知縣指點的。他覺得案子沒有問題了,就向上級衙門呈報,同時把五名被告連同兇器、血衣、殘骨等交了上去。王知縣就等著案子通過層層審核、塵埃落定後立功受獎。
霍邱縣的上級是潁州府,知府大人拿到報上來的案卷後,想法與王知縣大致相同。他把相關人等提過來,過了一遍堂,根據報上來的案情重新審了一遍。顧家的幾個人照本宣科,把案情又重複了一遍。潁州知府認為「重審無誤」,繼續向上申報。
案卷很快就到了安徽省按察使的手裡。按察使負責全省的司法刑獄。時任安徽按察使的是李奕疇,他是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進士,宦海沉浮將近三十年,辦事情穩重、謹慎。李奕疇把楊三、顧三麻子等人重新過了一遍堂,他們五個人都認罪,都又供述了一遍殺人和毀屍的經過。這樣看起來,此案沒有問題,完全可以審核通過。按律,顧家五人都得被判處死刑,其中謀殺親夫、毀屍滅跡的顧家女兒免不了要被凌遲。
但李奕疇總覺得這案子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至於哪裡有問題,他也說不上來。李奕疇就是覺得,這案子的卷宗太完美了,五個犯人的口供太圓滿了,嚴絲合縫,一點兒瑕疵都沒有!多年的工作經歷告訴李奕疇,一件事情看起來太順利了,不見得是好事。
所以,李奕疇就把這件案子給壓了下來。他沒有繼續向上申報,也沒有駁回,而是想利用時間沉澱一下案子。相關人等暫時羈押在獄中。可是,案件的審訊是有時間限制的,不可能無限期地拖延著。很快,這件案子就逾限了。安徽省會所在的安慶府的知府,多次向李奕疇申請,要求快速了結霍邱案,如果不繼續上報,就發回重審。
李奕疇沒有把案子發回潁州府重審,而是派鳳陽府通判高廷瑤,會同霍邱知縣王知縣一起,重審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