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步道,保護野長城

2022-01-20 千年的墨家

收錄於話題 #北京 30個


1.野長城亟待保護了,最好的辦法是修建野長城步道。

2.我們昨天走了箭扣長城的西大牆段,感受更深了一層。

3.我們幾個一直在感嘆和探討野長城的保護。

4.西大牆的南側長城保存狀況相當不錯,大部敵樓和牆體完整,很多垛牆和女兒牆都還在。

5.但北側的二道溝一帶的幾座敵樓,極具滄桑美,卻半邊倒塌,岌岌可危。

6.今天,我們看到的北京長城,大部分修建於500年前的明代中期。土木之變之後,朝廷急於應對瓦刺人和韃靼人而大修快修長城,所以這多少是個應急的國防工程。修建時可沒有指望百年不壞,千年不到。

7.古代修建重要城池時,往往要使用巨石或大磚,粘合劑是石灰+糯米漿+桐油,極其堅固,愈久彌堅。而長城工程浩大,可不能那樣修。長城一般修建在高山險峻之處,只能就地取材,因陋就簡。當時能有這種質量,已屬不易。

8.通過這座敵樓,可以清晰地看出敵樓和牆體內部結構。外牆牆體使用條石壘砌,而牆體內只用毛石填充。毛石之間,有使用灰漿簡單粘連的,但多數隻填充普通粘土。

9.所以雨水很容易滲入和侵蝕牆體,同時讓植物生長,樹根膨脹,擠倒了外牆。而外牆一倒,脆弱的毛石內體,也就做泥石流潰散了。冬季,流入牆體的水結冰膨脹,更會加劇風化過程。

10.一棟堅固的古宅,10年不修繕,都會牆倒頂漏,更何況歷經500年風雨的長城。

11.長城的潰態並不是現代人的罪過。清朝基本沒修繕過長城。清末的許多外國人的長城遊記中記錄,那時長城已成廢圮,多有坍塌。

12.幾百年來,負責守衛長城的屯兵將士後代,如同螞蟻搬家一樣,一直在拆磚毀牆,修建自家房屋或豬圈。我們經常看到長城下的農家院院牆上嵌有長城磚。最大的人為拆毀發生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為了修建公路或水渠,集體有組織地大規模地拆毀了太多城關和城牆。

13.近些年來,驢友的攀登也對長城有傷害。雖然我所認識的驢友們,素質都很高,無不以保護長城為己任,做到了不丟垃圾,不亂刻亂畫。但是在攀爬中,腳下不可避免地踢動鬆散的地磚,手把垛牆用力時,也可能鬆動了磚牆。有時甚至爬上已經結構脆弱的敵樓,經年累月,就可能造成坍塌。

14.如今,保護長城,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驢友們也一直強烈呼籲。但是,如何保護長城,卻是一個大問題。

15.文物保護部門和旅遊部門來搶修長城了。但我敢說,這十年來,對長城最大的破壞,就來自於這些部門和公司。比起自然風化和驢友擾動,他們的行為惡果要嚴重得多。

16.因為他們的辦法是翻修一道新長城。

17.這是我們在山西紫荊關看到的以巨資修復的新長城。

19.這是我們看到的北京黃巖關新長城。其方法是把原來的長城拆掉,舊磚廢棄,用新磚重修,真的做到了前無古人。

20.這樣的長城還有任何美感嗎?這樣的修法,花費巨帑,得到的是永遠不可復原的假文物。箭扣長城的鷹飛倒仰段,已經修完,驢友們都認為不好看,沒啥意思了。幸虧,長城如此之長,有關部門還沒有如此財力,破壞所有長城。

21.在我看來,打動了無數人內心的野長城之美應該永遠保存,野長城最好不修。

22.但如果不修,任憑其自然風化,村民和驢友損壞顯然也不行。

23.有人說,應該禁止驢友攀登長城,但這不太現實。因為所謂驢友,都有超過野驢的極強的翻山越嶺能力。不要說通往野長城的山間道路太多,就是沒有路,也會被驢友走出新路。各鄉村為了旅遊收入,也會為驢友暗開方便之門。政府派人開守,耗費大量人力金錢,效果並不好。這如貓捉米老鼠,米老鼠總是勝利。

24.驢友躲躲藏藏地爬野長城,往往也很危險。在箭扣長城,司馬臺長城等地,經常有驢友迷路,墜崖死傷。每次國家或民間救援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25.國家管理的方法應該是疏,而不是堵。中國人民族性格過分孱弱,缺乏勇敢冒險精神,這種精神應該在荒野中去磨練。國外青少年活動最熱衷的活動是童子軍,成年人普遍喜歡戶外活動。箭扣長城,也是在京外國人最喜愛的戶外線路之一,有時這裡甚至外國人比中國人還多。戶外徒步就是要在艱苦和危險的跋涉中,看到最美的風光。所以,野長城就是最美徒步路線。國家是禁不住的,實際上長期以來,政府有關部門對此放任自流。只是每逢重要國事活動,象徵性地管一下。

26.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修建長城步道。

26.由國家或地方財政出資和社會捐贈,對長城進行最低程度的修繕,原則是「固定現狀」,突出一個「野」字,就是不要做任何復原舊貌的努力。

27.最多將鬆動脫落的舊磚舊石頭,應重新粘接到原有位置。不要使用任何新磚,如果非得需要,要明確標識出來。

28.用灰色鋼帶箍住開裂的敵樓,內部用鋼架支撐住可能倒塌的部分。對牆體暴露出來的毛石,做灌漿處理,防止繼續崩落。

29.牆體上的樹不要砍掉。因為樹根與牆體已經長在一體,根系像一張網,對牆體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除非其樹根膨脹危及外牆。

30.特別重要的是,牆體上應該疏通水道,將雨水雪水及時排出牆體。水是牆體坍塌的最重要原因。

31.同時修建步行道。步道基本沿長城而行,可以在牆上,也可以在牆下。繞開需要特別保護的牆體和敵樓。需要保護的敵樓明確標識:「禁止攀登」。喜愛戶外徒步的人,幾乎都是高素質的白領,他們絕對會尊重這些規則。

32.在那些風景旖旎的地方修觀景臺。觀景臺可以是經過特別加固的敵樓,也可能是某個巖架或山頂。觀景臺要儘可能多,以滿足多種審美角度的要求。如果觀景臺少了,遊客就會去爬危險的敵樓。觀景臺上,千萬不要修大煞風景的小亭子和小屋子,允許小商販經營,但不要設垃圾桶,垃圾全部帶走。制高點上,需要一根避雷針。

33.步道建造非常簡單,用灰磚,水泥磚或石塊做成不連續的跳石,每30釐米間隔一塊。因為走步道快速又安全,徒步者就不會去腳踩原地磚,大大減少了對牆體的擾動。

34.對於危險的陡坡斷崖,安裝必要的鐵梯把手、木梯和尼龍繩索,或者在巖石上鑿出扣手或腳蹬處,降低攀登風險。

35.在步道路口和觀景臺,多設置路圖牌,指明道路方向、距離、海拔、景點和道路難度係數。也應該設置一些知識牌,普及歷史、地質、動植物和民俗等知識。步行道是免維護的,對於徒步者在徒步道上出現的任何事故,政府免責。

36.採用這種辦法,可以用比現在全面修復某段長城少得多的錢,實現全面保護了整個長城。這可以保存了野長城之美,促進戶外運動發展,減少驢友迷路死傷,振興鄉村旅遊經濟。

37.在目前還沒有長城步道的情況下,爬牆黨們除了不丟垃圾和不亂刻亂畫外,還應該做到不爬危樓險牆,不擾動牆磚,大家共同保護好長城。

38.文物保護者,不要閉門造車了!應該多聽聽對野長城研究最深的戶外大咖的意見。那些最多戶外人走出的軌跡,就是未來最佳的長城步道。

39.我們面前是半座敵樓,它從沒有任何驢友攀登。但相信用不了幾年,就會在風雨侵蝕下轟然倒塌。如果沒有驢友,這種坍塌小事,甚至不會被社會注意。

******************

本文為千年的墨家原創。

請關注本公眾號;

請點擊「在看」,表示支持;

請留言和評論,與作者互動;

歡迎轉發朋友群或朋友圈;

相關閱讀

冰封,頤和園

石門關-西沙地錯長城穿越

大年三十的北京

銀山塔林-中峰頂

四座樓和桃源仙谷

紫禁城

箭扣殘雪

相關焦點

  • 野長城保護不能「野監管」
    據《半月談》報導,在北京懷柔區九渡河鎮境內,一段早在2013年3月就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立禁止攀登警示的古長城,如今卻被「開發」成了熱門的野遊景點。當地村民當起了長城的門票收費員;本是長城腳下的志願者,卻收取引路費,當起導遊……野蠻旅遊正在對北京黃花城長城造成不小傷害。眾所周知,長城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野長城"保護刻不容緩 天津境內長城修復不到一成
    原標題:「野長城」保護刻不容緩 對大多數人而言,印象中的長城雄偉挺拔、綿亙蜿蜒,就如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慕田峪等景區裡的一樣。但它們佔整個長城的10%都不到,其餘90%以上的長城,大多淹沒在無人問津的地方,尤其是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長城,保護狀況堪憂。
  • 保護「野長城」需斬斷野蠻旅遊產業鏈
    來源:新京報保護長城刻不容緩,要儘快讓行動趕上共識。據報導,一段早在2013年3月就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立禁止攀登警示的古長城,如今卻被「開發」成了熱門的野遊景點;當地村民當起了長城的門票收費員;本是長城腳下的志願者,卻收取引路費,當起導遊……野蠻旅遊正在對北京黃花城長城造成不小傷害。
  • 保護「野長城」,需斬斷野蠻旅遊產業鏈
    一邊是「保護長城,人人有責。未開放長城,禁止攀登」的醒目警示牌,一邊是「只要給錢,想幹嗎就幹嗎,沒人管」的殘酷現實,這樣的場面大煞風景,滿滿都是違和感。風雨無情,人亦無情。因風化侵蝕和年久失修,古長城本已十分脆弱,再遭遇野蠻旅遊,其處境更令人擔憂。
  • 八達嶺長城50年內不用大修 "野長城"只加固不修補
    「野長城」面臨坍塌的窘況將徹底改變。  「野長城」只加固不修補  針對非開放區,長城修復講究「修舊如舊」。該特區辦負責人舉例說:「有些城牆已經坍塌,只剩下兩層城磚。這時,工人需要到周邊尋找散落在雜草叢中殘缺不全的磚石。能拼上多少就修多少,不再按照原貌復原。」  這也是為何這裡暫時不具備對外開放條件的原因之一。
  • 保護「野長城」亟須斬斷野蠻旅遊產業鏈
    車橫一段早在2013年3月就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立禁止攀登警示的古長城,如今卻被「開發」成了熱門的野遊景點;當地村民當起了長城的門票收費員;本是長城腳下的志願者,卻收取引路費,當起了導遊……野蠻旅遊正在對黃花城長城造成不小傷害。(8月19日《半月談》)一邊是「保護長城,人人有責。
  • 中國野長城現狀 各有各的雄壯和特色
    長城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修建長城進入高潮,直到秦朝滅六國後,修建連接各國長城,才有了現在的萬裡長城。明朝是最後一個修建長城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就是此時修建的。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隱匿河北的野長城很多 被稱「倒掛長城」的很少人踏足卻美如畫卷
    建議有條件的其他有長城的省市加以修複本地的長城,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點,同時保護了萬裡長城。今天就讓我們看看,河北那些隱匿在你不知道的野長城野長城,指沒有被修葺過或者人為開發的長城,它們保留著長城的最原始形態,具有保護和開發的歷史價值。
  • 野長城——板廠峪
    在攀登板廠峪長城的過程中看到這樣一塊石碑,這更確認了我的看法,這裡是一段野長城。板廠峪野長城深藏了明朝義烏將士數百年的歷史私密燕山山脈東段南緣的高山峻岭橫亙在華北和東北之間,其最高峰「熊頂蓋」海拔1085米,板廠峪境內的長城一般也是在海拔5、600米的山上。它是明代大將戚繼光,在明早期長城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這段長城共有敵樓61座,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有些敵樓修建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巔,有一段長城像是從天上掛下來的一樣,當地人俗稱「倒掛長城」。
  • 「野長城」真的野嗎?
    長城已經歷經千年歲月風霜洗禮,已經殘缺不全的身軀卻依然屹立在中國大地上,他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我們能做的是去關懷、愛護和保護他,可就是這麼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除了經受自然風霜雨雪,地震雷擊等因素的破壞外,還要遭受無理的人為踩踏。曾幾何時,「野長城」這個名字出現在很多戶外愛好者的字典裡,一個「野」字不禁令人疑惑,究竟是野外,還是野生的意思呢?
  • 保護「野長城」,需斬斷野蠻旅遊產業鏈|新京報快評
    保護長城刻不容緩,要儘快讓行動趕上共識。一邊是「保護長城,人人有責。未開放長城,禁止攀登」的醒目警示牌,一邊是「只要給錢,想幹嗎就幹嗎,沒人管」的殘酷現實,這樣的場面大煞風景,滿滿都是違和感。風雨無情,人亦無情。因風化侵蝕和年久失修,古長城本已十分脆弱,再遭遇野蠻旅遊,其處境更令人擔憂。
  • 野長城容不得野蠻遊
    這段長城上,除了有刻畫的痕跡,大小便、香菸盒、水果皮也隨處可見,附近的黃花城水庫更是被嚴重汙染。作為舉世無雙的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在國人心中的地位不必多言。保護長城的工作,不僅包括八達嶺、慕田峪等大眾熟知的景點,也包括未開發成景區的野長城。
  • 如此修野長城,太野了!
    潘洪其  一條題為《「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700年歷史的國寶面目全非》的網帖,引發輿論對遼寧省綏中縣永安堡鄉小河口長城的高度關切。
  • 什麼是「野長城」?95%長城都是「野長城」,許多驢友為此喪命!
    什麼是「野長城」?95%長城都是「野長城」,許多驢友為此喪命!自古至今有句話,一直流傳下來,如果沒到過長城,就無法稱得上好漢!攀登上巍峨的高峰,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長城這個神聖的地方已經逐漸成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在中國境內要到達的地方!簡直快成了中國的代名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長城路段都擁有令人喟嘆的的無限風光!是集結了上下幾千年多少人民的智慧與堅毅,流盡了多少鮮血和汗水才逐漸完工的。一路是跨越高山,穿過荒野,一路綿延起伏,才給我們這些後人留下了如此多的回憶與驕傲!那你們知道什麼是「野長城」?
  • 志願者移居深山保護遼寧最美野長城:修繕後都變了,路滑難爬
    近日,一則「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700年歷史的國寶面目全非」的帖子引發持續性關注。網友指出修繕遼寧綏中野長城的方式簡單粗暴,遼寧省文物局局長丁輝也對媒體公開表示,確實修得不好看。「這裡曾是最美的野長城,現在修完,長城的滄桑感都沒了,路還特別滑,往上爬都困難。」
  • 別讓野長城「受傷」
    然而,黃花城長城卻遭遇了這樣一幕:有人在古長城上安置「焊梯」,安營紮寨;當地村民當起門票收費員;周邊農家樂、民宿、釣魚等生意興隆。橫亙在京郊的黃花城長城,雄偉壯觀,景色秀美,不僅是一份不朽的物質文化財富,也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早在2013年,它就被確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得進行可能影響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
  • 鏡頭下:大規模翻修的古長城,野長城只加固不修補!
    數據顯示,我國歷代長城總長為兩萬一千多公裡,現存的長城主要是明朝時修建,總長約為8800公裡。不過長城經歷千百年的歲月之後,絕大部分已經損毀,剩餘的長城段也急需翻修和保護。圖中是河北境內的一處「野長城」,已經完全被森林覆蓋。野長城的稱呼最早由驢友提出,是指那些未被開發,又無法有效保護,且頻繁遭到人為破壞的長城。圖中是一位遊客站在一處「野長城」上。
  • 《行走長城》第三十一篇:「神秘的野長城」
    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片山巒裡,還隱藏著一段未經開發的原生態長城——澇窪長城。用當地人的話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野」長城。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和金山嶺長城的工作人員正要到澇窪長城採集數據,為長城的修複方案做準備。記者二話不說,跟著他們上了車。一小時後,車停在了灤平澇窪鄉五道梁村的一片群山之中,但是記者並沒有看到長城的蹤影。
  • 長城保護:一堂面向全民的公開課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姜瀟、蔣芳、閆祥嶺)近日,遼寧綏中「野長城被抹平」事件引發公眾熱議,直至國家文物局昨日公布現場調查結果,這場關於長城保護的話題仍在繼續。公眾的熱情、媒體的追問,源於長城作為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象徵,在國人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保護長城,事關民族歷史,事關文化傳承,更事關國家形象。
  • 看看嘉峪關外的「野長城」,令人扼腕
    長城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一項著名工程,長城用高大的「圍牆」以及堡壘等阻止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南下。在中國漫漫長河中修建的長城長達上萬公裡,從甘肅的嘉峪關到山海關,綿延不絕。有一句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