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琴 張舒雨丨民國時期南京城市自來水工程建設

2020-12-10 騰訊網

摘 要:自來水作為城市公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現是人類用水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民國時期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由南京市政府牽頭髮起,耗時三年八個月,它結束了南京沒有自來水的歷史。該建設項目的實施與完成,既體現了當時南京首都形象設計的要求,也滿足了市政府對於惠民工程建設的需要。南京城市面貌在得到較大改善的同時,市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城市現代化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關鍵詞:民國時期;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飲水衛生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市政建設的騰飛,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研究,其中,城市自來水工程建設就是重要的研究課題。民國時期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是國人借鑑當時歐美各國先進的給水技術和管理辦法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其制水工藝與當時國外先進水平相當,所建北河口水廠是江蘇省第一座現代水廠,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建設現代化水廠的先河。然而目前有關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本文利用相關檔案及方志、期刊資料,考察了民國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的起因、過程以及相關的成效,並對該工程建設給南京市民生活帶來的變化展開分析,得出結論認為,作為一項城市公用事業,民國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由南京市政府發起、實施並推廣,其工程建設的完成,不僅體現了當時南京首都形象設計的要求,也滿足了市政府對於惠民工程建設的需要。南京城市面貌在得到較大改善的同時,市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城市現代化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一、民國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的緣起

1927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然而作為六朝古都的中國東南重要城市南京,因西方傳入的先進市政理念尚未影響到城市居民聚集區,而仍沿用著古老的城市供水方式,用水水源主要來自江水、塘(河)水和井水。

江水是當時南京市民經常飲用的水源,主要取自下關的長江之水,當時市民「共認為佳品者,厥為江水」。根據當時有關部門對江水化學成分的分析,江水中氯的成分佔12/百萬,鈣、鎂、碳酸根以及硫酸根含量約為178/百萬,可以作為飲用水的水源。然而,由於江水交通運輸成本高,水價相應增高,難以普及,因此,不少南京市民選擇塘水作為飲用水替代水源。當時南京城內池塘數量非常多,據統計,「全市各處大小水塘共計1919面」。池塘水原本由雨水匯聚而成,礦物質含量不高,但是由於雨水匯聚之後停滯不流動而成為死水,汙穢之物容易集中到塘水之中,故而塘水的無機物含量和有機物含量都非常高,容易成為細菌的繁殖場所,「極不適宜為飲料」。根據分析,南京塘水中除了浮遊物之外,其餘指標,包括能溶固體、鈣、鎂、碳酸根和硫酸根都遠遠超過江水的成分含量。如塘水的鈣、鎂、碳酸根和硫酸根含量合計約為752/百萬,是江水的4倍還多;塘水的氯含量為127/百萬,是江水氯含量的10倍還多,屬於劣質水之列。

除江水和池塘水外,南京市民飲用水水源還包括井水。使用井水的多為貧民,或者是北門橋等船運無法達到的地方的居民。南京井水數量多,而且每年都有增加的趨勢。據統計,1931年,南京井水有2757口之多。這些水井多分布於城廂一帶,而且多為淺井,最淺的只有一二十尺,較深的也不過只有三四十尺。其水質跟池塘水沒有太大的區別。例如,中央大學附近有10多口井,除北極閣下的九眼井因井水水質清冽、潔淨而較為有名之外,其餘井水水質均苦澀,難以作為飲用水來使用。

當然,井水也包括南京市政府幫助民眾開掘的自流井水,這種井水為360英尺(約110米)以下的地下水,「無色無嗅」,不渾濁,達到了「清潔無毒,極堪作飲料之用」的水平。當時南京市政府預備兩個月內在城內至少開鑿6口自流井,但因經費緊張,只建成中正街一處。

顯然,清潔水源匱乏成為南京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問題。水源的汙穢和病菌給南京市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在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籌備和建設完成之前,南京市民不得不忍受不潔淨水源帶來的困擾。根據1931年南京衛生所稽查隊對南京2757口公私井水的詳細調查,由於井水構造不合理,汙穢之物容易湧入井水中,嚴重汙染井水。尤其在入夏發生洪水的時候,汙物由水面溢出,水井、便所和一些低洼之處容易沒入水中,「當此江與河通,河與井通,井復與便所通,普通家庭汲水飲用,與飲便汁,無復分別」。截至該年6月底,市政府派遣化學技師和細菌技師總共檢驗了507口井,「結果全數發現大腸菌」。如果將這些井水用作飲用水,將會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1932年5月,南京暴發霍亂傳染病疫情。從5月6日霍亂疫情爆發到9月15日,這期間總共發現病人1558人,其中死亡386人,死亡率為24.8%。如將霍亂病人按照飲水水源進行劃分,霍亂病人飲用土井水的比例高達42.4%,而飲用河水的比例高達35.8%,飲用江水的只有1.9%,飲用自流井井水的霍亂病人的比例最少,只有1.1%。顯見井水和河水等不潔飲用水對居民衛生的影響之大,尤其是在類似於霍亂這樣的傳染病暴發的情況下,飲水水源的衛生狀況將直接影響到疫情的擴散範圍和程度。如按照經濟能力劃分,貧窮的霍亂病人佔了61.2%,中等收入霍亂病人佔了17.5%,而富人只有0.7%。不難推測,對於富人而言,他們有能力支付高昂的潔淨飲水費用,能夠享用由車夫運送而來的江河之水,從而避免不潔飲用水所帶來的健康衛生問題;而對於低收入者,他們就只能選擇較為劣質的飲用水,其結果就是較高的霍亂病發率。

為了解決居民飲水健康問題,南京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如「先行開掘自流井六座」,通過自流井暫時緩解市民飲水的燃眉之急;令工務局負責牽頭改造東關頭水閘,使城外九龍橋之水流入城內;除此之外,市政府還要求居民採用漂白粉消毒的辦法對生活用水進行消毒處理,發布訓令,禁止「在池塘及其他儲有汙水處所淘米洗菜」等,以此來改變居民生活陋習。這些引導與宣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居民的用水衛生問題。但是,如果說要從根本上改善南京市民的健康用水問題,自來水工程建設勢在必行。

二、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的籌備、計劃、實施、擴充與推廣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發布了被稱為中國現代大都市建設規劃範本的「首都計劃」,其中第十六章「自來水計劃」就包含了南京自來水工程的全部內容,文中對當時南京「水源之選擇,蓄水塘、濾水塘之位置,機器之選購,水管之分布,以及其他各項」,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證。此時,受上海、大連、天津等通商口岸外國人開辦自來水公司,為外僑、軍隊甚至城市居民提供飲用水的影響,國內各商埠爭相創辦自來水廠,數目達二三十家。南京作為民國首都,考慮到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居民飲用水衛生健康等因素,自來水工程建設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中來。

(一)籌備

根據《首都計劃》,同時為了應對市區逐漸擴大、人口日益增多的局勢,1929年8月,在南京市長劉紀文的督促下,南京自來水工程籌備處成立,金肇祖任專員,王華棠為助理,科員3人,共計5人,負責籌備自來水建設工程的一切計劃事務,包括水源的選擇、自來水水廠地址的確定、水質的化驗、蓄水池地點的選定、設備的選購以及相關工程建築的實施與監督等。然而,自工程開工以來,僅有5人的籌備處難以應付龐大工程的人員需求。1930年3月,市政府成立自來水工程處,致力於促進自來水建設工程的實施,金肇祖任處長,尤巽照為工程師,科員有20人。

為了保障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南京市政府專門發行了「特種建設公債」300萬元,並撥出200萬元用於建設,同時組織公債監督用途委員會,負責保管募集到的款項以及監督款項的使用。1931年7月,南京市政府還仿照上海、杭州兩市,通過借徵房租辦法來攤銷本市自來水公債,進一步解決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費用募集問題。根據規定,凡在南京居住的民眾都有贊助繳納義務;除了每月租金不足5元和房產產值不足500元之外,租賃房屋的按照兩個月租額攤銷市公債,自住房者則按照房屋產值的2%攤銷市公債。

(二)計劃

1930年1月,南京自來水工程籌備處擬定工程計劃草案並呈交市政府,暫時按照300萬元作為預算。考慮到南京居民的傳統用水習慣、經濟能力以及南京現有財政能力等因素,南京市政府召集中國工程人員專門進行學習研究,結合南京市的具體情形,參考歐美最新設計方法,自行設計自來水建設工程計劃,開始實施自來水建設工程。

在這一設計中,考慮到南京市民用水習慣的差異性,自來水水廠計劃出水量為每天4萬立方米,也就是1060萬加侖,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17加侖,合約64公升,與當時《首都計劃》美國市政專家給出的15加侖的數據相近。水價方面,籌備處參考歐美國家以及國內其他地區的水價,考慮到南京作為首善之區,自來水作為公營事業,同時為鼓勵市民使用自來水,計劃每千加侖收取水費5角到7角,並根據材料如燃油、化學藥品之類的成本對水價加以調整。

籌備處還對自來水經營的盈虧狀況進行預測,設定水廠每月出售水量為118800000加侖。預測第一年四個季度自來水廠營業收入分別為虧23780元、盈15040元、盈33490元、盈64890元;支出則分別為60530元、68960元、79010元、88110元。另外,根據相關設計,自來水工程所需要的各種建築設備、動力設備、修理設備、衛生保障設備等一系列設施也需要儘快完備。

(三)實施

水源選擇方面。由於嘗試開掘深井作為水廠水源的試驗未能成功,南京市政府決定將長江水作為南京自來水水廠水源。由於夾江處水流較為緩慢,江底較淺,冬日或旱季也不會出現枯竭或冰凍阻塞的危險,被選為自來水廠的水源。工程處還對此進行了水源水位的調查,確保入水口必須常年在南京長江最低水位以下,以避免水廠出現水源斷流的情況。為了確定水源地水質狀況,南京市政府指派南京市衛生局、衛生試驗所和上海工部局衛生試驗所對夾江水質進行多次檢驗,認定該處水源無色無味,所含微生物、礦物質、氣體較少,水質澄清優良,渾濁度小,遠遠優於美國多數大河河流的情況。

水廠廠址選擇方面。漢西門外江邊的蒲包洲地質穩定,貼靠夾江上遊,水質清潔且沒有被汙染的隱患,江岸平直,江流和緩,夏天無湍急旋渦以及江岸坍塌的危險,寒冬江水不會凍結而阻塞水廠進水口,終年沒有江水結冰阻塞的憂慮,加之靠近江邊,取水、排水都十分便利,而且距離清涼山供水池非常近,水路交通便利,管理靈活。因此,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處收購了蒲包洲100畝土地作為第一期水廠的廠址。

水廠的布局與設置方面。工程處將收購的100畝土地劃出60畝用於建造第一期自來水建設工程,分別建設了進水間、進水井、碼頭、駁岸、動力室、混水機室等廠內建築設施;在清涼山山頂設清水池、看守室、開關室,河道處設置高架管橋。在水廠中專設快濾池、清水池等自來水煉製設備,確保清潔的自來水最後通過高壓管道輸送到清涼山山頂水池和南京城內居民住戶中。

經過自來水工程處三年的建設工作,1933年3月,南京第一座水廠——北河口水廠初步建成。水廠除了主要機泵電器、管材水錶購自德法等國,其他各項工程均由國人參考當時歐美各國最新方法自行設計建造,營造企業也都來自南京、上海等地實力較強的十幾家營造廠。

1933年4月,水廠建成沉澱池,開始向市區供應沉澱消毒一次淨化的自來水,揭開了南京飲用自來水的歷史。1936年至1937年8月,水廠擴充建設,增建了快濾池和其他幾項工程。全面抗戰爆發後,工程停滯。日偽統治期間,水厂部分設備受損,市內管網破壞嚴重,後經兩次較大規模的修復,於1941年4月完成戰前計劃的施工項目,並開始供應經過沉澱、過濾兩級淨化的自來水。

(四)擴充

北河口水廠投產後定名為自來水管理處供水課,對外稱首都水廠。隨著南京城市發展,南京人口數量快速增長,自來水用戶也不斷增加,原有的自來水建設工程設備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為了適應南京人民生活以及工業生產發展用水的需求,南京市工務局對自來水工程又進行了擴建。

首先是擴充管線和給戶設備。由於南京自來水工程初期鋪設水管總長度為60公裡,相對於空間範圍寬闊的南京而言,達到南京自來水普及程度仍有很大距離。為此,市工務局加購了35萬元的200毫米水管1萬米、150毫米水管2萬米,4.5萬元的管閥零件以及約14.5萬元的水錶等。

其次,因初期鋪設的自來水單一管道易損壞、難修復,為城市用水安全起見,市工務局特地增設水廠進城的第二總管,並於1936年6月鋪設完工。與此同時,為便利市民用水,還不斷增加水廠出水量,如1935年水廠年出水量為3596849立方米,至1936年則達到4984719立方米,比1935年增加了38.6%,其中每月最高出水量約增加34%,而每月最低出水量約增加47%。

供水量增多,對快濾池的需求自然增加。為此,1936年12月,南京市工務局又開始建設快濾池,其間因抗日戰爭爆發,建築材料運輸受阻,施工工人相繼避走,工程不得不暫時擱置,快濾池僅完成土建部分。1937年底,北河口水廠被日軍佔領。日偽統治期間,之前未完成的工程得以續建,至1941年9月,建廠時設計的工程項目全部完成。

(五)推廣

為了增加更多的用水用戶,南京市政府還採取了不少推廣措施。

一是督促各個公共場所及食品商店限期裝用自來水。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建成通水後,起初南京各個酒樓、茶社等一些公共場所對於安裝自來水「甚不踴躍」,南京市政府即採取強制安裝自來水的方式,對公共自來水的使用進行推廣。1933年5月2日,市工務局呈請市長石瑛,通知南京市內各個公共飲料供給場所「一體改用適合衛生之自來水」。1934年12月,南京市政府通過接水運動案,強行規定凡地處已埋設水管幹管附近的酒樓、茶社、旅館、浴堂、戲院以及食品商店等,一律要求在三個月限期內安裝自來水,如果不按照規定辦理,則立即取消營業資格。

二是通過租金分期抵扣自來水裝接費用的方式推廣使用自來水。起初,在南京自來水用戶中,機關、商店比較多,而安裝自來水的南京居民住戶則比較少。為了增加居民用戶數量,工務局強行規定凡在已埋設水管兩邊的住戶,如果房租每月在30元以上,一律要求在一個月期限內裝用自來水。如果業主遲遲不肯報裝自來水,則由租戶按照南京租戶申請裝接自來水暫行辦法規定代為報裝,一切安裝費用暫由租戶先行墊付,並於每個月房屋租金內分期扣除。

三是修訂分期付款裝接辦法進行推廣。由於南京自來水裝接過程所產生的押表費用和接水費用必須在報裝時一次性繳納,數額較大,一些有心安裝自來水的用戶,「每感無力籌此巨額款項而終止」。為此,工務局修訂了分期付款裝表辦法,規定住戶填寫裝接自來水申請之後,只要有人出面擔保,即可籤訂分期付款契約,「其裝接各費,得分為四期繳納,每期一個月,第一期費用繳清後,即予接水」。

四是擴充9毫米、13毫米水錶優待用戶。1933年11月,工務局頒布《南京市自來水用戶裝接十三公釐水錶暫行優待辦法》,特別設立了500個13毫米水錶優待戶名額(後又追加500個名額),以進一步提高城市自來水的普及率。1935年5月又增設了9毫米優待戶,安裝總費用只需要25元。1936年2月,南京工務局再次將安裝費用下調,13毫米用戶安裝費減為35元,比原來的費用又節省了5元。

五是降低水錶底度水費。考慮到大多數用戶使用自來水額度不足,卻仍需要按照最低限度繳納費用,為了減輕用戶負擔,並進一步推廣自來水使用,1936年2月,市工務局將13毫米、20毫米以及25毫米各種水錶底度水費分別降低。

六是舉行新開馬路接水運動。為促進市民安裝自來水,南京市政府規定凡是遇有新開馬路,即舉行接水運動一次。該運動規定:凡在該新開馬路埋管工程未完工以前申請安裝自來水,並在準安裝通知七日內繳納費用的,除了押表費以及保證金照章收取外,其餘接水費及貼管費均按照定章七折收取。

七是暑期自來水水價下調。每逢入夏,南京市民用水量增多,為了進一步普及自來水、保障市民用水衛生,1935年市工務局決定將各水站的零售水價降低三分之一,由原來的每擔水售價3枚銅元,降為每擔水售價2枚銅元;同時由工務局印製「貧民暑期用水免費券」,發放給登記的棚戶家庭。當時,享受水價免費減價優惠的用戶數量大約有2.5萬戶。

三、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的成效

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第一期工程於1933年2月完成,經過幾番試機之後,1933年4月1日開始正式出水。截至1933年7月,用水量共計約2420立方米,這樣的出水量僅是當初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計劃出水量的6%。顯然,讓乾淨衛生的自來水在南京普及任重而道遠。然而,其建設的直接成效還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自來水入戶後,自來水用戶的用水衛生與安全得到了切實的保障。南京市政府專門組織人員對南京自來水水廠製備的自來水水質狀況進行檢測,根據檢測,南京自來水不存在臭味問題,色度也都在15度以內,渾濁度在15左右,細菌數平均35左右,不存在大腸桿菌,適合飲用,基本符合中央衛生署對水質的要求。

其次,自來水工程建設逐漸推動了城市自來水飲用水的普及,並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除了將水管鋪設到南京市民住宅中,工務局為了讓尚無經濟能力安裝自來水水錶以及還沒來得及安裝自來水水錶的市民用水方便,招商承辦,設立了多處自來水售水站。自來水通水後逐漸受到市民的歡迎,營業收入迅速增長。人們慢慢地接受了自來水,用水習慣也開始由傳統用水轉向健康衛生的自來水。截至1935年,南京自來水用戶達3096戶,包括機關、學校、會所、公司、商號、外僑、住宅、代售處、水站以及消防等。整體用戶數量並不多,只有3000多戶,其中住宅用水比重最高,約67%,這也意味著自來水正在逐步進入每一個南京家庭中,但自來水真正普及,則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市政府的積極宣傳和推廣。

當然,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更大成效還是給南京城市民眾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一是民眾疾病預防與控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飲用水的衛生程度和疾病的傳播密切相關。在南京自來水工程建成之前,南京市民每年因飲用水不潔問題而飽受疾病之苦,由於傷寒、霍亂等通過水傳播的疾病而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即使管理部門採用了飲用水消毒法也無法從根本上遏制這一問題,因此,南京常年消耗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致力於傳染病的防控。自1933年南京自來水工程建成之後,飲水衛生得到很好的解決,傷寒、霍亂等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據《民國二十四年度南京市政府行政統計報告》相關數據,南京因霍亂、傷寒而死亡的人漸趨減少,呈現一個下降的趨勢,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的建成,很好地為南京市民提供了健康衛生的飲用水,從根源上阻斷了病源的傳播。

二是城市消防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城市居民的安全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城市消防離不開水源,快速滅火,不使火勢蔓延,充分而方便的消防供水是保障這一時效性的必要條件之一。隨著南京自來水工程的建成並逐步普及供水,自來水已然替代了傳統的消防用水方式,成為南京城市最重要的消防供水來源。在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過程中,對已經埋設水管的各個街道裝設了救火龍頭,以備不虞。對於一些新埋設的道路上的水管也逐步開展救火龍頭的裝設工作,截至1936年12月底,分布於南京市的救火龍頭已經達到621個。在後續新埋設水管過程中,南京市政府仍不斷積極擴充救火龍頭的裝設,以進一步保障南京的城市消防。

三是南京城市排汙能力得到改善,城市居民衛生環境得到有效治理。自來水為城市生產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然而,汙水的排放量與日俱增。相應的,與自來水工程相配套的排汙問題提上議程。1933年,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初期建成後,南京市政當局聘請外籍專家做顧問,針對新舊城區制定了排水規劃,其中舊城區採用了截流制,新城區採用了分流制的排水規劃。南京城內先後建成下水道20餘公裡,除在一些主次幹道下埋設部分下水道外,工務局還在山西路一帶的新住宅區建成雨汙分流排水系統,同時建成試驗性的江蘇路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最大為1500立方米,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環境衛生問題。

四是南京自來水的建成促進了新式衛生設施的發展,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民國時期,南京的公廁多為深坑形式,設備非常簡陋,「本市內自來水尚未鋪設,欲求一清潔衛生之公廁實不易得」。「然因缺乏自來水,新式廁所之有衛生設備者,難於實行。」正因為自來水工程尚未建成,南京無力推行新式衛生設備的建設和發展。南京自來水工程建成之後,一些交通要道的公廁開始設置衝式座式便器(抽水馬桶),至1947年,新街口、夫子廟的公廁甚至改建成自動衝洗坑廁,加設了排水管。

四、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的評價

民國時期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自籌備建造到局部正式供水,前後歷時三年八個月(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其間因種種主客觀原因遲遲未能完成原初設計目標,其完工和通水結束了南京市無自來水之歷史。南京自來水建設工程是國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借鑑當時歐美各國先進的給水技術和管理辦法,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其制水工藝與當時國外水平相當。南京自來水工程建成的水廠是江蘇省第一座現代化水廠,開創了我國獨立自主建設現代水廠的先河。

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是一個浩大的城市工程建設,從規劃到建設落實,每一步都需要投入相當大的資源。萬事開頭難,工程前期的規劃決定了整體的成敗,而後期的建設有序進行既需要前期的合理規劃,也需要市政當局的長久政策支持。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的成功實踐,離不開當時南京市政府的積極推進,穩定的政策方略保證了自來水公共事業能夠順利完成,而積極的推廣措施使自來水公共事業得以持久穩定發展,最終推動城市的發展建設,造福了南京民眾。

當然,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資金不足,導致工程無法如期開展;施工過程中存在的管理問題導致的人員工程事故等,使工程延期。但對於首個國家自主規劃建設的自來水建設工程而言,在缺乏人力、財力、物力的情況下,南京市政府順利地完成了南京自來水工程的建設。就這個層面而言,我們應該抱著肯定的態度來看待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的實踐。

總之,民國時期南京自來水工程建設富有成效。負責這項城市公用事業建設與管理的南京市政府起到了積極的宣傳與推廣作用,不但城市面貌得到了改觀,民眾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儘管城市自來水並未完全普及,市民仍舊存在不少用水衛生上的積習,但不可否認的是,南京城市現代化的進程真正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朱月琴,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張舒雨,復地集團南京公司助理。文章刊載於《民國研究》第36輯。

相關焦點

  • 南京市民發現民國時期老井蓋 經80年仍在用(圖)
    ,它們見證了首批喝上自來水、用上電話的南京人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高松的意外發現引起不小反響。不少南京網友表示,這些老井蓋堪稱南京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應當好好保護起來。
  • 民國時期的首都,江南名城——南京
    民國時期的首都,江南名城——南京中國是一個旅遊資源豐富的文明古國,除此之外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也正因為如此,才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小編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地方就是江南名城之一,位於江蘇的南京。南京是一個著名的文化古都,不論是人文景觀,還是歷史文化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中國有著一半以上的狀元均出自南京,而南京也有著「天下文樞」美稱。南京,大家應該都對它不陌生。因為南京,在民國時期曾經被作為南京國民政府的首都,一直持續了十年的時間,而這十年也是南京最為輝煌的時刻,在這十年裡南京大力發展城市建設,在當時南京可以說是全國最有實力的城市。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此時以照搬照抄西洋風格的建築為主流,因此,建築學界稱之為「洋風」時期。這一時期代表性的建築有揚子江飯店、和記洋行建築群等。 這一時期,由於連年的軍閥混戰,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時地被捲入到戰爭的旋渦之中,建築事業的發展步履維艱。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在首都建設委員會下面設立了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負責制訂《首都計劃》。 聘請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工程師古力治為顧問,以期借鑑國外城市建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1929年12月31日,《首都計劃》正式公布,其內容包括人口預測、功能分區、交通計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建築形式等方面。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此時以照搬照抄西洋風格的建築為主流,因此,建築學界稱之為「洋風」時期。這一時期代表性的建築有揚子江飯店、和記洋行建築群等。 這一時期,由於連年的軍閥混戰,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時地被捲入到戰爭的旋渦之中,建築事業的發展步履維艱。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此時以照搬照抄西洋風格的建築為主流,因此,建築學界稱之為「洋風」時期。這一時期代表性的建築有揚子江飯店、和記洋行建築群等。 這一時期,由於連年的軍閥混戰,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時地被捲入到戰爭的旋渦之中,建築事業的發展步履維艱。
  • 民國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 天津第四 徐州第八
    1.上海 自1843年上海成為通商口岸後,世界各國的經商者紛至沓來,上海一躍成為了國際知名城市與中國商貿中心。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後,更是成為了國民政府的重點發展對象,國民政府大力推行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在孫、蔣的大力發展下,上海成為了民國第一大都市,十裡洋場,繁華典雅。
  • 民國時期南京人怎麼出行?三輪車、水上飛機一應俱全
    據報導,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的通知》,南京已經正式入選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下一步還將繼續完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提升交通首位度,進一步改造完善城市內部交通網,南京老百姓的出行將更加順暢便捷。
  • 靜海實施「城市自來水村村通」工程:水質好了 做飯更香
    天津北方網訊:「我們村這十來年一直吃大河灘水廠的自來水,水的口感偏苦偏鹹。自打今年年初,感覺這水比以前好喝多了,苦鹹味兒沒了,沏茶味兒正了,做飯也更香了。」靜海區靜海鎮西五裡村的村民連日來一直沉浸在喜悅中。
  • 民國時期城市租房生活管窺
    在南京,普通市民大多自住或租住「私房」。這種私房的建築和土地為私人所有,式樣為沿襲明清時期傳統的朝南平房或帶院落的房屋。城市貧民主要居住在棚戶區,20世紀二三十年代棚屋廣泛分布於南京城區內外。
  • 民國時期首都南京的十大機場,老南京也不見得都知道!
    眾所周知南京現在就一個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但在民國時期,南京作為國民政府首都,曾一度建過10個機場,真是令人乍舌啊! 3,三汊河水上機場 存在時間:1930年8月—1931年11月16日   民國時期,考慮到民國首都南京作為當時的全國軍事政治樞紐、水陸飛機通行的要道和航空國防交通規劃各幹線的起點,首都地區的機場場面應較為廣闊,場面設備也必然力求完善,為此,國民政府航空署在下關三汊河設置了水上機場
  • 安徽華野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任性施工挖破自來水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接到反映後記者來到現場,了解到施工單位是安徽華野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他們在進行電纜移動時,不小心將地下自來水管挖破。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此處距離二水廠比較近,水壓力較大,初步估計已有1600方自來水流出,約是正常三口之家8年的用水量,目前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
  • 自來水自何時來?
    民國時期的井水查驗表(成都市檔案館藏) 民國時期的井水查驗表(成都市檔案館藏) 民國時期的井水查驗表(成都市檔案館藏) 這份檔案顯示:1946年,成都自來水日供不足100噸,售水站除了春熙路、中山公園等7處,又增加了錦江劇場、順河街口、金河街口共10個點位。一直到1949年以後,成都逐漸完善了城市自來水的生產、輸送、管理和服務建設,實現了自來水全面到戶。
  • 一個拍遍南京的攝影師告訴你:南京,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南京卻是街道馬路即風景。用梧桐做行道樹,許多城市可見。但南京梧桐的年份、規模和高大,卻是別處難尋。主要的品種,有個好聽的名字——懸鈴木。 民國時代留下的記憶,不止主城區街道。各大學校園、下轄區縣,也有梧桐身影組成綠蔭森森。
  • 周安慶:民國時期南京旅行指南類圖書綜述
    金陵雜誌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開埠後,城市建設與對外交往有了不少發展,一些介紹本土的圖書、手冊等陸續面世。類似的編書風氣一直延迄當代。如1924年刊行的陸衣言《南京遊覽指南》(後曾修訂再版)、俞旭華《南京居遊指南》等。 1927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城市建設與內外活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相對於舊都北平(註:今北京。
  • 民國時期茶館的取名與南京的茶館
    中新網8月29日電 臺灣《歷史月刊》今年八月號刊出趙映林的文章,介紹了解放之前我國茶館的取名逸事和南京茶館的狀況。  文章摘錄如下: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種類之多,冠蓋全球;茶館名堂之多,絕無僅有;茶館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之最。今就民國時期的茶館取名與南京的茶館概況,稍作敘述。
  • 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原標題:民國時期女生校服)
  • 南京民國建築史--民國郵政博物館
    今年金秋十月的國慶節,我信步來到了中山陵風景區裡面的南京民國郵政博物館 ,探訪了修葺一新的中山陵老郵局, 它已經變身為全國首家民國郵政博物館
  • 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在咋樣了?
    那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差不多應該是現在的清北的地位啦!那它現在啥近況啦?我們先看看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個啥子情況:1902年5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範學堂,同年,三江師範學堂開始籌建,開啟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詳見「三江師範學堂」)。
  • 周安慶:民國時期南京旅行指南類圖書綜述
    金陵雜誌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開埠後,城市建設與對外交往有了不少發展,一些介紹本土的圖書、手冊等陸續面世。類似的編書風氣一直延迄當代。如1924年刊行的陸衣言《南京遊覽指南》(後曾修訂再版)、俞旭華《南京居遊指南》等。 1927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城市建設與內外活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相對於舊都北平(註: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