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者,天地之心。遼闊的天地山川,浩瀚的歲月滄桑,在這天地和時間中,人們心底會湧現出一種最純粹的感動,將其表達出來,就是詩歌。在我們的古典文化中,唐詩是後世難以逾越的一座文學高峰,而李白,就是站在這座高峰上「一覽眾山小」的千古詩仙。
詩仙李白,他一直都是筆者心中的「男神」。劍、酒、詩,是李白感悟人生的三種方式,也是他的三個標籤。在劍與酒的激發下,李白把詩歌的境界修煉到了極致,他的詩歌風格飄逸大氣,雄奇磅礴,是當之無愧的「人間謫仙」。我們凡人的一切情感,李白幾乎都寫過。我們凡人的心靈能達到最遙遠的地方,李白也都達到過。
李白對各種題材、內容的詩歌都能駕馭:寫愛情,李白有「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寫友情,李白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寫悲情,李白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寫豪情,李白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寫俠情,李白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寫愁情,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李白的一生大概創作了一千多首詩歌,至今有981首完整的保存下來,收錄在《李太白全集》中。在李白的這一千多首詩歌中,有很多流傳千古的經典佳作,也有很多經典之作被收錄進我們的語文課本中。那麼,詩仙李白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是哪一首呢?
詩仙絕筆——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臨路歌》。這首《臨路歌》,就是詩仙李白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全詩41個字,雖有幾分落寞,卻不減狂傲。
公元759年,朝廷大赦天下,被貶的李白因此重獲自由。李白心中狂喜,他就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沿著長江一路東下,開始了充滿「詩與遠方」的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白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公元760年,四處遊山玩水的李白突然身體抱恙。此時的李白60歲了,已經不能再像年少時那樣四處流浪,縱情痛飲了。李白浪跡一生,毫無積蓄,無奈之下李白投奔了自己的表叔李陽冰。
公元762年,病重的李白把自己詩歌的手稿交給了表叔李陽冰,臨終時寫下了這首《臨路歌》,一代詩仙,就此隕落於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下面咱們就來仔細鑑賞一下詩仙的絕筆,《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臨路歌》的首句,李白以「大鵬」自比。那曾經可以振翅翱翔九天的神鳥大鵬,如今卻翅膀摧折,不能再展翅震八方了。「大鵬」是李白詩歌中常見的一個意象,他經常以大鵬自比。《李太白全集》中的第一篇,就是李白的《大鵬賦》:蹶厚地,揭太清。亙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徵。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
寫《大鵬賦》時,李白正值青春年少,他心中滿是一腔熱血,豪情萬丈。後來他也曾寫過《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最後直到詩仙生命的盡頭,在李白的心中,自己仍然是那隻翱翔九天,展翅震八方的神鳥大鵬。雖然翅膀折斷,但我依然是那無與倫比的神鳥大鵬。雖有幾分落寞,卻不減狂傲。
大鵬,是一種出自《逍遙遊》中的神鳥,其體型巨大無比,「其翼若垂天之雲,不知幾千裡也」。在古代的詩人中,只有李白敢以大鵬自比。別人說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以鴻鵠自比,就已經是自信滿滿了。鴻鵠指的是大雁,也可以指天鵝。鴻鵠又怎能跟大鵬相比呢?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大鵬雖然中途摧折,但他那睥睨天下的氣勢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看看,詩仙的狂傲,是深入骨髓的。李白這一句中表露出的狂傲之氣,已經完全掩蓋了之前的落寞與無奈。李白也的確做到了,千年之後,他的詩歌仍然影響著我們,被世人傳唱。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這一句引用了「孔子泣麟」的典故,麒麟是古代的一種祥瑞之獸,代表著四海昇平。傳說孔子打獵時見到了死去的麒麟,因而悲嘆自己的抱負不能施展。麒麟之逝,尚有孔子為其悲泣,如今大鵬斷翅,世間會有人為大鵬悲泣嗎?詩仙狂了一輩子,笑了一輩子,他這最後一句詩,總算是有了幾分悲涼。
劍膽琴心
如果用一個詞來評價李白的一生,筆者會用「劍膽琴心」四個字。李白雖是一個文人,但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大夢,這個大夢就是俠客夢、江湖夢。「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裡」,如果李白的胸中沒有劍氣,他怎能寫出如此劍嘯長虹的詩句?
劍,裝點了李白的詩歌,也裝點了李白的人生。劍不僅讓李白的詩歌充滿了激昂慷慨,也讓他的人生保持了一種飛揚、狂傲之勢。公元762年,寫下41個字的《臨路歌》後,詩仙走了,但詩仙的俠客夢卻沒有醒來。在彌留之際,李白仍然沉浸在自己的那個俠客夢裡。在李白的俠客夢裡,自己永遠都是那隻翱翔九天的金翅大鵬。帶著幾分落寞,帶著幾分狂傲,李白長歌當哭,臨路歌絕,詩仙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