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為什麼不提陽氣?

2020-12-21 文化養生談

《黃帝內經》: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為什麼不提陽氣?

從中醫養生的觀點來看,「陰陽」是最受人關注的一個基礎點。健康的身體,就是陰陽平衡、陰陽調和的狀態。只要陰陽出現不足、失調之類的問題,也就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狀態。

因為在「陰陽學說」裡,「陽氣」屬於溫熱與運動的,更容易為人們所感知。一直以來,我們大多都重視陽氣的維護。所以,很多人都對「陽虛」有點心生恐懼。

但是,在中醫養生經典《黃帝內經》裡,卻有一段很不一樣、卻有非常精彩的關於陰陽的論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相信很多人讀到這段原文時,心中一定有不同程度的疑惑:不是說陽氣才是推動、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基礎嗎?為何內經卻說是陰氣虛損而導致起居衰減呢?

首先,有這個疑惑,是很正常的,也完全符合我們普通人對陰陽的大致認知。

從陰陽的基礎來說,陰氣主靜,陽氣主動,陰氣主寒,陽氣主熱。

而「起居」主要指的就是正常的生活作息。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日出而作裡面的「作」。這些內容,卻是都需要陽氣更充沛、更活躍,才能更勝任一些日常起居。

然而,中醫所說的「陰陽」,並不是單獨孤立的陰與陽,而是一體兩面、同時並存的一種狀態。

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到「陰」,必然就不能完全撇開「陽」;當我們說到「陽」,同樣也不能忽視「陰」的存在。這才是如何理解陰陽最基本的一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在外,陰之使,陰在內,陽之守」。

如果能完全理解這四句話,相信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的說法。

所謂陽在外,陰之使。也就是說,對身體而言,陽氣循行在體表,而陽氣本身是發散的,為何循行在體表的陽氣、不至於無拘無束地無限發散?是因為「陰之使」的緣故。

這裡的「使」,或許可以理解成「派遣」,或許也可以理解成「吸引」。就如同磁鐵的正負兩極,異性相吸,即使遙遙相對,也只會產生一種彼此吸引的粘力。

這樣,在外的陽氣,其本質上的趨勢,其實還是趨向於內在的陰,也就不會無限度地發散了。

而在內的陰氣,本身是趨靜、趨寒的,為何卻不會成為至陰之寒冰?這就是「陰在內,陽之守」的緣故。正因為有外面的陽氣守護,形成一個溫煦的環境,內在的陰才可以呈現一種祥和的靜態。也才能起到「使」外之陽的作用。

這樣嗎,內經所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所帶來的疑問,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就是說,人到了四十歲之後,之所以出現起居衰減的現象,無論是動作的靈敏度還是思維邏輯上的敏銳,都會逐漸呈現一種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體內陰氣衰減的緣故。

因為陰氣衰減,所以不能很好地維護在外的陽氣。陰氣衰減有多少,陽氣的散耗就有多少。陰氣愈衰,陽氣也就愈弱。

雖然表現為機體的活力低下,似乎是陽氣不足所致。然而其根本上,其實還是陰氣衰微的結果。因為陰氣不足,無法固護好外在的陽氣而致。

如果能充分明白這個道理,這樣,對於40歲左右的人養生,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要知道,我們現代人大多只注意到表面上陽氣的不足,而對隱藏的陰氣衰微有所忽視。所以,日常養生時,常常以溫補養陽為主流,而很少有兼顧陰津的養生介紹。

實際上,內經對於陰陽的認識,並沒有誰輕誰重的說法,而是兩者同樣重要的觀點。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40歲之後的人之養生。應該注重於陰氣的維護,只有陰氣充沛了,才能更好地固護外在的陽,陰氣不虛陽氣才能充沛。

所以,內經也有「孤陰不長、孤陽不生」之說。陰陽作為一個整體,任何一種的不足,都不足以成為健康的身體。

因此,人到中年之養生,不能只看到動作衰減就認為只需要溫陽。而應該清楚地判斷陰氣的不足,以適當滋陰。

比如進食一些黃精地黃、何首烏之類的滋陰養血之品,充實內在的陰氣,更好地固護外在的陽氣。這樣的陰陽平和,才可能表現為「動作不衰」。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一個人保持精神飽滿,狀態積極,有3個小妙招
    《黃帝內經》說人的生活,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古人認為,子午之間完成一個陰陽的交替變化周期。用現代話說,子時就是夜裡11點到1點鐘,陰氣是最盛的,陽氣最弱。這些生活習慣,都是不順應規律的,不法於陰陽,則陰陽相逆氣。久而久之,人的精神狀態就會下降,做事情提不起勁頭,容易感到疲憊,拖延,即所謂的亞健康狀態。我自己親自實踐過,《黃帝內經》說的「法於陰陽」非常有用。寫作7年,以前我也是夜貓子,晚上看書太投入,經常忘記時間,一直看到凌晨1、2點才睡覺。
  •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黃帝內經》談秋季養生!
    《黃帝內經》中有云:「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就是在秋季人們的起居規律要與雞的起居時間一致。雞早上打鳴的時候我們就要起床,晚上雞進窩的時候我們就要睡覺,那麼到底為什麼秋天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呢?秋天雞出窩的時候,正是太陽升起的時候,早起可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情緒得到暢達。而且秋天早晨空氣清新,自然早起鍛鍊身體,不僅可以接受陽光的沐浴,還接受了耐寒的訓練,使身體能夠適應寒冷的刺激,從而增強心肺對於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為冬天的到來做好準備。在秋天早睡是為了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秋夜露寒宜早臥,秋季晝夜溫差大,中午烈日當頭,早晚卻涼風瑟瑟。
  • 龜鹿二仙膠紀 人到四十陰氣自半
    度肝腎久虛,腎水不生肝木,槁矣。欲以血肉有情之物填之。遂煉退角以成白膠,煎下甲而作青膏,合青白二物,入天地兩精,成龜鹿之膠。日服方寸,以黍醴烊化,漸漸能行,初,得斑龍退角,極堅,難破。錘之,不可。施以鋼鋸,方寸斷之,其味極腥臭。浸諸流水,甚粘。待百煎成膠,其角敗之,觸手成酥,是為鹿角霜。方知角之堅硬,有膠在爾,膠出則角敗。
  •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陰陽之相對性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原文】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天地氣也,主內。【大意】岐伯說:「人身的陽氣猶如天氣,主衛護於外;陰氣,猶如地氣,主營養於內,性柔易虛。」孩子問:「你們為什麼管我?」父母答:「因為我是你爸媽。」因為您是我爸,或者說只是因為您是我媽,我就必須聽你的,否則這就是不孝?知百善孝為先,更敬畏寫此故事。家庭關係,不能說孩子屬陰,因父母屬陽,這樣極容易走入對立的方面。各居其位,一家和睦,才有生息之道。探尋事物內在機理,知人事物的變化,本該如此,不惑於心,不困於情。
  • 《黃帝內經的生命智慧》:起居作息要規律,23點之前必須睡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之起居作息要規律的話題,岐伯老師談到作息的問題,就是「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現在很多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以為只要睡眠時間夠了就可以。這種跟自然不合拍的作息習慣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黃帝內經》第二部醫理篇第二十一集望聞問切【提要】以我知彼,以表及裡。《黃帝內經》的診法學,至今仍指導著中醫(臨床診療)實踐。
  • 《黃帝內經》之習,焉知不是性命雙修之道?
    因是先生提到撫奏《瀟湘水雲》時所用及吟猱之法,眾人聽得津津有味不提。郎中本是修道的人,又與先生論起「性命雙修」。本篇辯經會題為《黃帝內經瘧論篇第三十五》,參與者:長安雅士薛佩生、秀秀老師、長安西西、壯族方方、江蘇竇郎中、終南山隱士煙霞客………。
  •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裡強調了人體陽氣的重要性,古人在這兒打了一個比方——人體的陽氣就像是大自然天空中的太陽,大家都懂太陽照耀大地萬物生長的道理,那麼陽氣之於人體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失眠從氣血論治,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
    失眠,中醫又稱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等,早在《內經》中就對睡眠及失眠的生理病理進行了描述,首次明確該病與陰陽失調有關,「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是其生理特點,而「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是其病理特點,為後世醫者論治失眠奠定了基礎。歷代醫家對失眠的病因及證治多有發揮。雖主要從虛立論,但總不離乎氣血。長期的臨床經驗提出「失眠從氣血論治」的理論。
  • 《黃帝內經》:最簡單的養生之道我們都違背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便已經將人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在這個世界更好的延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論述。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是對養生之道的高度概括,也是當今社會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觸犯的問題。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7: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身外宇宙合人體,天覆地載自周全。動態平衡調陰陽,五行生剋風水轉。陰氣凝濁顯物形,陽氣升發通九天。陰陽交合生萬物,清濁升降氣聚散。物慾過盛陰氣重,眼見為實皆虛幻。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無相生空色變。精神貧乏陽氣虛,心理變態神志亂。弱肉強食追恐龍,博彩賭命贏紙錢。
  • 秀秀茶書院3月9日黃帝內經讀書會 素問·瘧論
    「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秀秀茶書院下午5點讀書會從2012年8月份開始以來,一直堅持公益路線,依次講解《道德經》、《易經》後,現在重點共學《黃帝內經》,歡迎各位同學周一到周六下午5點準時參加。
  • 黃帝內經怎麼說
    今天是2020年07月22日,在今天的16時37分我們迎來了大暑節氣。大,極致。暑,蒸煮。大暑在季節中,是最熱的時候。萬物達到極致,就不會長久。夏,也是如此。到了酷熱難耐,就該結束。世上的事物有著自己的規律,大地上的人們循著規律,生活著。
  •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了解一些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傳世之作給中醫帶來的功勳不可估量,其中記載了大量養生之法。讓我們在這充滿貪婪欲望的生活中尋求養身之捷徑。上古天真論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時,我們認為黃帝時候就已經是上古之時了,但黃帝問說明上古還比黃帝時期要遠。
  • 《黃帝內經》:陰陽平衡,那麼陰陽同等重要嗎?或該如此理解
    《黃帝內經》:陰陽平衡,那麼陰陽同等重要嗎?或該如此理解。在中醫理論裡,「陰陽」絕對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很多初接觸陰陽學說的人,對陰陽的理解也是深淺不一。尤其對於「陰陽平衡」之說,理解稍有偏差,也就直接決定著後續所有的臨證實踐。
  • 黃帝內經1養生
    二、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養;飲食起居的調節;環境氣候的適應;體格的鍛鍊。三、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四、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祛病延年。
  • 有了這7種表現的人,陰氣已經很重,再不補陽氣,身體會出大問題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黃帝內經靈樞》中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行而充身者也,「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有了以下情況的人,陰氣重,道家說壽命就會短。所以有以下情況的人,一定抓緊改變增加陽氣。陰氣重的表現①.好色者、陰氣重!②.少氣懶言,不喜動!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炎黃子孫「傳道受業解惑」,也必須從學習《黃帝內經》開始問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靜心解讀和感悟《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原文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
  •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三)
    【翻譯】黃帝說: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天氣相通。天氣衍生五行,陰陽之氣又依盛蟀消長而各分為三。如果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那麼邪氣就會傷害人體。因此,適應這個規律是壽命得以延續的根本。
  • 長期夜跑損耗體內陽氣? 運動最晚不超過晚21時
    汗出當風  易受風邪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科主任馮崇廉引用《黃帝內經》的「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來解釋,意思是人在平靜的狀態下,皮膚的腠理閉合,即使大風吹來  夜晚運動  易損陽氣  馮崇廉指出,大到四季輪迴,小到人體的一天,都遵循著太極兩儀圖所表達的陰陽消長的循環規律。在一天之中,子夜(0時)陰氣達到頂點,走向衰落,而陽氣開始生發,經歷整個上午直到正午(12時)到達極盛。此後整個下午,陽氣逐漸衰落,入夜以後需要潛伏,為子夜後的重新生發做準備。