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汁原味的《天鵝湖》 跳到廣州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演出經典劇目。
原汁原味的《天鵝湖》到廣州演出。
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誕生了享譽世界的俄羅斯古典芭蕾。下周,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將首度到訪廣州。11月1日、2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羅密歐與朱麗葉》,11月4日~6日接踵上演《天鵝湖》。該劇院這兩部經典保留劇目在這一時刻上演,是為了紀念兩位偉大的藝術家莎士比亞和柴可夫斯基。廣州觀眾不僅能欣賞到演員身上莊重沉靜的精神氣質,同時還能看到他們傳承自法國宮廷芭蕾的優雅與協調。
撰文:廣州日報記者 張素芹
忠實莎翁原著精神,完美演繹《羅密歐與朱麗葉》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各劇團、劇院紛紛上演根據莎翁經典改編的劇作。普羅科菲耶夫恢宏的戲劇交響、拉夫羅夫斯基追求原作細節的宏大編舞,成就了現代芭蕾的經典之作——《羅密歐與朱麗葉》。
馬林斯基劇院首演於1940年的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嚴格按照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儘可能地忠實於莎翁原著的線索和精神,層層推進,令人心悅誠服地揭示「愛情至上」的永恆主題。
舞劇處處體現著考究的細節,規模宏大,人物眾多,懸念叢生,動人心魄。
對各式人物的細節塑造近乎偏執的要求也是這一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除了馬林斯基劇院之外少有舞團能夠演繹的原因之一——因為這需要強大的演員儲備:不僅僅是龐大的演員人數,而且在演員的類型、技術上,都需要到達極高的配置,否則就難以駕馭編舞家對莎翁原著的還原高度。也正因為如此,馬林斯基劇院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僅能讓人沉浸到芭蕾藝術的美感,更能讓熟悉莎翁原著的觀眾從中體驗到重溫文學經典的酣暢淋漓。
這一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芭蕾舞臺上對這部經典愛情悲劇最成功的版本之一。然而在1935年,普羅科菲耶夫將舞劇音樂交給俄羅斯芭蕾的另一巨頭——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的時候,他那旋律器樂化、交響化,和聲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節奏富有動力且複雜多樣,配器恢宏壯闊又不失精緻華麗的音樂並沒有獲得舞者們的認同,這部頗具革新意義的舞劇音樂被認為是「無法跳舞的音樂」,因此舞劇的創作和排練被迫中止。直到1940年,馬林斯基劇院的著名編導拉夫羅夫斯基才將這部舞劇音樂與莎翁的文學原著精妙契合,創作出動人心魄的三幕芭蕾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最正宗的《天鵝湖》首度「飛」到廣州
《天鵝湖》是至今仍在世界各個芭蕾舞團不斷上演的傳世經典,也是許多人心目中「芭蕾舞」的代名詞——而在120多年前,首演這部經典芭蕾舞劇的舞團,正是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
秉承近300年的輝煌傳統,馬林斯基劇院演出的芭蕾舞劇和音樂,在世界上代表著一種毋庸置疑的高度和絕對的審美標準,也只有馬林斯基劇院可以毫無偏差、忠實地還原出《天鵝湖》中每一段純粹的歐洲不同地域性的舞曲。
將上演最後一場《天鵝湖》的11月6日,正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的紀念日。他曾經為了這部舞劇音樂不被理解和尊重感到無比挫敗:受莫斯科大劇院委託創作的《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劇音樂作品,然而在1877年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首演《天鵝湖》的時候,因為編導和演員擅自對音樂進行了改動及其他一些原因,首演受到了不少批評——這讓柴可夫斯基認為自己沒有創作舞劇音樂的才能。直到他去世第二年,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才改編上演了佩蒂帕、伊凡諾夫版本的《天鵝湖》,一舉成為古典芭蕾的巔峰之作。
芭蕾金字塔的塔尖有多牛?
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起源可追溯至1738年,這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編導,創作出《舞姬》《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古典芭蕾、現代芭蕾時期的經典舞劇,流傳至今,在世界各地上演。
進入近代後,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的革新者們給世界帶來了古典向現代的飛躍:「現代芭蕾之父」福金、「世紀舞者」尼金斯基、「美國芭蕾之父」巴蘭欽、「最美白天鵝」巴甫洛娃……這些藝術家超越時代的現代風格將芭蕾藝術帶入了新的時期。而繼續在俄羅斯耕耘的扎哈羅夫、拉夫羅夫斯基、烏蘭諾娃、格裡戈洛維奇也都來自馬林斯基劇院。還有那些在世界各國「授業」的偉大藝術家:馬卡洛娃、努裡耶夫、巴裡什尼科夫、馬拉霍夫……他們精湛的芭蕾技藝和不懈的努力使得很多國家的芭蕾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就是絕無僅有的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他們璨若星辰的輝煌難以複製。
(責編:陳苑、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